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河:“共同富裕”不是“均财富”,政策应让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加更快一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1月16日,“2022搜狐财经峰会”在北京举行。

本届峰会汇聚十余位政界精英、商业领袖以及经济学界翘楚,围绕“二十大报告中经济发展的逻辑”、“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服务实体经济”、“提振消费”等主题,深入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机遇。

峰会共分为上午、下午两场。上午的会议聚焦宏观经济形势,纵论当前国际形势、经济走向、人口结构、气候变化等议题;下午的会议聚焦企业经营的微观层面,共话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的腾飞之路,以及新消费浪潮中企业的破局之道。

在上午的会议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演讲。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

在2022年搜狐财经峰会发表主题演讲

马晓河在上午场的峰会演讲中指出,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把高收入者的财富拿来搞平均,而是建立在新时代的财富积累增长机制,经过每个人的努力,让绝大多数低收入者成长为中等收入者,使中等收入者成为稳定变成中产,同时让一部分中产通过奋斗变成高收入者,而不是“均财富”。

以下为演讲全文(上下滑动可查看)

这两年我参加了国务院发展中心基金会的课题共同富裕的研究,在共同富裕方面有些研究。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第一,共同富裕的背景、历史脉络。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互助友爱的大同社会。历史上的先贤达人对于大同社会提出了诸多构想,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大同、墨子的尚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构想、孙中山的大同之治。还有,历代王朝更替、农民运动都是以实现人得其所、各尽其力、安居乐业的社会。但是先贤达人都是强调了同,想要通过均贫富实现同,而没有实现富。

均贫富的结果是摧毁了社会的财富积累机制。从12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到了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欧洲通过历次的体制变革,不但没有摧毁财富积累机制,而是不断的完善和建立稳定的财富积累机制推进社会发展。而中国从宋代以来,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农民运动,都是以摧毁原有的财富增长积累机制来实现社会更替的。所以说,先贤达人也罢,社会实践也罢,没有实现真正的大同。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经过了三个阶段性变化:

1、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提出共同富裕。当时提出共同富裕是想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但结果相当不理想。

2、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共同富裕,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后富,利用市场经济切实现共同富裕。

3、第三阶段就是是十八大以后。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及政策实践方面,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

1、明确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

2、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内容、目标、途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3、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推动共同富裕,并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4、将共同富裕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区别开来,厘清了“同”和“富”的关系,构建了财富积累增长机制,鼓励支持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有先有后、有差别的富裕。

5、强调先富带后富,分阶段分步骤渐进式推进共同富裕。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完整清晰,实践推进更具体、更为精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多举措、全面系统的战略安排。

2、消除了绝对贫困,使近1亿的人口实现了脱贫。

3、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4、构建了新发展格局。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共同富裕已进入新阶段,有四个大的标志:

1、第一个是整体有序推进,共同富裕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促进共富的行动纲要,来整体有序推进。

2、实现目标,共同富裕正在从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先富带后富,实现全部地区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3、实现内容从五有社会,已经拓展到“7+2”,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加两个保障,优军保障和文化服务保障。

4、在实现路径上部署在省级单位浙江省进行共同富裕示范,为全国提供推进共同富裕的整体推进的省级示范。

第二,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已经提出来,实现共同富裕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跟共同富裕是一脉相承的两个方面,从涵盖人群来看,中国现代化强调涵盖的是14亿人口,即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内容来看,它强调的是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包括了精神文明;从实践路径看,它强调的是和平发展;贯彻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将满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

理解共同富裕既要考虑其历史背景,又要考虑对象、内容、空间、同和富的关系、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同内容看,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非物质生活的双富裕。从空间来看,应该包括城乡、区域和群体。在处理同和富的关系上看,应该解决好共同贫穷和差别富裕的关系。

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看,应该是先做蛋糕后切蛋糕。从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看,应该是体现渐进式原则。

给共同富裕下个定义,我认为,共同富裕应该是体现以下内容,就是要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全体性共同富裕,即全体性富裕。从内容看,应该实现全面性富裕,包括了物质富裕,也包括了非物质文明富裕。从空间看应该是全域性富裕。从创造财富方面来看,应该是有先有后、有大有小的差异性富裕。从共享共建方面看,应该是共建共享性富裕。从长期看是渐进式长期性富裕。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把高收入者的财富拿来搞平均分配。千万不要理解共同富裕是均贫富。这是大错特错。而是我们要建立新时代的财富积累增长机制,经过每个人的努力,让绝大多数低收入者成长为中等收入者,使中等收入者稳定变成中产,同时让一部分中产通过奋斗变成高收入者。

第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我认为,首先是要把做大蛋糕放在优先位置。这个方面有争论,由于过去40年来发展出现了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有人提出要先切蛋糕后分蛋糕,我反对这种方式。我认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财富积累机制非常脆弱,一句话,一个政策,一个信号,都可能导致财富积累被打断。所以说,先做蛋糕,先完善建立一个稳定的财富增长积累机制,然后才是切蛋糕,切好蛋糕问题。要做大蛋糕,

