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鞋机制里到底有什么猫腻?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绿鞋机制”也叫绿鞋期权(Green Shoe Option)或超额配售选择权(Over-Allotment Option)。

因波士顿绿鞋制造公司 1963 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时率先使用而得名。当年$工商银行(01398)$ $农业银行(01288)$ 上市时都启用了绿鞋机制。脸书上市时也启用了绿鞋机制。现在注册制下绿鞋被使用很多。最近因为科创板跌得比较多,我在选择科创板的股票时,也比较关注一家公司当初发行时是否选择启用了绿鞋。

绿鞋机制是个啥意思呢?其实是主承销商的一项权利,在股票上市之日起 30 天内,主承销商有权从事以下两种行为:

1. 按同一发行价格比预定规模多发不超过 15%的股份。

2. 从二级市场以不高于发行价购买不超过 15%的股份。

交易所之所以同意某些新股发行时,采用“绿鞋机制”,是因为据说它可以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并且,上市公司、主承销商、投资者可以达到“共赢”的局面。

事实上交易所因为可以带来更多的交易费用,应该也没有动力去反对这样一个国际资本市场通用的机制。

-----------------

那么,绿鞋机制真的是共赢吗?

我们知道在股票市场上,除了上市公司赚钱导致共赢,只在交易上做手脚是没有共赢的,有赢家就有输家,那么绿鞋机制中,谁又是被收割的韭菜呢?

表面看来,确实是“共赢”了:

1. 主承销商或者用低价买入了股份,或者多发行了 15% 的股份,多赚了 15% 的发行承销费用;

2. 上市公司可以融到更多的现金;

3. 交易所多收了手续费;

4. 稳定了股价,所以投资者也没有受损失。

但是换一个角度,原来估值为 200 亿的公司,最终被卖了 230 亿,表面看来每股价格短期内被托高了,问题是因为发行的股份变多,每股代表的股权却变小了。

长期看来,买单的还是投资者,包括基石投资者和散户。其实很多基石投资者也是基金,背后仍然是散户。

更不利的是,因为有了绿鞋,主承销商可以肆无忌惮地高估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

绿鞋机制本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大资本利用自己的垄断发行地位给自己设定的一个不平等权益,对投资者很不利,引入国内时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证,因为从长期来说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久之必然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注我,了解更多股票市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