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3年7月)

发布于: 雪球转发:11回复:12喜欢:70

漂亮50崩盘之后(学知利行 2023.7)

学知利行:看看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漂亮50的泡沫泡灭后,各类资产的表现,基本就有一个方向,而且这个方向持续了很长时间。

1970年代初漂亮50泡灭后,往后10年,状况最好的是黄金、石油,其次是公共事业,最差是科技,次差的基本就是消费,金融在中间水平。那10几年总体的收益很差。

学而思投资:总体确实很差,科技在后5年不错的不少现在的大公司是那个时间段成立的。

学知利行;1970年代后期苹果、甲骨文等公司刚成立,但当时对资本市场还没什么影响力,那时候正是资本市场的腥风血雨时期,这个时期巴菲特在收购风雨飘摇中的盖可保险,包括接盘戴维斯家族抄底又割肉的盘子,戴维斯抄底前还跑去咨询了格瑞厄姆,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可口可乐业绩烂的不成样子,股价也跌的惨不忍睹。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初,实际是长线资金在当时最烂的科技和消费布局期,离收获还早,在收获期的是黄金、石油等大宗资源品,以及公共事业型公司,而这些公司的布局是在漂亮50破灭、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和石油危机那段时间,也就是1973年前后。

网友:学大那时候您多大了?那时候的信息应该没有现在传播这么快吧,这些信息是您后期再了解到的吗?

学知利行:上小学,第一次看到和这些公司有关的东西是在1980年代中期上大学时,记得有一本是叫硅谷浪潮之类的书,说大量在硅谷创业的年轻人的事,同时期读的另一本印象比较深的书是亚科卡自传,讲他在福特如何功劳大、做到CEO、又如何被福特给羞辱性的逼辞了,后来如何又让克莱斯勒起死回生、兴旺发达。从这些书可以看到,公司的成功更多是幸存者偏差,绝大部分成功的公司最后都会走向平庸、甚至破产。

汇编室:历史是如此的相似!A股2021年的漂亮50败落之后,随后几年的市场形势居然和美股非常相似,从2022年开始至今,A股的煤炭石油、电信大牛市开始至今,到2024年7月份,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学史可以知兴替!

另外,学知利行说的这些信息和《美股70年》这本书上的内容基本一致,确实是一本好书。

想做好投资就得取关方丈(管我财 2023.7.9)

超级鹿鼎公:雪球运营也已经10多年了,雪球上所谓高手,人设不塌房的真的也剩下不多了,

银行专家,一把银行股,净值0.25

隔三差五,洋洋洒洒一大篇文章的老股民,也随着艾吉科技灰飞烟灭,

高手,高手,高高手,最后发现除了会死拿白酒,其他也不太懂

会写书的塌房的更多,但是割韭菜,他们是真的行。

连啥都懂的方丈,最后我们发现,他真的不懂投资

我说我投资不行,但是看人水平高低还是行的,这还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财主,丹书,007,山神毕竟还是有水平的。

管我财:方丈本身是偏見大師,很多事情都是有立場再去找論點,這種性格適合創業,不適合投資和守業⋯

我已經取關方丈兩三年了,所以過去兩三年方咀有什麼變化我並不了解。但是我是關注方丈七八年之後才取關他的,那段時間,他特別喜歡主觀性地去評論他不了解的公司或者行業,如果你反駁他,他就開始去找論點去支持他的觀點了。

他當然不是一無是處,他煲的心靈雞湯特別好飲,否則也不會這麼多人關注他。但是就投資而言,如果你被他的言論洗腦,你將很難做好投資,你可以留意一下,和他比較親近的人,基本上沒有做得好投資的。

這也是我必須取關他的原因。其實我真的不是針對任何人,了解我的人也知道,我為了保持思考的獨立性,幾年前在地產和互聯網紅紅火火的時候,我退出了自己成立的大群,當時裏面基本上雪球數得出名字的大V都在。

网友:在我眼里,我发自内心佩服的,目前也没翻车的高手,有且只有一个,散户乙!我佩服的不仅仅是他已经赚了几个小目标。还有他对投资的理解,认知深度,豁达谦逊的心态…

超级鹿鼎公:我关注晚,最近2年看确实高手

大苹果的飞飞(2023.7.3):我的观察,大多数地方,实体生意做到一千万净资产的很少很少,要运气很好,兢兢业业,不踩大坑才能做到。

所以过去三十年最简单进入千万净资产就是早点在一线城市上杠杆买房。大多数从穷人到殷实中产阶层跨越都是这个路数。这个操作的本质其实还是运气好,上对了电梯。

当然现在这扇门已经关上了。

汇编室:在投资里,做到1千万的净资产也是很难的啊。

高估值的危害(陈嘉禾 2023.7)

在证券市场,投资者常常受到的主要危害之一,就来自于高估值。而且,投资者越是喜欢跟风、喜欢追逐短期暴涨的股票,那么这些暴涨股票的估值往往就随着其价格变得更高,投资者受到高估值的危害就更大。

曾经高估的“茅股票”带来的危害

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内地资本市场对高估值股票的宠爱,曾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当时,有不少投资者挂在嘴边的,甚至是“怕高才是苦命人”、“越贵越买越便宜越卖”这样荒谬的口号。

在投资中,当然是买的越便宜越好,怎么可能买的贵反而更好?有鉴于当时市场情绪的极度不理性,我于2021年1月9日在《证券时报》撰写了《资本市场没有永动机》一文。在时报同仁的大力推广下,这篇文章被当时不少投资者阅读,为大家清楚的指出了当时高估值股票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

结果,两年半过去,当时高估值的股票虽然不少企业资质不错、甚至被投资者冠以“茅股票”的昵称(意思就是像贵州茅台那样好的股票),但是仍然没给投资者带来正回报。从2021年1月9日到2023年7月6日,Wind资讯编制的“茅指数”(代表了当时高估值、市场追捧的一类“茅股票”),从701,158点下跌到459,981,跌幅达到34.4%。

