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融创中国是一个10倍股?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5回复:37喜欢:81

 

为什么说融创中国是一个10倍股?

——谈谈融创中国暴涨的逻辑及存在风险

 

一年前,融创的股价还在低位,我记得去年参加股东大会的时候,2016年5月18日,股价也就是4.65港币的样子。仅仅一年多一点,融创的股价上涨了近20元,涨幅达到315%,而且上涨非常迅猛。涨到许多人开始怀疑人生。

 

那么,问题来了。融创将是一只10倍股吗?融创中国此次暴涨的逻辑是什么?

 

我认为,它将是我们将遇到的一只10倍股(从4-5元算起)。有可能有更多的涨幅。

这次融创中国暴涨的逻辑:高成长+低估值+深度压抑。

 

先讲讲融创的高成长,低估值。多年前,融创的年均增速在50%-60%之间。复合增长率在行业内数一数二。奇怪的是,这么高速的增长,市场却给予了非常低的估值。融创的市值最低到了160亿港元。无论是按照PE来算,还是PS来算,都是到了令人发指的水平。

 

融创中国之所以存在高成长和低估值并存的局面,是因为:融创中国是一个备受质疑的“三好企业”,

 “三好”,就是好行业,好公司,好管理层。先说,好行业。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是一个10万亿级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仅次于金融行业的规模,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的销售额超过11万亿。假设其年均增速≈GDP的增速,未来十年内有望达到20万亿。即使未来房地产市场萎缩,这个规模也可以保持在10万亿的规模。

 

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发展到白银时代,依然是一个好行业。而且这个时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市场集中度提高。竞争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受益。2016年,top10的市场份额之和是18%,2017年H1这个数据可能提升到30%,非常惊人的速度。

 

房地产行业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行业特质也很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房地产是一个有定价权的行业,地产商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强,上游可以占用供应商的钱(应付账款),下游可以占用客户的钱(预收账款);

2、房地产的需求是刚需,不容易被互联网替代。人们可以在网上开店,在网上购物,但不可能住到互联网上去;

3、房地产的存货不太容易跌价,不像科技产品,工业品;

4、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较高:各个地产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和ROE都在20%以上,5、房地产的现金流要求不高:地产公司只要出钱拍了地,挖个坑,做个沙盘就可以预售了。客户会排着队把钱交上,他用你的钱盖你的房子。

6、房地产是一个高杠杆的行业,看上去债务很多,大量占用的是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但它的有息债务并不多;

房地产是一个好行业,这一点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这也是地产股为何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融创是一个好企业。这个主要表现在它的成长性。融创上市以来,年均增长率在50%-60%左右(可能不是太准确),这个增速远远超过所谓的新兴产业,创业板企业。

 

融创何以有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外因是中国房地产的高速增长,内因是融创的战略布局具有大局观和前瞻性,而且具有强悍的执行力。以及拥有一个好的管理层。关于管理层,稍后再讲。先说融创的战略布局。

 

融创的战略布局有两个:一是主打核心城市,二是推行高端精品。前者契合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正在快速的城市化,而且正在形成几个主要的城市群。而融创在其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另外,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中国的富裕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融创的产品在富裕人群中口碑较好,同样占据了一个较好的位置。

 

融创的执行力很强,体现在公司层面,融创的年度目标基本上年年超额完成,体现在项目层面,融创的动作往往比对手快一步,领先一步。这都体现出融创强大的执行力。

 

三是好的管理。融创的管理层聪明,勤奋,有大局观,有强大的执行力,善于抓住机会。融创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就是例证。

 

孙宏斌不用说,他是一个商业天才,“他是一个(入行)很快把一个行业看到底的人”(柳传志)。其他的高管也都很能干,敬业,忠诚,稳定,大多是追随孙宏斌多年的老人。据其员工反馈,融创的激励不错,员工的积极性较高。

 

