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易体系(五)技术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2喜欢:5


技术分析在我的交易体系里占的比例不高,去掉这部分不影响赚钱,有了技术分析能起到一点锦上添花的作用,可能能提高一点收益率或者平滑收益曲线。


技术分析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很多基本面投资者认为技术分析毫无用处,但仍然有很多投资者专注于技术分析。技术分析到底有没有用?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脱离了基本面的单纯的技术分析很难作为操作依据。尤其是那些常用的技术分析指标,更是百无一用,什么MACD金叉买入死叉卖出,什么股价站上五日线买入,跌破五日线卖出,什么底背离买入,顶背离卖出,此外衍生出来很多的买入卖出信号,有基于k线的,波浪的,缠论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种类?因为这些通通都没法赚到钱,如果股票赚钱有这么简单,还有人上班吗?如果根据简单的买入卖出信号就能赚稳定利润,那完全可以开发出量化交易程序,就可以躺着赚钱了。就像有个段子说的那样,入市后钻研各种技术分析到精通,最后成功破产。

技术分析是市场的表象,基本面才是市场的本源。脱离了基本面的技术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但市场上也存在一些完全脱离了基本面的交易场景,如垃圾股的炒作,这时候股票完全是博弈的筹码,背后是阿猫阿狗是月亮都不重要。这个时候交易者之间其实是在博弈,是在拼“赌技”。这种博弈显然不会有一种大众熟知的固定模式,大家都知道的策略也就失效了。比如有些量化交易可能能在一段时间内稳定盈利,但策略一定是保密的,并且需要不断调整,否则就可能会被针对被狙击。这种博弈已经很难说是传统技术分析的范畴。

我现在唯一还在使用的技术分析只有缠论。缠论可以说是传统技术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提供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也提供了看待市场的一种视角。
缠论有价值的部分基本在前半本,后面的部分缠师引入的线段、特征序列基本没有实操价值。
缠论很适合结合价值投资,因为两者都是买跌卖涨。价值投资首要是低估买入,而低估一定是跌出来的,高估一定是涨出来的(假设基本面没有变化)。而缠论也要求跌时买涨时卖。
买跌卖涨都是逆人性的,但要博弈只有逆人性才能从别人口袋里拿钱。像我现在经过了价值投资和缠论的训练,一跌就兴奋,因为又有机会来了,而没经过训练的一跌就容易恐慌,就喜欢看浮亏了多少,最后受不了煎熬割了干净,然后股价上涨,这样反复几次心态就搞坏了。


那么具体跌倒什么时候才买呢?这个时候可以用缠论来判断,比如从估值角度已经到了买入区间,但股价还在无抵抗下跌,这个时候你去接飞刀往往会买早,会套你一段时间,但有了缠论的视角你就可以再等等,耐心的等待形成一个中枢后再抄底。即便小转大V型反转,一般也会有回踩,也就是缠论中的二买。


上涨时也是类似,有时候股票的股价可能常年没有太大起色,始终在低估与合理之间徘徊,这个时候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会反复的做过山车。如果利用缠论,比如股价从低估涨到合理,而缠论视角显示出了一个清晰的卖点,比如走出了一个盘整背驰或趋势背驰,就可以减仓锁定一部分利润,回调后再加回来。


另外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是暴跌次日买入法,就是暴跌的第二天上午如果继续大幅下跌,往往是一个较好的超跌反弹短线买点。如果暴跌次日上午没有继续暴跌甚至微涨(大涨基本不可能,刚摔了个大跟头起来就跑一般不会),如果这时买入基本要套住。这种策略也很难说是技术分析,更多的是利用人心在市场的投射。这种机会一年也没有几次,碰上了就做个差价降点成本。

好了,技术分析就讲这么多。只代表我的个人看法,可能有技术分析大牛用技术分析能赚大钱,但我已经确认自己没这个能力。
本篇是我的交易体系的最后一篇。我用五篇长文介绍了一个完整的基于股息率的交易体系,真正理解了持续赚钱应该没什么问题。收益谈不上非常可观,和大牛不能比,但付出的精力也少,不用盯盘不用复盘,定期关注基本面的变化和业绩报告,就能稳定15%以上的年化收益,我已经很满意。

最后用巴菲特的一句话结束:“我并不试图跳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

股息率模式就是一英尺高的栏杆。

祝大家赚钱。

全部讨论

2022-06-05 13:14

谢谢鸣哥

2022-06-05 11:42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