投资是科学还是艺术——从近期全球股灾说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导致各大资本市场股灾。

全球一盘棋。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住疫情,A股仍然出现了明显的的下跌。

如此恐慌的时刻,我注意到E大、力哥等数名倡导基金定投的大V,根据A股近期市场环境,都采取了在普通定投频率之外临时加投的策略,且加投好几次。

加投的理由,主要是A股本来估值就不高,遇到黑天鹅,跌出了五星级投资机会,俗称“钻石坑”。在钻石坑里做投资,买到的资产极其便宜。而危机最终会过去,到云开雾散之时,只要中国经济增长本身各种基础条件还在,股市必将迎来不小的涨幅。

作为循规蹈矩的A型血,我是很认可定投的,这符合我的性格。

定投最初的意思是定期定额投资,不过只要稍作研究,就会发现定期不定额投资收益率更高。对这种进阶定投方法,我已经使用数年了。但近期看到如此频繁的额外加投,而且不是某一个人的特色,而是一批定投大V的共同观点和行动,心中不禁感叹起来:原来定投不但每次的金额不是死的,连间隔期限也不是死的,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做出改动,成为不定期不定额投资。

多么灵活多变啊,颇具艺术感。

只是,这还叫定投吗?“定”字体现在哪里呢?

其实,只要绝大部分时间是定期投资,应该就可以算定投了。只是临时加投手法的掌握和分寸,恐怕是定投的最高境界了吧。

我想起一个由来已久的经典争论——投资是科学还是艺术。

这道题争论的意义在于,如果投资是科学,有一定之规,有可重复性,就能用计算和逻辑推导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并且这个方法对绝大部分人都适用。如果投资是艺术,那就意味着不可言说的所谓“悟性”将起到主要作用,另外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每个人适合不同的方式,不同风格和方式之间不具备可比性。就像贝多芬的音乐更好,还是莫扎特的音乐更好,是没法评判的,或者由于个人喜好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分三个层次讨论:

一、如果投资做到顶级,从90分做到100分,肯定是艺术起到更大作用。

高级艺术几乎是一种固定的状态,一般不随时间流逝而发展变化。今天,没有人敢说我的画作超过了梵高、莫奈。同样,也没有人敢说我的投资水平比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格雷厄姆或者江恩更高明。

事实上,几乎任何行业最好的5%人群,都已掌握了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迈向艺术层次,哪怕是理工科从业者。比如中国人迷信老医生,就是因为不少老医生总掌握着一点用技术无法解释的医学艺术。

二、然而,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成为顶级投资者。那么,对于非顶级投资人,投资究竟是的艺术成分多一些,还是科学成分多一些呢?

如果目标是获得超越市场平均的超额收益,比如以投资为职业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那么科学还是会起到很大作用。你需要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分析宏观经济、行业发展、财务报表、企业价值等,这些都是理性的逻辑推导。

但是光有科学知识肯定还不够。因为分析完了,还要买卖。每次买卖定在什么时间、多大手笔、委托价挂多少,这通常不是金融学、投资学教材能告诉你的,需要凭借操盘手个人对盘面的领悟去具体把握了。操作得不好,前面分析起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对于以投资为职业、以超额收益为目标的非顶级投资者来说,科学和艺术大概各占一半权重。研究是科学,交易是艺术;研究员的工作是科学,基金经理的工作是艺术。

三、当然,以投资为职业的情况毕竟是少数。业余散户进入股市,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目的。对于想一夜暴富、想博取功名的错误价值观,我们暂且不论。我们提倡的股市投资目标是保证财产不受通胀侵蚀,以及改善生活,尤其是个人养老金储蓄和为子女深度教育提供财力保障。

对于以资产保值和积攒养老金为目标的投资者,基金定投、网格交易、股债配置都是非常合适的投资策略,能比较轻松地获得股市平均回报。

这些投资策略都设置了固定的套路,可得到相对稳定的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且对绝大部分人适用,应属于科学范畴,但也不排除少量(10%~20%)艺术成分。比如近期操作,定投是科学,临时加投就是艺术,只是使用加投的机会很少。

总之,越倾向于获得市场平均收益的方法和投资者,科学成分越多,艺术成分越少;越想获得超额收益,越要靠艺术。

在股市投资中,获取平均收益很容易,持有指数基金就可以做到,但要想获得超额收益,特别是持续稳定地获取超额收益则难如上青天。原因就在于,在投资领域,感悟艺术比学习科学难得多。

@今日话题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财思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