总之,融创属于“三好企业”。另一方面,融创又是备受质疑的企业。人们对它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高杠杆(高负债),低回报(净利润率与ROE)。因为这两点,人们对融创,甚至对地产股敬而远之。

 

先说高杠杆。地产是一个高杠杆的行业,这一点就像银行,有的公司负债率高达百分之几百。确实令人担心。而有的企业的负债率高更是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对高杠杆,要具体分析,一是看它的有息负债。除去预售款及应付款,房企的有息负债并没有那么多,它的现金流,现金储备完全可以覆盖它的负债。二是看它的负债投在哪里。如果是投入到高价值,低成本,容易变形的房地产,风险并没有那么可怕。

 

房企表面上的高负债率,与销售收入的结算滞后有关。对融创中国这种高增长的企业,尤其受到影响。一旦进入稳定增长,它的资产负债率将得到彻底的修复。如果你怕杠杆,不要投资金融股,地产股。如果你看懂了地产股,杠杆高并没有那么可怕。

 

二是低回报。在大家的印象中,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利润,高回报的行业,但融创的财报并没有给大家这个印象。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房地产特殊的商业模式——房产预售模式有关,简单地说,就是费用前置,收入滞后。净利润要在一两年滞后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这个行业,增长越快的企业吃亏。比如说,融创去年的利润100亿元,今年的净利润接近200亿元(预计),要到两年后才能体现出来。

 

融创是一个备受质疑的企业。是一个备受 质疑的好企业。因为好企业,所以它的内在价值很高,因为备受质疑,所以它的价格打得很低。价格与价值的巨大差距,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了获得超级回报的机会。

 

最后讲讲融创股价的爆发性。融创的股价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劲的爆发性?除了高成长+低估值所孕育的能量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融创股价多年来一直处于深度压抑状态,这轮上涨起步的时候,股价还停留在三年前的水平。而且,此时的市值,几乎与融创上市的时候相差不多。一个企业的业务增长几十倍,而股价几乎在原地踏步。一旦走上价值回归之路,其爆发力难以遏止。所谓横有多长竖有多高,道理也是这里。在融创的历史上发生过,股市更是屡见不鲜。

 

再讲讲房地产的风险。在许多人的眼中,房地产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行业,因而对地产股也心生恐惧。许多人宁愿去买银行股,也不愿买地产股。

那么,房地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供给侧的风险,也就是买地的风险:房价上涨可能会引起地价更快的上涨,导致面粉贵过面包。

在供给侧,首先是最重要的原材料——土地受制于政府的土地供应。作为唯一的大地主,政府的议价能力无与伦比。开发商只能被动接受。而且政府还可以利用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来左右房地产的局势,强化其作为地主的谈判地位。当今时代,地王频出,面粉贵过面包,就是这种局面的写照。

在买地方面,融创的管理层无疑是出色的。他们的区域布局具有前瞻性,时常在市场高涨之前拿地。尽管他们因为时常拿“地王”而被人诟病,但这些“地王”事后来看也是非常便宜。在公开市场拿地温度太高时,能够转向并购拿地。因为建立了并购的优势,融创在这方面的风险小了许多。但风险依然存在。因为融创拿地往往有溢价,而且要承担巨额债务。多年来,融创的毛利率一路下行,一方面与融创的高速发展有关,一方面与融创的并购有关。

 

第二是需求侧的风险,也就是卖房的风险:房价下跌一定会引起需求更快的下滑。甚至导致房地产的崩盘。

 

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几年萎靡不振,一些主要城市的楼价下跌30%,甚至50%(香港的楼价曾经连续十年下跌,下跌幅度超过70%),房地产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风险,房企能否从容应对?在需求侧,他们面临的环境远不如快消品行业、医药行业。即使去掉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让其回归刚性产品清单。那么饮食,医药排在这个清单的前列,而房地产以其总价高,周期长,产品特性复杂,价格弹性大,几乎是刚需的最后一名,排在汽车之后。