尽管高估值往往带来危害,但是不少投资者仍然对它趋之若鹜。原因很简单:估值高的股票往往短期价格表现极好(否则估值也上不去这么高)。何曾想,在“短期价格表现好”这层糖衣下,包裹的却是高估值的毒药。

芒格的前置条件

从上述宏观的层面,我们其实不难理解高估值给投资带来的危害。但是,在更加微观的层面,高估值也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损害我们的股票组合在长期的价值增长。不过,许多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伴随着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思想在国内的部分普及,不少投资者学会了“要买高RoE公司”(RoE意味净资产回报率)的道理。主要的原因,在于芒格曾经说过“一家公司的长期股价增长会和它的RoE近似”。于是,很多投资者就以为,买高RoE公司就行,至于买入价格和估值?随它去吧。

殊不知,芒格在说“长期股价约等于RoE”时,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市场会给高RoE公司持续十几倍、甚至几十倍PB(市净率)的情况。根据他的经验,资本市场的定价往往是比较有效的。

也就是说,芒格所说的“长期股价增长会和RoE类似”,是有“资本市场定价大多时候不离谱”这个前置条件的。缺了这个前置条件,如果股票的估值一直很高,那么长期的股票价格增长,会远远低于RoE。

这就好比我们说“饮食规律有益健康”,其实还包含了一个前置条件“吃的东西也要健康”。否则,一个人天天三顿饭按点吃,每顿饭都吃大鱼大肉再来半斤白酒,怎么也不会有益健康。其实,芒格也经常说估值的问题,只是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而已。

一个模型说明高估值在微观层面的危害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高估值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危害投资回报的。也就是说,高估值是如何让芒格所说的“长期股价变化约等于RoE”,变成“长期股价变化少于RoE”的。而这种危害的来源,就是分红再投资。

假设一家公司,RoE是30%,那么如果在不分红的情况下,投资者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的确会得到每年30%的净资产增长。问题是,很少有公司不分红。而对于高RoE公司来说,长期不分红则往往又会导致RoE的降低。

那么,如果我们假设以上这家公司的分红率是50%,同时市场因为喜欢这家公司,给出了10倍的高估值,那么投资者得到的实际年度净资产增长是多少呢?

首先,30%的RoE只有15%留存在公司,这部分带来的净资产增长是15%。其次,剩下15%的分红,如果再投资则只能以10倍PB买入,那么得到的净资产增加是1.5%。两项相乘,我们会发现当一个30%RoE的公司,以50%的分红率运行,那么投资者得到的净资产增速只有区区16.7%(1.015x1.15-1)。

很明显,对于高估值公司来说,分红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企业如果没法把每年赚到的现金留下来、继续获得高RoE,那么当投资者拿到现金、再买回股票时,投资者所持有全部股票对应的净资产增速,会远远小于企业的RoE。

而由于长期股票价格增速近似于净资产增速,在以上这个例子中,在分红和高估值的双重作用下,投资者的长期回报率也就会远小于RoE。

低估值的馈赠

反过来,当股票估值极低时,分红带来的复利再投资,则会让投资者获得的基本面增速,远高于企业的RoE。如果说高估值带来的是危害,那么这种现象我们则可以称为“低估值的馈赠”。

还是以上面的简单模型为例,如果一家公司,RoE只有10%,分红率也是50%,PB则只有0.5倍,那么投资者获得的基本面增速,则会远远高于RoE所带来的10%。

让我们拆开来看:当企业盈利了10%以后,留存5%,这部分带来的净资产增速是5%;分红的5%,则被投资者以0.5倍PB继续买入股票,带来的净资产增速是10%;两项相乘,得到的数字是15.5%,和上述例子中30%RoE的股票带来的16.7%的增速,几乎没有差别。

由此可见,当估值过高的时候,高RoE公司给投资者带来的长期基本面增长也会减慢。反之,当估值过低的时候,即使是一般般的公司,也会带来优秀的资本回报。在以上的模型中,RoE为30%的公司和RoE为10%的公司,带来的基本面增速竟然几乎相同。

那么,芒格为什么说“企业的RoE长期近似于基本面的增长”呢?看看他和巴菲特买入喜施糖果时候给出的报价,我们就知道了。

喜施糖果公司是巴菲特和芒格的经典交易之一,这家公司的RoE非常高。那么,巴菲特当时是以多少估值买入的呢?在1972年,巴菲特花费2,500万美元买入喜施糖果公司,当时公司的RoE大约是25%。巴菲特付出的价格,PE(市盈率)是12倍,PB大约是3倍。

可见,当芒格说出“企业的长期RoE约等于基本面增长”的时候,他是万万没有想到,后代居然有人抱着这句话不放,用10倍PB、甚至二三十倍、三四十倍PB买入RoE在20%到30%的好公司、还以为自己抄对了股神的作业:这真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附件1:珍惜超低估值(陈嘉禾 2023.2.17)

在价值投资中,企业的质量和买入的估值,是唯二的两个考虑因素。当其中一个因素足够优秀时,投资者往往就能够获取巨大的成功。而现在,在A股和港股所出现的、历史上并不常见的超低估值,值得投资者珍惜。

首先,让我们来界定一下,如何的估值才能算“超低估值”。不过,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对于动辄以几十上百倍市盈率买入股票的一些A股投资者来说,可能15倍市盈率就算是“超低估值”。

其实,15倍市盈率显然还不够便宜,因为它对应的年化回报率只有6.7%。这里,请允许我根据自己在A股和港股的经验,主观的定义一个超低估值的范畴。当然,有经验的投资者也可以界定自己的定义:你得到的结果会和这里计算的大同小异。

在本文中,我在港股中把市净率(PB)小于0.5倍、市盈率(PE)小于6倍的股票,定义为超低估值。(此处PB采用mrq口径,PE采用ttm口径。)当然,这两个估值数据也必须同时大于0。如此,企业对应的财务理论回报率,可以达到16.7%。

在A股市场,我则采用了稍微宽松一些的定义,因为A股当前的整体估值较港股为高。在这里,我把每个估值指标都抬升了50%,即PB需小于0.75倍、同时PE需小于9倍。当然,这两个指标也需要同时大于0。

汇编室:我和嘉禾兄的超低估值标准居然惊人的相似!

