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12喜欢:7
$康方生物(09926)$
新药研发的失败率很高,据统计,肿瘤和非肿瘤药物从I期到II期的成功率分别为62.8%和63.5%;II期到III期分别为24.6%和34.3%;III期到NDA/BLA为40.1%和63.7%;NDA/BLA到批准为82.4%和85.9%,I期到批准为5.1%和11.9%。临床试验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失败的风险,从II期到III期的失败率最高,而肿瘤药物的失败率高于非肿瘤。药物临床研发需要验证几个因素,正确的靶点,正确的药物,正确的人群和正确的剂量。药物临床试验前疾病生物学是否已经研究深入,已经清晰?药物是否作用于靶点?Right target but wrong drug? 是否选择错误的人群入组?剂量过高或过低?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或缺陷都可能增加临床试验失败的风险。
以两个单抗的临床试验为例,一个是肿瘤领域礼来公司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 (PDGFR)抗体-Olaratumab,失败的主要原因为III期研究缺乏疗效;另一个是非肿瘤领域辉瑞公司的PCSK-9单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过多的抗药抗体和中和抗体,影响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Olaratumab是一种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能够以高亲和力选择性的结合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PDGFR/PDGFRa信号传导对间质细胞生长、血管生成和伤口愈合等具有重要作用。肉瘤是间叶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PDGFRa可过度表达。发生转移的软组织肉瘤患者预后差,致死率高,生存时间为1年左右。多柔比星是四十年来的标准治疗,但疗效十分有限,RR为10-30%, PFS为2-5个月,OS为12个月左右。研究表明,Olaratumab可以通过阻断PDGF与PDGRFR结合,直接抑制肉瘤细胞的生长,还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临床前研究对PDGFR这个靶点进行了验证,Olartatumab可以抑制PDGF诱导的WS-1成纤维细胞增殖, 抑制该受体介导的AKT和MAPK信号的传导及肉瘤细胞生长。Ib/II期临床研究入住133例受试者,在软组织肉瘤显示突出疗效:OS长达26.5个月,比多柔比星延长11.8个月;PFS为6个月,而多柔比星为4.1个月;ORR为18%, 多柔比星12%;DOR8.3个月,多柔比星8.2个月。见下图表。基于II期结果,美国和欧盟批准它上市。FDA授予它快速通道认定,孤儿药认定,突破性治疗认定,优先审评认定。而EMA授予它加速审评认定,孤儿药认定。完全批准将基于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而NMPA在2018年5月的Pre-NDA会议上,礼来申请基于境外数据有条件批准上市。NMPA同意申请人的申请。同时考虑软组织肉瘤病理类型的多样性,II期临床样本量小,申请人仍需要承诺上市后研究;全球III期临床研究JGDJ正在进行,NMPA希望申请人在上市申请审评过程中获得该III期研究的结果。最后,II期研究亚组分析显示未能延长脂肪肉瘤患者的OS,未来可能根据III期数据考虑限制其适应症。
但是,II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却未能在III期重现。2019年1月III期研究结果公布,研究设计及结果见下图,Olaratumab在软组织肉瘤中OS为20.4个月,而多柔比星为19.7个月。PFS 为5.4个月,多柔比星为6.8个月;ORR为14%, 多柔比星为18.3%。与II期结果不一样,它未能证实OS,PFS延长,也未能证实ORR更高。 基于此结果,礼来在全球范围内撤市该药。
失败的原因何在?分析如下:1)II期和III期研究设计和实施上存在差别。II期为开放设计,无安慰剂对照;而III期为双盲安慰剂对照;首要终点前者为PFS,后者为OS;前者无预设的亚组分析,而后者了STS和LMS的结局;前者为美国10个中心的研究,后者为110个中心的国际研究;前者无负荷剂量,后者的负荷剂量为20mg/m2等。2)软组织瘤是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各种病理类型在发生部位,比如平滑肌纤维,脂肪组织,筋膜,淋巴和血管等多种组织,有的比较惰性的,而有的反应性比较高,转化细胞类型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异质性。II期和III期入组的患者在病理亚型上存在区别。选择的亚型过多,有的有10多例,有的只有1到2例,这也是导致疗效不同的原因;3)Olaratumab联合协同作用机制不清晰,它与多柔比星联合,也许对于某些亚型有作用,但是对于其他亚型也许没有作用;4)多柔比星为基础的化疗药物,或者说作为对照,它的作用也可能有提高 5)作用机制和生物标记物尚未得到验证。真实世界的数据也显示疗效并不理想。以有限的数据以获得优先审评,是存在风险的。这就是它撤市的原因。