短期内,我们要防止经济过快过大下滑;长期看,防止经济出现趋势性下降。二十大报告指出,2035年中国人均GDP再上一个大台阶,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要比2020年翻一番。从近期看,中国在“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必须保持在最低4%,我们才有能力迈进高收入国家门槛。从长期看,GDP必须保持每年增长5%,我们才有希望稳定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即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水平。

大家先看,中国当前面临什么挑战呢?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不断的下降,2010-202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都是一路下滑的,这种下降是不是合理的?我认为有不合理因素。我对世界银行四类不同收入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做了计算,按照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4类国家里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高;高收入国家增长速度最低。

再看东亚地区,日本、韩国从中上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进以后GDP增长才出现趋势性下降。日本在70年代初期进入高收入国家,韩国在90年代中期进入高收入国家,他们都有个特点,这两个国家都在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之前的前10年,增长速度都是最高的,而且都是上升的。他们只是到了高收入门槛值以后,增长速度才下降。我国是在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之前就出现了增长速度的趋势性下降。

再看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是在90年代中后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制地区,90年代中后期的前10-15年之间,增长速度是上升的,只是到了高收入经济体制之后经济增长才出现趋势性下降。

如果中国经济提前过早的下降,对推进共同富裕、做大蛋糕、积累财富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近期防止经济过早过大下滑,远期防止经济出现提前趋势性下降。

其次要把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在缩小区域发展方面,有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区域怎么实现均衡发展?落后地区跟发达地区相比,落后的根本原因是4个:第一市场化程度低;第二所有制结构单一,民营企业非常不发达;第三对外开放度非常低;第四科技创新乏力。我认为,要想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应该围绕解决这四个方面问题下大功夫。

在城乡差距方面,党中央提出要推进乡村振兴,我认为是对的。推进乡村振兴应该把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支持农民发展富裕性产业、富农产业,帮农民提高收入水平作为重点。缩小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举个例子,农民60岁以上的养老金每月最低标准只有100块钱左右,100块钱的养老金他们根本无法过到一个最低的体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养老标准。

其三要把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重点瞄准低收入人群,要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比如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工程、产业扶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建立政策救助等等。让更多的低收入者成长为中等收入人群,让中等收入人群稳定成为中产。

当前,中等收入人群和中产有获得感、但是安全感不足,应该提高他们的安全感,不要让他们有不稳定感。应该是让他们有一个安定、稳定成长环境。一定要鼓励部分中等收入阶层,成长为高收入者。这也是一个标杆,是一种示范导向。

我建议,要实施两个十年倍增计划,第一个是通过十年将低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一倍,翻一番;第二个是通过另一个十年,将中等收入人群扩大一倍。现在中等收入人群是4个亿,将来要把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成长为8亿,这样才为中国跨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升一个稳定的橄榄型社会。中等收入人群占大数,第一,能拉动消费;第二,能创新;第三,能求稳,有恒产者有恒心,求稳;第四,在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之间能起到调节阀和稳定器作用。

其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搞好初次分配、调解二次分配、充分利用好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2021年中国的高收入户人均收入水平是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的10.3倍,绝对差额是77502元。当前扩大内需特别需要消费引领经济增长。因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一个最大的标志是,在GDP中不是钢铁、电解铝、水泥引领经济增长,而是贴近居民消费的福利促进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即每增加100块钱用于消费的倾向高;高收入者的边际倾向高。所以政策上应该强调让中等收入、让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水平更快一些。

通过资金流量表来看,在2006年到2020年全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看,我们的再分配和初次分配体现在增加和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并不明显。2012年,初次分配中居民占收入水平是61.6%,2020年只有62%。再分配,2012年是62%,去年是62.2%,变化不大。所以说,国民收入分配调整中,要体现增加居民收入份额。

其五要适当调整人口生育政策,使创造财富的劳动力合理增长。当前中国经济从发展阶段看,我们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000到1万美元的时候才出现的老龄化。从劳动力结构看,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老年人的抚养比重快速提升,形成了未富先老。所以当前遇到一个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社会成员中做蛋糕的人不断的减少,消耗蛋糕的人在不断增加。

2021年,全社会的抚养比平均达到20.8%,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山东农村的老年人抚养比已经超过了30%,包括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等几个省。

最后是完善基础性制度支撑推进共同富裕。包括要素市场化,金融体制、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教育体制改革都需要进一步深化。

搜狐财经峰会肇始于2009年的搜狐企业家论坛,2019年升格为年度财经峰会,逐渐成长为搜狐网年度品牌活动。

2022年搜狐财经峰会将延续往期的高品质、高规格,通过各位顶尖人士的思想碰撞,为中国经济与商业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

稿件来源:环球网

链接:

网页链接

【原标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共同富裕”不是“均财富”

运营编辑:张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