说出来不怕丢脸,我买股票两个标准,和嘉禾兄的标准几乎一样。

第一组条件:H股PB<0.5或A股PB<0.8,这点学习自施洛斯。

第二条条件:PE<10,十年盈利能够回本,这条学习自散户乙。

在对具体企业的有了一定的了解够后觉得尚可,股票指标符合上述任何一组条件均可买入。

以上就是我在买入时候的两板斧头,简单粗暴,没有任何体系和技术含量可言。

陈嘉禾:另外我觉得还要加上一条,可以看到企业在未来10年里,至少会伴随经济一同增长。如果行业在走下坡路(比如线下卖场),或者行业虽然没事,但是企业在竞争格局里落败,那么再便宜我都没兴趣。

Forcode:再配合看负债率、流动比率、股息率和roe,可以再缩小一下范围。再结合定性分析和适度分散,会少踩很多价值陷阱,港股烟蒂股中,有不少价值陷阱或老千股。

那么,如此超低估值的股票,在A股和港股的历史上是不是很常见呢?数据告诉我们,这种超低估值股票并不是永远都有的。在这里,我统计了A股和港股通范围下,所有符合以上“超低估值”的股票数量。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数据采用的范围,是使用当前(2023年2月5日)在A股和港股通范围内的股票,观察其在历史上每个年份的估值情况。这样做会和真实的历史略有出入,因为一些退市、私有化、或者现在不在港股通而过去曾经在港股的股票,将不会被纳入统计。不过,鉴于本文的重点是超低估值股票的占比,因此这个细节并不会显著改变整体的统计结果。

数据显示,在A股,当前(2023年2月5日)超低估值的股票占比为0.95%。这一比值在2018年到2022年之间,基本都维持在0.9%到1.3%之间。(本文中除特别说明,年份均指当年12月31日的时点数据,如2008年即指2008年12月31日数据。)

但是,在2018年之前,超低估值的股票却非常罕见。其中大部分年份,A股几千个股票中,符合上文设定的“超低估值”范畴的股票,占比常常为0%、或者近似0%。仅在2005年、2008年、2013年,分别出现过占比0.4%、0.27%、0.30%的超低估值股票。

而以上的3个年份,恰恰对应了A股的大熊市。在其后的市场表现、即2006年、2009年、2014年,市场都出现大幅上涨。

熟悉股票交易的人都会知道,在交易术语中,有一个经验叫“横有多长,竖有多高。”意思就是,市场压制的时间越久,之后的反弹就往往越猛烈。那么,在最近几年出现的这种超低估值股票,也许会再次印证这个经典的交易法则。

在港股市场,事情也是类似。从绝对估值的水平来看,港股由于流动性没有A股充沛,其绝对估值水平往往比A股更低。即使我们采用了更为严格的估值范畴(PE小于6而不是9、PB小于0.5而不是0.75),港股(此处为当前港股通所覆盖范围)中超低估值股票的比例,也远高于A股。

数据显示,在2023年2月5日,港股中超低估值的股票,占比为12.23%。在最近几年,这个比值仅在2021年和2022年有近似的数据,分别为12.85%和12.96%。

再往前,如此高比例的超低估值股票,就不常见了。其中,2018年到2020年的比例基本在5%到6%左右,再往前的年份则维持在1%左右、甚至更低。

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例外,即在2008年,港股的超低估值股票占比,达到了12.30%。众所周知的是,港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受伤惨重,而在之后的2009年也迎来了大幅反弹。

由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A股和港股所出现的超低估值股票,其估值水平在历史上并不经常出现。而每次如此比例的超低估值股票出现,之后伴随的都是剧烈的反弹。大比例超低估值股票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时机

附件二:高股息率股票在各个时间段的具体表现分析(作者:陈嘉禾 2023.5.27)

从每年的回报率来看,高股息率股票(第1组和第2组)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熊市少赔钱、牛市多赚钱”的规律。不过,这种规律并不是永远有效。以下,是对从2005年底到2023年各个具体阶段的分析。

在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里(2005年12月3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以下均遵从此规律),高股息率股票显著跑赢了指数和其它股票。股息率最高的一组股票,在这两年的回报率分别是115.9%、233.0%,而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回报只有125.2%、163.3%。

在2008年的大熊市里,高股息率股票带来的优势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2007年底,所谓“股息率相对最高的股票”,绝对股息率也并不高。在2007年底,股息率最高的一组股票,股息率也只有1.8%。相比之下,这个数字在2005年则是7.9%。

由此可见,股息率带来的、在熊市中的保护,可能更加需要绝对值意义上的高股息,而不是股息率相对其它股票较高。

在随后2009年的牛市中,高股息率股票再次跑赢市场,当年股息率最高的一组股票表现为142.4%,最低一组则为123.5%。有意思的是,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表现只有98.6%,这是由于部分权重特别大的股票表现较弱造成的:沪深300指数并不是一个等权重指数,而本计算中各组股息率股票的回报率,则是按等权重方式计算的。

在2010年到2013年的4年弱市中,高股息率股票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股息率最高的一组股票在4年中累计下跌了30.2%,最低的一组累计下跌了28.3%,同时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也下跌了30.2%。

同样,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还是高股息率股票在2009年底“实际上并不高的股息率”造成的。当时最高一组股息率的股票,股息率的平均值也只有2.2%。而在2008年底,这个数字则是6.7%,之后的2009年则高股息率股票表现优秀。