Olaratumab的主要失败原因是缺乏疗效,而另一个案例,辉瑞的PCSK-9单抗Bococizumab,则是由于在III期临床中出现过多的ADA和Nab,长期疗效受到影响,而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也较竞品多,尽管6个III期临床都满足临床首要终点,但是辉瑞仍决定终止它。PCSK9抑制剂是一类单抗药物,靶标是一种名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蛋白,该蛋白可降低肝脏从血液中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能力,而LDL-C被公认为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风险因子。PCSK9抑制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来对抗LDL-C,被视为他汀类(如Lipitor和Zocor)之后降脂领域取得的最大进步。免疫原性是治疗性蛋白或多肽对自身或相关蛋白产生的免疫应答,或诱导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倾向。一般会使用抗药抗体或中和抗体去评估。几乎所有生物药都会产生抗药抗体,或多或少,但不一定影响疗效和安全性。但患者免疫应答的临床效果是高度可变的,有些对患者健康完全没有影响,有些会造成极其有害的影响。中和抗体是指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能识别抗原特异性部位而使抗原失去活性,抑制其功能的抗体。Bococizumab是97%人源化单抗,3%为鼠源,位于与PCSK-9结合的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综合Bococizumab的6个III期SPIRE研究共入组4300例使用bococizumab 150mg Q2W 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数据,并根据治疗期间是否产生了ADA进行分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8%的受试者在治疗1年产生ADA,大部分在12周后产生,其中29%产生了中和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的减弱,12周时LDL-C下降为50%,52周变为40%。并且产生了更高的注射部位反应(12.7% vs 安慰剂组1.6%)。
市场方面,安进Regeneron已有的两个新上市的PCSK-9单抗,作为第三个上市的同类药物Bococizumab必须有明显优势才有市场前景,但是,除免疫原性,它每两周给药1次也不具优势,竞品是每月给药1次。作为后来者,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而言,终止是最优选择。不过,这个终止来得过迟,6项III期床(包括CVOT研究),一共入组了大约27000人,耗时耗力耗钱。问题是为何到多个III期都结束后才发现抗体的问题?是否忽视了它的严重性?为何不能早发现,早终止?
研究临床试验失败有很多原因,包括难以避免的,以及通过严格的科学把控可以避免的失败。1. 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进展或证据而导致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其中包括:1)缺乏可预测的临床前体内和体外有关安全性的转化医学模型,特别是在肝脏毒性和神经毒性方面。2)缺乏可预测的临床前体内和体外有效性模型,特别是在神经科学和肿瘤(实体瘤)方面。3)对于疾病复杂的病因没有充分的了解。举个例子,阿尔茨海默病,beta-淀粉样斑块以及Tau蛋白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尽管Bapineuzumab等的III期临床研究显示可以降低beta-淀粉样斑块,但是未能改善临床结局。因此,beta-淀粉样斑块增加和神经纤维缠结可能不是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而只是与其相关。再比如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药物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抑制剂(CETP)在临床II期和III期研究中发现其可以增加HDL,但是未能改善心血管结局,因此,HDL降低并不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这些被认为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都未能预测临床结局。2. 通过严格的,原则性的科学层面把控,是可以避免的失败。这包括:1)III期临床的候选药物的剂量以及受试者选择不佳。由II期临床中受试者剂量暴露与临床反应的关系没有充分建立,在III期临床中由于剂量不足或过高而导致失败;由于III期临床的患者群选择不当,只有部分受试者有效,从而稀释了药物的有效性,如Olaratumab;缺乏为III期临床研究选择正确人群以及研究设计的基于模型的荟萃分析和临床试验模拟;2)由于在II期临床研究过程中对照组的样本量不足,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在III期研究中结果没能复制。这包括,II期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特别是在研究终点较为主观的,安慰剂的作用较大的疾病,比如抑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及风湿性关节炎(RA);3)在II期临床研究中过度的依赖未验证的替代终点或生物标志物终点,从而无法预测III期研究的结局。4)对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分析不充分。比如辉瑞的PCSK9单抗,尽管Fab段的CDR区与PCSK-9结合的部位有3%的序列是鼠源,但对I期和II期的抗体生成的信号没有充分的分析,迅速并机会同时开展了六个III期。产品本身有缺陷,即使有强大的销售能力,也无法使产品在临床中得到认可。肝脏毒性是后期临床研究失败的重要原因。目前的方法是检测ALT,AST和胆红素水平。但是这些肝酶水平的增加不足以预示肝脏毒性。如TAK-875-GPR-40激动剂,在303例的II期临床研究中,只有1例受试者出现肝酶异常,但是III期临床研究对肝脏毒性使用Hy’s法则来评估,发现了严重的肝脏毒性,从而导致开发终止。
减少III期临床试验的风险,有时候是可能的,但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减少或最小化那些可以避免的错误。需深入的了解研究资料,靶点,临床前数据,早期数据和安全性等。合理的开展I期和II期临床研究,客观的分析所获得的数据,SMART的设计,选择合适的病人,剂量,首要终点,关注安全性包括免疫原性。此外,高效高质量的开展临床试验也可以降低失败的风险。

