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买入优质公司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学习分享(十六)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978年和1981年等《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说道:我们的历史显示,我们对于拥有整家公司或仅持有部分股权,并无特殊偏好。事实上,我们将会持续投资大笔资金于其上(我们尽量避免小额投资,因为若一件事一点也不值得去做,那就算是把它做得再好也没有用),而经营保险公司与礼券事业也必须保持流动性。我们购并的决策着重于把实质的经济利益(而非管理版图或会计数字)极大化。长期而言,若管理当局过度注重会计数字而忽略经济实质的话,通常最后两者都顾不好。不管对账面盈余有何影响,我们宁愿以X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10%的股权,而非以2X价格买下那家好公司  100%的股权。但大部分的公司经营阶层偏好后者,而且对此行为总是找得到借口。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归纳出三种动机(通常是心照不宜的): 

(1)领导阶层很少有缺少动物天性的,且时时散发出好动与战斗的意念。相对地,在伯 克希尔,即使是购并成功在望,你们管理当局的心跳也不会加快一下。

(2)大部分的公司或企业与其经营阶层、多以“规模”而非“获利”作为衡量自己或别人的标准(问问那些名列《财富》500强大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可能从来都不知道,若以获利能力来排的话,他们的公司会落在第几位)。  

(3)大部分的经营阶层很明显过度地沉浸于小时候所听到的,一个变成青蛙的王子,因美丽的公主深深一吻而被救的童话故事,并认为只要被他们优异的管理能力一吻,被购并的公司便能脱胎换骨。

  如此的乐观是必要的,否则公司的股东怎么会甘心以两倍的价钱买下那家好公司,而非以1倍的价格自己从市场上买进。换言之,投资人永远可以以青蛙的价格买到青蛙,而若投资人愿意用双倍的代价资助公主去亲吻青蛙的话,最好保佑奇迹会发生。许多公主依然坚信她们的吻有使青蛙变成王子的魔力,即使在她的后院早已养满了一大堆的青蛙。尽管如此,平心而论,仍然有两种情况的购并是会成功的:

第一类是你买到的(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是那种特别能够适应通货膨胀的公司,通常它们又具备了两种特征:一是很容易去调涨价格(即使是当产品需求平缓且产能未充分利用也一样),且不怕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货量;一种是只要增加额外少量的资本支出,便可以使营业额大幅增加(虽然增加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通货膨胀而非实际增加产出的缘故)。近十几年来,只要符合以上两种条件(虽然这种情况不多),即使是能力普通的经理人也能使这项购并案圆满成功。  

第二类是那些经营奇才,他们具有洞悉少数裹着青蛙外衣的王子,并且有能力让它们去伪装。我们尤其要向资本城的汤姆·墨菲致敬,他是那种能将购并目标锁定在第一类的公司,而本身具有的管理才能又使他成为第二类的佼佼者。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要达到像他们那样的成就非常困难(当然也因为如此,近几年来真正成功的个案并不多,且会发现,到头来利用公司资金买回自家股份是最实在的方法)。而很不幸的是,你们的董事长并不属于第二类的人,且尽管已充分体认到,须将重点摆在第一类的公司,但真正命中的概  率却是少之又少。我们讲的比做的好听(我们忘了挪亚的叮咛:能预测什么时候下大雨没有  用,必须要能建造方舟才算)。我们曾用划算的价钱买下不少青蛙,过去的报告多已提及,但很明显我们的吻表现平平;我们有遇到几个王子级的公司,但是早在我们买下时他们就已是王子了,还好至少我们的吻没让他们变回青蛙,甚至最后我们偶尔也曾成功地以青蛙般的价格买到了部分王子级公司的部分股权 。

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保险事业的股票投资有点过于乐观。当然我们对于股票的偏爱并非毫无限制,在某些情况下,保险公司投资股票一点意义都没有。只有当以下条件都符合时,我们才会想要将保险公司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股票投资之上:(1)我们可以了解的行业;(2)具有长期竞争力;(3)由才德兼具的人士所经营;(4)吸引人的价格。我们常常可以找到一些符合前三项条件的投资标的,但最后一项往往让我们止步。举例来说,1971年伯克希尔所有股票的投资成本累计为1070万美元,市价则为1170万美元。市场上确实有不少好股票,只是他们的价格通常也不便宜(讲到这里,我不得不补充,1971年全体退休基金经理人,将可运用资金的122%投资在高价股票之上,甚至还嫌不够。但到了1974年,当股市大幅回档时,他们投资在股票的比例却降到21%的历史新低点)。

好了,这次学习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先帮助他人后成就自己的专职投资者——宗亮,我的工作目标是实现财务自由并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财务自由,让我们一起努力,静待花开!

近期研究公司:02138香港医思医疗集团、02283东江集团、01317枫叶教育、600519贵州茅台、600763通策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