在2014年到2015年的大牛市中,高股息率股票表现优异。最高股息率的一组股票,两年平均表现分别为67.8%、17.2%,次高组分别为64.4%、30.8%。相比之下,最低组则只有40.2%、20.6%,指数则为55.8%、7.2%。

在之后的2016年到2018年的3年震荡市中,高股息率股票再次表现出牛市多涨、熊市少跌的特点。

在2019年到2021年的高估值股票牛市中,高股息率股票则遭到了自己的滑铁卢。在这3年中,市场追捧短期表现好、股价高、同时估值也高的股票,市场上甚至流行“只买贵的不买便宜的股票”、“怕高就是苦命人”的观点。

在2019年,股息率最高的一组股票的回报率为26.0%,最低一组则为42.0%,同时股票指数的回报率则为39.2%,高股息率股票大幅跑输市场。在2020年,股息率最高的一组股票回报率仅为14.0%,同时指数回报率为29.9%。在2021年,股息率最高、最低的两组股票,回报率分别为4.9%、12.4%。

经历了3年的低迷之后,到了2022年和2023年(截至5月14日,下同),高股息率股票的超额收益再次回归。在2022年,股息率最高的一组股票下跌6.6%,最低的一组则下跌23.6%,指数则下跌19.8%,高股息率带来显著的抗风险能力。

在2023年的上涨中,最高一组股息率股票上涨了11.2%,次高组上涨了10.8%,最低组则只上涨了1.0%,同时全收益指数只上涨了1.8%。

由此,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总结。

一、在标普500指数的50年历史中被证明有效的高股息率策略,经过数据检测,在A股市场的沪深300成分股中也非常有效。

二、高股息率策略在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的有效性,由于市场相对不成熟,因而比在标普500指数中表现出来的更高。

三、与之相对的,低股息率股票在长期的回报率,则会比指数更差。

四、高股息率股票组的有效性,主要发生在股息率绝对值很高的时候(比如5%到7%)。在大牛市的顶点,当几乎所有股票的股息率都很低、最高一组也不过2%左右时,相对股息率较高、但是绝对股息率不高的股票,则超额收益并不明显。

五、高股息率股票策略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有效。当市场出现2019年到2021年的极度追高风格时,高股息率策略也会在几年的时间里承压。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过短的考核周期(比如几个月或者一两年)会让他们在这种高股息率策略无效的情况下,感到巨大的压力.

六、以上高股息率策略是非常机械的统计规律,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指出了“高股息率”这个特质所能带来的超额股票回报,而不是提出一个机械的交易执行规则

网友:真想让孩子学有用的东西就该学这些,并将其中的真知植入孩子意识深处:相信长期统计学结论,尤其是全样本长期统计学结论。

任何个人经验、个案叙述、权威背书、小团体共识,如果和长期统计学结论矛盾,那就毫不犹豫地扔进垃圾桶。

仅仅牢记这一条真知,一个人就能在任何领域打败99.9%的对手,且终生富有。而且不用保密,不用内卷,想被淘汰都难,因为这些让人战无不胜的长期统计学结论都是公开信息,绝大多数人就是视若无睹,充耳不闻。

汇编室:最后这位网友说得非常好。不过统计学有自己的规则,在接受结论之前,要把样本和统计方法都搞清楚

关你屁事(终身黑白 2023.7.6)

大部分人是没有边界感的,总会以自己的标准,甚至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对于这种人一定要远离他。

成年人,要明白一个道理,对待人生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谁能给你带来最多的平静,谁就应该得到你最多的时间。

如果你做的事让你快乐,又不危害他人,却有人告诉你,这不对。

你一定要记住那四个字——“关你屁事”。

并且要告诉自己,一个执着于让别人按自己想法生活的人,认知高不到哪去,你不用为他的看法而焦

抑郁症瞎想(作者:HIS1963 2023.7.11)

抑郁症的越来越多,

据说善良好人犯病率较高。

善良好人打小被教育认为他人与世界应该是美好的,

也努力让自己美好,

但现实世界不仅不美好,可能还是丑陋的,

他人不仅不美好,可能还是险恶的,

接受不了人与世界的丑陋,

被人与世界伤害过度了,就抑郁了,

极端的就悲剧了。

善良好人从小被教育孔融让梨,

甚至黄香暖席、卧冰求鲤、割肉饲鹰、郭巨埋儿,

而现实生活里,孔融根本就没有让梨的机会,

因为梨早被别人抢走了,

而且你不抢,你也没梨。

善良好人从小又被父母过度管束,

经常被否定甚至呵责,尤其是掌控欲的自私愚蠢父母,

所以害怕冲突,不敢冲突,逃避冲突,

柔弱所以忍让,

而一昧忍让客观上也在纵容做恶,

而一退再退,最后则是无路可退。

实际上人与人交往,甚至不少夫妻,

从刚认识就本能地测试底线,

你退一步,他则进一步,

最后形成强弱,维持住的一生一世,

但爱的总是爱伤,被爱的则理所当然,

实在维持不住的就会分手,

而没有勇气分手的弱方,大都就抑郁了甚至悲剧。

许多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所以,幸福要靠自己斗争夺取才能得到,

温良恭谦让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所以对于善良的弱者而言,

举目无亲的地方才有自由和幸福,

远离负能量的人与环境很重要,

培养斗争精神更重要,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甚至敢于撕破脸,敢于不要脸,

因为他欺负你一次得逞,今后就会N次欺负你,

你反击一次胜利,今后他就不敢再惹你。

因为人与人之间,斗争不可避免,

就算你出家了,寺庙里人与人也一样斗争,

而你不可能躲到月亮上。

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

帝国主义从来就不讲理,

偶尔讲理,无非是打输了至少是打不赢了,

他们的逻辑就是弱肉强食,

能抢的为什么要花钱买,

谈判也是从实力出发和你谈,

我可以打你,你不能还手,挡一下都不行,

我们欺骗我们偷盗我们忽悠我们阴谋我们抢劫,

就这么理直气壮霸道欺负你,

能欺负你占你便宜为什么不呢,

胡说八道胡做非为,不仅不脸红还得意洋洋。

所以我们意识到,

我们太善良了,把你们想得太好了,

而你们居然连底线都没有,

好处占尽,坏事做绝,

和禽兽讲仁义道德讲感情,

被伤害的肯定是自己。

人与人也一样,

人性之恶,不可直视,更不可深究,

把孩子教成一个善良的好人应该,但是远远不够,

因为一只小白兔小绵羊的结局大抵是悲惨的,

而教会孩子智慧、斗争精神则重要得多,

藏獒、老虎、狮子,有谁敢欺负?

