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1喜欢:0

没有一家医药领域企业进入巴菲特的永久持股名单,我想可能是医药企业有几个硬伤:

1、FIC效应:第1个创造出新药品或新治疗方式的公司,会获得该领域60%以上的订单和利润。为了成为第1家,医药企业争相投入巨额的研发支出,甘于承担超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机会成本。但是,当所有人都投入巨额资金时,其实大家又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研发又非常不确定,以PD1/PDL1为例,在K药最终获胜之前,即使是业内专家也不敢保证O药、K药、T药谁会第一个撞线,也不知道PD1+CTLA4、PD1+chemo、PDL1+VEGFR哪一种治疗方式更好。

2、“囚徒困境”式的生态体系:药物的高信息壁垒、高法律责任风险、疾病的偶发性,导致药品的使用者(患者)、决策者(医生)、付费者(医保)是不同的,其中定价权最高的是医保、其次是医生集团、其次是创新药企、最后才是患者。这种代理决策制度必然导致“灰金效应”和商业腐败——药企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有不小的一部分是变相的流入了医生集团和监管游说者的口袋。这种生态体系本质上不是一种win-win的体系,必然会导致舆论和政治上的反弹。

3、“供需-社会舆论”周期:制药企业在供给上受到药监部门的严格监管。在需求侧受到医保部门的刚性预算限制,下游的医生集团议价权极高,唯一的好处在于消费侧患者的需求极刚(只会随发病率的缓慢变化而变化)。这种强监管属性的行业,对舆论和政治风向极其敏感,而舆论往往和医药供需平衡强相关:当供给因为各种原因紧张时(例如重大疫情、战争、行业衰退、创新不足),医药领域的人就会被舆论刻画为“天使”,这时医保、监管部门对企业都比较宽容;反之,当需求因为价格因素受阻时(大众付费能力下降、爆出丑闻、医药定价过高)时,医药领域的人就又会被舆论刻画为拿人命赚钱的“魔鬼”,这时医保、监管部门对企业都会非常严厉。

所以老巴对医药行业的兴趣非常类似于周期股,优势在于需求极其确定,因此只在行业供需紧平衡时进入(例如克林顿医保改革导致供给减少、疫情时医疗需求增加),买入一篮子公司。

全部讨论

2023-08-07 14:21

一语成谶....能不能把百济砸到100亿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