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边上的喃喃自语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假日过得太长了,都快忘了还有股市。还得写点什么,免得突然长篇累牍,适应不了。

长久以来,看过的股市论述著作不下几百本。有些看得懂,有些不太明白,有些感触良深。各位投资前辈或者当代操作高手都用他们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为我们不断点播着股市赢家之路。我们也不断地试验着他们的各种方法,希望形成一套自己的股市盈利系统。

只有在读了很多的著作后,我才明白一件事。每个人都独而不同,想只学一种方法就能包打天下,有些难。很多方法,有着很强的个性烙印,你不是他那种性格或具有他那样的人生经历,恐怕就会学得似是而非。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

就拿最经典的价值投资来说。巴菲特有他的价值取向,他不买科技股;段永平也是价值投资,可他却是在投资游戏股上发家的。所以,同样是价值投资也有着翻天覆地的选股区别。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来股市是为了盈利,反复钻研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不应该是你去适应大师的操作方式,而是应该把各位大师适合你用的部分,提取出来,为你所用。

自己的股市操作系统,听起来很宏观。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就是把自己一直盈利的方法,点滴积存起来,让其发扬光大,让自己在股市的操作不断赚钱就达成了。就像我最初进入股市,只会看KDJ指标,金叉买入,死叉抛出。后来不准了,才知道指标会有钝化。再后来才知道有量价关系,有周期,要看公司质地等等......知识就是这样丰富起来,系统也就是这样完善起来的。

就到目前为止的学习过程加上股市实践,我能确定的盈利方法,也只有三种:价值投资、量化对冲、超短

价值投资很多人都在学,大部分都学不好。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国运,如果国运昌隆,再有多少危机也全都是机会,因为早晚都会涨回来。危机来了,你张开口袋买就是了。用十年锁仓这样的标尺丈量一下,毫无疑问都是盈利的。但你要看,是在哪里投资。美国可以,中国就不一定。这里面的要素,巴菲特不说,段永平也不会说。所以才会有人投了中国平安发现怎么跌了快一半了,还不止跌。价值投资需要土壤,否则只会南橘北枳

量化对冲的业绩也有大奖章公司每年40%的证实,只是懂金融工程的人可遇不可求。除非你自己就是学这个的。否则把钱交到相关公司操作,每年最多也就15%左右的利润,对财富自由者来说挺好了,对刚刚开始积累财富的人来说,会觉得有点少。

超跌就不多谈了,也就是万中一二的成功率。对大多数希望学会它的人来说,都是噩梦。虽然短期爆发力很大,但资金过亿以后,也会存在运作风险。不少人初步积累了财富,也开始转向价值投资和量化投资。

以上三块,是存在暴利的。一千万资产恐怕就是个最小的门槛了。我现在能掌握的,是远比他们要狭小的盈利空间。一般只能说不亏,遇到时机才能赚些。

价值投资需要对上市公司有非常清晰的了解,和长期跟踪的实地调研。我做不到这些。所以,对于重仓股,我选择重大的风口来对冲风险。风来了,猪都会飞。只要是风口中的公司,即便公司有些小问题,都会有亮眼的表现。前提,你要看得出哪些是巨大的风口。一般来说,技术革新、产品涨价、政策激励、公司重组都能找出风口的样子来。

选择股票也是由上而下,从需求端着手,先找板块,再筛选个股。

一直长期投资,也没这么长的耐心。基本是一半一半,一半是战略性持仓,是奔着翻倍去的品种。另一半基本是做波段的品种。通过技术或热点找出相关品种,根据周线、日线指标选择进出点。


个股的投资线索,全靠朋友间交流和阅读各类财经信息来获得。阅读的确是个很好的习惯。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全部都是每天阅读的人。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信息读得越多,你可以加工的思想也越多。有些就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也会触发你的重大投资机会。

朋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密友五次元理论”:一个人的财富和智慧,基本就是5个与之亲密交往朋友的平均值。这有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你看看周围是不是这样。

投资不但能积累财富,我觉得更多是来自于它的趣味性。反复钻研,似有所得;一举突破,终有大成。

休息期间,自言自语,笔记于此。

$浩丰科技(SZ300419)$ $两面针(SH600249)$ $ST北文(SZ000802)$ 

全部讨论

2021-10-16 10:27

我觉得更多是来自于它的趣味性。反复钻研,似有所得 折磨的过程 欲仙欲死 处在挣钱的边缘尤其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