有实力的善良,

才有力量才有希望才有幸福的未来,

至少不会吃亏被欺负被抑郁。

实在不行,教会孩子炒股也行,

因为炒股不用与人打交道,

而会炒高息低估股票更好,

因为可以躺赢,

一招鲜,吃遍天,

给孩子先赚出一百万做本钱,可保你孩子一生衣食无忧

汇编室:说得多好啊,不仅国家与国家之间,所有人的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时都需要斗争才行(最亲密的朋友似乎不用?)敢于斗争,敢于撕破脸(但不要说伤人的话),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代价,抛弃一切重要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段金句(forcode 2023.7.12)

这段金句也好、鸡汤也罢,听起来有点道理,《穷爸爸富爸爸》算是我的第一本投资理财的入门读物,虽然里面有些内容回想起来有待商榷,作者也未必那么成功,但关键在于其塑造了这样一种叙事:富爸爸和穷爸爸之所以一富一穷,生活天差地别,富爸爸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看起来轻松自在,赚的钱比穷爸爸还要多得多,并不是因为富爸爸运气好,而是他正确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行为方式,他去买入能够带来正的自由现金流的资产,尽量减少持有会吞噬自由现金流的负债……这些观点,对于启发投资的兴趣,避免普通白领负债后陷入老鼠赛跑的局面,还是有帮助的。我今天能够自由支配自己大把的时间,赚得还远超普通人,就是因为我不断获取各种给我带来正向现金流的低估资产。

/天涯社区有一段金句:

普通人通常在35岁至40岁才会明白社会运行的真相和逻辑,但这时的人们正好被钉在生活的十字架上无力挣扎;而上层阶级出生的人,早在20几岁时就已经通透,而且还不用考虑过多的试错成本,那是一种传承,用几代人的智慧浇灌出来的。

中国基金报(2023.7.18):

“总结下来一句话,恒大目前负债2.4万亿、两年亏损8000多亿,手上能用的现金40多个亿。什么概念?

贵州茅台2022年的净利润是627亿,恒大的负债差不多是茅台干40年的净利润。

2022年捷克债务1239亿美元,恒大的债务,比捷克还高,相当3400亿美元。

明资道:恒大负债24000亿,其中合约负债7200亿,银行借款6100亿。前者有各地政府紧盯着“保交房”,后者大多有资产抵押,部分坏账银行大概也能承受得起。剩下1万多亿的贸易账款和其他应付款,恐怕才是最大的“冤大头”,是恒大给中国经济埋下的“大雷”: 恒大倒闭,得有多少家供应商因此“陪葬”陷入困境啊!一大批公司的业绩会被冲击,信心倍受打击。其中的危害和连带效应,怕是要远大于想象的。

汇编室:高杠杆企业疯狂的扩张带来的毁灭性结果。

为什么一定要求增长呢?(作者:郭荆璞 2023.7.21)

说真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为什么一定要求增长呢?或者说,你付出了什么,可以换来确定性的增长呢?

长江电力12-13年也就是10来倍PE的估值,15年一度18倍,然后跌到15倍,当年@大杨 反复告诉我,美国人给水电都是20倍以上的估值,中国的资本市场以后也是这样的。现在$XD长江电(SH600900)$ 24倍TTM PE,过去这七八年翻了一倍多,年化10%不算高,但也算是稳稳的幸福了吧。

10-15倍TTM PE的大规模成熟的水电站,还要啥自行车啊?我不喜欢对管理层提出很高运营能力要求的企业,因为躺平赚钱的资产在我看来风险是最低的,这种资产是最强健的。

不记得是不是巴菲特说的了,最好的管理层经常出现在全价航空公司,因为经营管理实在是太难了。经济周期向上的时候收入增长,通货膨胀如影随形,燃料成本顺周期上升,还有跨周期刚性增长的人力成本。投资者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投资的另一种强健来自于低估值。确定性和高成长兼而有之的资产有没有呢?有,但是估值恐怕高的离谱。投资者赚的是比别的人认知强很多倍的钱,我不知道$特斯拉(TSLA)$ 或者$英伟达(NVDA)$ 上面赚几十倍的人是不是认同,但我觉得,多数在这两个公司上赚的钱的人,其实也不太知道自己为什么赚了这么多。

还是那句话,投资者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所以说,如果你能看懂周期,那就在周期的波动当中赚钱;如果你能看懂企业的超乎寻常的运营能力或者技术创新能力,那你也许能从跨周期的成长当中赚alpha的钱

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躺平瞎想,那我劝你试试看,把低估值、低风险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也许你会在低增长的资产上获得原本没有想过的高回报,而且还很舒服。

很多的时候,投资者只要不瞎折腾,就能赚到不少钱了。

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当下,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当下,不要只盯着增长和企业的alpha不放。估值和确定性的组合,很多时候才是更重要的

汇编室:这几天持有封基做了一个回测,发现只要是低估的指标,无论是股息率、PB、PE都能取得很好的收益,单独的高ROE则不行,证明了低估的资产总是带来确定性的收益。

知乎网友盐角儿:恒大的钱都去哪了?】(2023.7.23)

买一块地皮需要10块钱,恒大掏了。

建房子需要5块钱,恒大没掏

他不但没掏,竟还拿着地皮抵押给银行,获得了贷款10元。于是盖房子的钱就有了。

拿了银行的钱后,恒大又搞了个预售制,让老百姓交钱,成功收了20元。

此时此刻,恒大如果把银行欠款还上并盖好房子,那他应该能赚5块钱。

可是恒大并没有这么做。

他拿着银行借的10元+预售的20元,去投资了另外三座城市。在买了三块地皮后,恒大把同样的步骤操作了一遍,于是就有了90元。

这90元恒大依旧没盖房,而是继续投资了九座城……

并且在这个空挡,他还把花不尽的钱拿去做汽车、矿泉水、足球、影视等行业。

不然你以为这些产业的钱哪儿来的?

