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的医药行情说开去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为一个医药从业者,多年来一直关注医药的股票。集采后由于对医药的未来实在没有信心,几乎不持有医药类的仓位。但是,从去年下半年,随着医药的持续下调,尽管还是看不清楚医药行业的未来,没有忍住分批买进了医药ETF。期间买卖过恒瑞医药科伦药业两支票并还有不错的收益。现在看到当下的医药行情,以前所谓的“永远朝阳行业”还有未来吗?

医药当下最核心的逻辑是医保要控费,以前医药赚医保的钱现在就难了。每个医药企业都在说“以患者为中心”,但实际上患者在商业逻辑中是一个最弱的存在,以前患者应该用什么药是医生说了算,现在又变成了“灵魂砍价者”说了算。当政府想要把医药这块蛋糕切为更为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这就是当下。

从科学上来说,分离和合成可以引起生理变化的分子是从业科学家乐此不疲的,似乎只要把分子做得最纯、靶点研究得最清楚似乎就掌握了“医治”整个世界的秘诀,但是通常只会适得其反。因为,科学主义的最大错误就是将人类想象成受制于固定规则和代码的机器。现在的抑郁、糖尿病、高血压,甚至肥胖,这些所谓的“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有多少因素是既得利益者在充当鼓吹手。人不是可以“精确校准的机器”。每个人都有一具身体,并且拥有大脑与身体、激素与情绪的复杂反馈系统,如果把这些反馈系统比作简单的开关,那就无法真正理解它们,它们也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修复。像我们的祖先一直做的那样,放下一切思虑,让身体动起来,这对健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效果比服用处方药更好。人类经常将自己对某种效果的理解,误认为是效果本身。狂妄自大与技术能力结合在一起,使人类一遍又一遍地犯这种错误。举我最熟悉的例子,抗生素是西方医学中少数几个非常强大的工具之一,但是由于被过度使用,我们已经看到生病的人数在随着抗生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这些人通常患的都是慢性病。如果当前的医药研究倾向于只回答“如何”(how),不去关注“为什么”(why),那么它最终会成为一门闭目塞听的学科,至于视野过于狭窄就更不用说了。

医药的发展要做到“一劳永逸”依靠文化即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食物。在现代社会中,从许多人鼓吹的所谓“饮食文化”,到令不少人痛苦不堪的饮食失调症,所有这些问题背后都有“身体是机器”的影子。在这些文化背景下,人们很少去尝试冷静地分析为什么他们要规定自己应该做什么。那么,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是不是应该属于“怪异”呢?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对某个人有效的方法,可能对另一个人无效。正是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导致我们很难预测对一个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否对另一个人同样效。医药行情的未来,我能看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