对融创这类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来说,轻微的市场需求下降并不可怕。多年来,迎着宏观调控逆势增长就是,怕的是市场崩盘。市场崩盘的风险是巨大的,是谁也不愿承受。融创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大。大而不能到。我觉得,融创拼命做大,也有这个的考虑。

 

另外,宏观调控对融创也是有影响的。尽管老孙口口声声说,融创的房子不愁卖,因为财富正在向富裕人群集中。融创不怕宏观调控,融创不怕限购,因为限购使人们更愿意买好房子。但真的是不怕限购吗?一旦市场需求萎缩,高端需求的下降可能远远超过中低端市场。另外,融创不怕限购,那么限贷呢?还有限价呢?政策推出多种手段抑制房价,总有一款手段适合你(融创)。碧桂园比融创增长更快,就是一个例证。因为碧桂园可能部分受益于宏观调控。

 

第三是融资的风险,房地产作为一个高杠杆的行业,对融资的需求是巨大的。对融创这种以小博大、跑步前进的企业,来自融资方面的风险更是巨大。

房企在融资方面不得不受制于当局的金融政策。多年来,监管当局限制房地产在大陆上市,他们只好绕道香江,优质的地产股大多在香港上市。借贷和发债也是如此。许多(国有)制造业企业能够获得丰富的低廉的资金,而(私营)房地产企业往往承受巨额的高利率的债务。房企在财务上的困境,股价的持续低迷,不能不说与国内的金融环境密切相关。 比如,首富的困局,显然与融资渠道的不畅密切相关。

 

而且,融创为了弯道超车,逆势而行,很可能与政策相向而行,导致政治上不正确,比如政府在降杠杆,融创在加杠杆,而且并购金额超过销售金额,就是一种逆风而行的行动(有网友称这是政治上不正确的行为)。很可能遭受一般政策的打击,甚至某些政策的特殊照顾,可能会融创不堪承受。而且,融创的外资企业身份,孙宏斌的外国人身份更加剧了这种风险。这个是巨大的风险。

 

这种风险无疑是巨大的。但对这种风险也不必过于担心。一方面,融创的融资渠道也是多元化的,比如说融创可以在国际市场增发。另一方面,孙宏斌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孙一定有着圈子,融创的背后一定有个财团支持。孙之所以敢于逆势加杠杆,肯定是有人在支持。一旦遇到困境,也肯定有人救它,一如当年蒙牛出事,有人救它。只是一旦出事到需要别人救助的时候,付出的代价可能有点大。

另外,融创的外资身份,孙宏斌的外国人身份,一方面看是一个坏事,从一方面看,也可能也是一个好事。

 

总之,从融创逆势扩张,大肆加杠杆,犹如几年前的恒大,前景很大(锋芒直指前三),风险也很大,甚至比恒大的风险更大。这几年是融创,这几年做好了又是一个巨无霸。

 

声明:本人持有融创中国的仓位,不排除择机加仓的可能性。难免有屁股决定脑袋之嫌。如果有人因此而买入。责任自负。

 

参考阅读:

投资融创的回顾和思考

网页链接

 

2019年的融创,百亿利润不是梦

网页链接


融创中国2015年周年大会交流纪要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7-08-09 10:07

等别人把肉吃光 留下一根骨头 就有人出来讲一个关于肉很香的故事

2017-08-09 08:11

乐视???

2017-08-09 15:18

因为雪球大V们都吹,所以你信了!

2018-04-13 12:10

好文

2017-10-28 18:06

2017-09-26 19:27

收藏

2017-08-26 13:50

2017-08-17 13:58

好公司

2017-08-09 19:51

因为有美好的前景,选择坚守,因为有不可控的风险,选择减仓。一年多来融创涨幅巨大,从第一个翻倍之后分批减持,成本已经是负值,计划一直拿到那个见证奇迹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