当然了,房子还是要盖的。可恒大又不想掏钱,怎么办呢?那就只能让工头儿垫钱了。

于是工头儿垫了5块钱,把房子盖起来了。

可是……当要盖的房子越来越多,工头儿钱不够了,最要命的是银行开始催债了。这时候恒大一看微信余额快变负数了顿时一脸惨白,“MD我钱呢?”

钱去哪儿了?地皮买太多,都还没回款呢。

没办法,恒大为了还钱,只能先把部分没工头肯垫资的工地停掉,并寄希望于银行继续贷款。

这个决策是没问题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先解决大的麻烦。

可你停掉的工地,想复工哪有那么简单。一时半会复工不了,那就只能烂尾了。

你烂尾的消息一传,追账的就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了;

你烂尾的消息一传,其他预售的房子也就不好卖了;

你烂尾的消息一传,银行肯定就不敢再给你贷款了。

于是就爆雷了。

高人一看这形式,恒大要完啊!

于是赶紧约恒大见了个面,要他处理烂尾楼。恒大没能力处理了,怎么办?高人说我来帮你吧!

高人把农村的烂尾楼拿出去,介绍给其他小公司,让他们继续承建,小公司们说可以。

于是小公司们拿着高人给的合同开始融资,成功解决了农村部分烂尾楼的问题。

恒大虽然赔了,但也算变相回了口血。

这也就是大家为什么从新闻里能看到三四线小城市烂尾楼复工的原因。

高人很欣慰,又如法炮制把城市的烂尾楼拿去给其他小公司,结果不灵了。

为啥不灵了?

因为狗日的恒大原来在最初就把城市的准楼盘拿去融了。他们赚的不只是银行的10块钱+预售的20块钱+工头儿垫资的5块钱,还有融资得来的5块钱。

恒大为什么投资四五线城市?该不会有人以为小县城有发展潜力吧?我告诉大家,事实上恒大就是奔着薅羊毛来的。

当然了,没薅干净,小县城的利润不高,愿意融资的智者比较少。不过这也是好事,最起码还能让购房者看到交房的可能。

最惨的是一线城市的烂尾楼。价值15元的房子,欠了银行10元、购房倒霉蛋儿20元、工头儿5元、信托基金融资5块,实在是救无可救。

有人问了,那恒大在一线城市房产融到资的5块钱去哪儿了?

废话,你看那群穿金戴银的败类开的什么车不就知道了吗?

所以你现在知道恒大的钱都去哪儿了吗?都在一栋栋烂尾楼底压着呢。

恒大每个楼盘的利益纠纷都互相盘根交错着,就像互相缠绕着的耳机让你一时间理不清怎么拆解。可时间一耗,歌儿就唱完了。

歌都唱完了,耳机线还有必要解开吗?

要知道: 除非缠绕的这706个结全部解开,否则耳机是没法用的。

当你发觉自己解不开这706个结,也就意味着你知道听不了歌了。

歌都不听了,我还解结做什么?一个都不解了!

恒大摆烂就是如此。

明白了吗?

有评论说碧桂园万科都没事,是恒大自己把钱花了。这话真的片面。有兴趣的,我跟大家说说碧桂园为啥没爆雷,以及他们是否是业界良心。

碧桂园实行的是合伙人制,他们首先成立资本一万元的资本管理公司,再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对员工而言投资有限合伙企业100万,大概能赚60万,但是员工只有LP分红权。投资公司当普通合伙人GP占股1%,最后再通过这个公司去投资各个项目。如果烂尾了,那首当其冲损失的是员工的钱,所以碧桂园员工拼了命的加班啊!

碧桂园开盘时间因此就短,恒大八个月的进度碧桂园四个月就能搞定,拿到款再投下一个项目。用这个方式碧桂园撬动了20亿的内部融资,不仅投资管理公司100%说了算,即便烂尾了也只是需要承担1万元责任。这就是碧桂园玩的股权架构,融资融人融资源和小股掌权大股掌资源。

所以碧桂园没爆雷,是人家比恒大更狠、更绝而已。

有许多房地产从业者提到了几点质疑,比如说地皮抵押状态是不可以预售的。

确实是的,因为土地抵押不能办理预售许可证,除非拿到了解押手续。所以我文章开初的逻辑就有问题。

其实正常流程应该是这样:

恒大地皮抵押。

有人预订A栋。

恒大赎回A栋地皮。

A栋成功预售。

也就是说,土地使用权解压是可以根据恒大销售进度而逐栋解冻的。

问题太复杂,这段并没有写出来,但最终结果是一样的,恒大依旧有没解押的地皮、恒大依旧可以预售房子。

性格都是两个面(2023.7.26)

牛宝春:人的性格非常稳重的,就容易缺乏变通;太刚烈坚毅的,就容易不容人;宽大广阔的,容易对小事不检点;方正廉洁的,做事容易狹隘、施展不开;思想活跃、口才好的,常常言多必失;而那些有胆子、有冲劲的人,又容易冒太多的风险。

个人的投资方式,受自己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稳重的人会深思熟虑考虑性价比,有冲劲的人容易去做激进的龙头股。找到符合自己性格的投资方式,应该能够事半功倍。

汇编室(2024.6.29):性格柔和的人,好相处,但不容易有干劲和冲劲;性格强悍的人有干劲,但是又容易急躁盲目。

你不可能只要某种性格的优势,而舍去他的劣势,他的优势本身就是他的劣势,每一种性格都有优势,相应的背面就是它的劣势,就像一个物体有阳面,就有阴面一样,

一个人的性格天生是怎么,似乎已经确定了大部分,你只需要充分发挥你本身的性格优势,另外通过一些方法,避免自己的劣势带来糟糕的后果就可以了。

买ETF也得懂成分股(作者:陈嘉禾 2023.7.26)

我发现我一说“买ETF不能盲目,一定得懂成分股”,就好像踩到了猫尾巴一样,简直要被骂死。。。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啊,究竟是为啥呢?个股都看不懂,居然敢买ETF。。。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外卖店用的每种原料和油你都不知道来路怎样,混一起炒个菜就敢吃啦

网友:说明大部分买了ETF的人认为,不需要看成分内的个股,这样自己可以省事,可以偷懒,况且还有股神曾说过的话为他们占位,都是断章取义。包括一些雪球上所谓的一些大V,夹头们。

买ETF肯定要了解其成份股的构成,估值高低,行业前景怎么样,如果什么都不了解,那么多ETF,选哪一个合适?这与选个股标的不看估值和基本面一样不靠谱。

就像2020年市场上曲解巴菲特,芒格说的,选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好公司远好于便宜的价格买平庸的公司一样,演变成买股票不看估值,看估值就输到起跑线了,甚至怕高就是苦命人,什么投资一年买入法等等,100多倍还去追好买入消费,白酒,医药,CXO,疫苗,医美等股票,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那些追高的基金为基民几百亿的亏损,部分个股跌了70-80%估值还有40-50倍,听信了这些理论且加杠杆的散户更是惨不忍睹。

你让他们去看成份股,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提高认知,有些人就是宁愿去死,也不愿学习提高的,所以反对的厉害,随缘吧!

网友:因为大家辱骂完基金经理,安慰自己的话术之二就是不如买etf,不如自己炒,你现在说买etf也得懂成分股,这不是堵住了大家瞎几把炒的路吗?

方丈两句话(2023.7.27)

1.任何一个国家的医保、养老体系,本质上都是老百姓长期定期存钱,等生病、退休的时候取出来用。如果有人说这钱是“国家”出的,免费的,那只是“国家”扣钱的时候没有通知你。。。

2.大家发表什么看法的时候,不要艾特我,我通常对别人的看法不感兴趣。

如果有一个什么新鲜的事情告诉我,那艾特我没有问题。

汇编室:好故事胜过好表达。

理解连锁酒店的一本书(2023.7.27)

方丈:我有一事不解,都说亚洲人搞服务业比欧美人强,为什么大型的酒店连锁品牌基本都是欧美的,而日本几乎没有?

郭荆璞:推荐看一本书,《雅高——一个银河系的诞生》,讲连锁生意讲的很好,连锁酒店、连锁超市、连锁餐饮,都是美国在战后孕育出来的商业模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搞明白这个能理解10万亿美元的市值。

网友:这本书在季琦创业的时候就买过来发给所有高管看了,并且在前几年雅高中国大区已经划给华住管理了

球友转发乔布斯的话(2023.7):我的动力是什么?我觉得,大多数创造者都想为我们能够得益于前人取得的成就而表达感激。我并没有发明我用的语言或数学。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没做过。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添上一笔。我们只能用这种大多数人都掌握的方式去表达——因为我们不会写鲍勃· 迪伦的歌或汤姆· 斯托帕德(Tom Stoppard)的戏剧。我们试图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我们对前人所有贡献的感激,去为历史长河加上一点儿什么。那就是推动我的力量。

汇编室:和散户乙简直是一模一样啊

如何旅游(2023.7.31)

黄建平:带孩子来青海、河西走廊逛一逛,体验了一天,我就退了。

1、每个地方都排队,痛苦不堪。

2、旅行社安排不合理,每天在车上8小时,加上景点、吃饭时间,晚上睡觉时间只有6小时,这不是旅游,这是花钱受罪。

3、司机为了赶时间,频繁违反交规,几次差点碰撞。

风景虽好,体验太差。

方丈;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活动的深度,决定了旅游体验的好坏。

观光是想用外在景物的变化,来刺激人的情感,但它的刺激作用是非常表层,非常有限的。

如何深化外在景物对自己情感的刺激呢?

1、建立对景物的深层理解,比如说文化层面的理解。所以我喜欢去自己对当地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与了解的地方。我也很喜欢旧地重游,不刻意追求新的景观。

2、通过互动来加深体验,所以我喜欢爬山、滑雪、游泳、冲浪、划船这类活动,我觉得这种互动能建立起人跟外在景观(环境)更深刻的联系。对于纯粹的看景,我兴趣非常有限。

3、选择合适的旅伴。旅行中的交流带来的乐趣,远远超过看景。

4、尽量增加自主性与随机性,比如自主安排时间、路线,并保持随时变动的可能性。自由与悠闲,也是旅游本身的核心体验,而接受别人的安排,比如说旅行社,会极大伤害这种体验。

网友;方丈说怎么游玩才好。我也不会去跟团游

方丈:让别人安排行程,乐趣立即衰减90%。

爱读书的少年(2023.7.30):除了复利的力量,重复的力量也很强大!

张玄机:服务消费空间很大,我关注音乐节比较多,在大西北大西南县城,在草原,沙漠,戈壁,山沟,海滩,只要乐队到位,年轻人们一样能让小县城的酒店和餐厅人挤人,更不要说演唱会了。可以鼓励音乐人们连轴动起来,每人可以演出33场甚至334场。淄博烧烤本质上就是这样的一场音乐节。音乐节是让有钱的年轻人花钱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年轻人有钱的花钱,没钱的可以花父母的钱,都说60-80后赶上好时代挣着钱了,90-00后没赶上好时代挣不到钱了,00后父母是70-80后,90后父母是60-70后,怎么会没钱呢。一场音乐节单日票价两三百,三天票价千元左右,无不摩肩接踵。而且音乐节是在草原,沙漠,戈壁,山沟,海滩,这种大烟花也可以放起来,完全不用像在城市一样限制。每个城市因地制宜打造服务页IP,没有任何资源的都可以从淄博烧烤案例找到一二点灵感。

Forcode:房车床车露营营地,可以多搞一些,只需要配套相应的厕所、清洁水、排污口、停车位、浴室即可,现在房车营地费用动辄两三百一晚,还不如住酒店,控制在50~100一晚即可,尤其风景好、空气好、美食多、适合避暑或过冬的地区,可以在农村地区多建房车营地,现在海南等很多地区,由于缺乏房车营地,房车停在广场公园等公厕附近,做饭生活制造了大量垃圾和污水,引起当地城管驱赶,如同丧家之犬一般,严重制约房车消费。按照中国的体量和老年人数量,房车年销量从一万多辆提高到几十万辆应该没问题。理想l9这样的床车,可以多搞一些,带动相关消费。开着房车,候鸟式迁徙,夏季去贵州东北内蒙新疆西藏避暑,冬季去海南广西云南过冬,音乐会演唱会和老年人服务业可以跟着候鸟人群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网友:房车出行在美国其实是个老人的低端消费。中国高铁密布,价廉物美的旅馆遍地都是,高速又收费,老年人平时还要带孙辈,很难想象房车出行会普及。。

Forcode;低端消费更有发展潜力,房车住起来肯定不如酒店,噪音、安全性、空间等,但房车是私人空间,私密性、个性化和自由度是住酒店不能比的,很多酒店不能带宠物,房车可以,五星级酒店照样不如自家床铺、马桶干净,房车旅行可以携带的行李数量是自驾游的很多倍,更是飞机+租车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就可以产生很多不一样的玩法,你可以开房车带着钓鱼装备全国各地钓鱼、带着浮潜装备全国各地浮潜游泳、带着锅碗瓢盆在人迹罕至却风景绝佳的地区做饭遛狗、带着折叠自行车在根本没有共享单车的地方骑行(比如4月我在东川红土地山顶村道骑行)……网友:暑假自驾跑了6000公里后,从感受来看,我不看好房车,最重要的一点,有钱的人没闲,闲的人没钱!中国人99%的人还处于生存阶段,根本考虑不了享受生活的事儿!

Forcode:我的感受正好相反:中国有钱有闲的人太多了,就算比例只占5%,绝对数量都吓死个人……每次非周末去逛商场、看电影、景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前几天非周末去哈尔滨杉杉奥特莱斯,人气绝对不差的…

张玄机:工作后第一本给我深刻启发的书是“长尾理论”,里面有个案例我印象很深刻,在一个村庄或者乡镇开一个纽扣店大概率开不下去,因为一年到头也没几个会买纽扣,但是在一个县城或者城市,尽管纽扣购买目标人群在总人群中比例仍然很低,但只要人口基数足够大,这个目标人群就足以支撑一个纽扣店。那些讨论各种(电影 房车 酒店公寓)行业目标人群太少、市场太小的,是没有关注到这些行业放在14亿人口基础上,也是一个数百亿的市场,这个市场相对于快消互联网地产确实很小,但相对于自身应有的规模,还有很大空间。是我们国家太大了,大家太关注大数了。

Forcode:有很多利基市场,通过互联网可以整合起来,虽然只有1%的人群有需求,乘以14亿人这个基数,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足以过得很滋润。我原来做的在线培训,就是一个很小众的需求,但通过互联网广告平台来全球招生,足以让我活得很好了,避开了大机构的竞争。这个项目积累起了我的第一桶金。

不吃茶就会凉(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 2023.7.30)

我最近与一位从体制内退下来的朋友晤谈(当然他原来是有些小地位小权力的),他感叹人走茶凉,但我说,如果你不喝这个“茶”,不就感觉不到“凉”了吗?是的,你在岗位时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这些年你或许吃香的喝辣的,还被不少人捧着哄着已经很习惯了,但在我看来,这些“茶”你就不应该吃,这应该是常识,但是很多人对这个常识似乎就是不懂,而且还常常将吃这些“茶”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世俗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拿着不是当理说,但自己是浑然不觉的),所以,你不感觉着“人走茶凉”才怪呢!其实,不管你在台上还是台下,只要你不吃这些“茶”,不就不感觉着“凉”了吗?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1年12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汇编集(2022年1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2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3月上)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3月下)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4月下)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4月下)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5月上)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5月下)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6月上)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6月下)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7月上)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7月中)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7月下)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8月上)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8月下)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9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10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11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2年12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3年1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3年2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3年3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3年4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3年5月)

令我深受启发的雪球金句文摘集(2023年6月)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07-15 14:45

第一组条件:H股PB<0.5或A股PB<0.8,这点学习自施洛斯。
第二条条件:PE<10,十年盈利能够回本,这条学习自散户乙。
在对具体企业的有了一定的了解够后觉得尚可,股票指标符合上述任何一组条件均可买入。
以上就是我在买入时候的两板斧头,简单粗暴,没有任何体系和技术含量可言。
陈嘉禾:另外我觉得还要加上一条,可以看到企业在未来10年里,至少会伴随经济一同增长。如果行业在走下坡路(比如线下卖场),或者行业虽然没事,但是企业在竞争格局里落败,那么再便宜我都没兴趣。
Forcode:再配合看负债率、流动比率、股息率和roe,可以再缩小一下范围。再结合定性分析和适度分散,会少踩很多价值陷阱,港股烟蒂股中,有不少价值陷阱或老千股。

好文分享!

07-15 14:07

转。

07-15 13:28

07-15 12:11

07-15 12:10

07-15 11:26

文中对方丈的观察很有意思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