全部讨论

03-26 08:59

站在医学科学角度,二期到三期失败的案例比例不小,所以还是等三期数据公布成功了再欢呼也不迟。资本市场也是分步给估值的。

03-26 08:54

一个新药从开始研发到应用于临床需要一二十年时间,而III期临床试验十分耗时,一般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同时也相当“烧钱”,通常会花费3亿~5亿美元。
今年,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失败的比例再度提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审批数据显示,仅2014年上半年就有10个以上新药研发品种在Ⅲ期临床试验失败。那么,新药研发为什么难过III期临床试验呢?
“通常,新药研发最终要经过药物临床试验,它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感染性疾病与免疫研究所所长杨东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药物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和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
I期临床试验是初步地对人体安全性进行评价,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期临床试验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而III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由此可见,一种新药是否能够顺利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关键是看能够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评价。”杨东亮表示。
规模放大 疗效不如预期
III期临床试验的样本量要远大于前两期试验,更多样本量有助于获取更丰富的药物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资料,需要来自诊所和医院的1000~3000名患者参与。医师通过对病患的监测以确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曾经在美国某大型制药公司工作过的杨达(化名)介绍,在国外,III期临床试验的失败意味着药物治疗效果的失败。从I期到IV期的临床研究,样本量逐渐放大。与II期临床试验所需的小规模样本量不同,III期临床试验需要大规模样本量。“需要证明的是,所研发的新药在人数增大的情况下,仍然有效。”杨达介绍。
然而,由于样本量变大,干扰因素增多,很多受试药物的疗效有可能会被基数“淹没”。杨达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比如,让一位女歌唱家身着华服站在金色大厅高歌,台下西服革履的观众静静地聆听,才能听出歌声的美妙和高亢;但是,如果把她放在嘈杂的菜市场中,与卖菜阿姨打扮没有区别,大家只会觉得她与民间草根的水平差不多。如果此时,女歌唱家的歌声仍然能够吸引大家驻足观看,甚至付钱欣赏,那才是真的艺术家。”
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在现实复杂纷扰的环境下,药物使用后的疗效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更多的药物由于毒性、体内分布等种种原因,没有展现出比现有药物更好的疗效而遭淘汰。“如果一个正在研发的新药,其疗效还不如现有的康泰克。”西安杨森公司药物研发人员姜宁表示,“那就没有必要接着研发了。”
另外,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再大的样本量也无法保证这个药对每个人都是安全的、有效的。“因此,即使在药物上市后,对于药物安全有效性的考查仍没有停止。”
随机双盲 试验条件更严格
III期临床试验一般要进行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化盲法对照试验(单盲、双盲或者三盲)。即将对试验药物和安慰剂(不含活性成分)或已上市药品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而且试验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有时,会从世界各地进行采集受试者以保证尽可能多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总之,试验条件应尽可能接近常规使用条件。
在药物测试中经常使用双盲测试。杨达介绍,“双盲”(double blind)意味着受试对象及研究人员并不知道哪些对象属于对照组,哪些属于实验组。受试对象被随机编入对照组及实验组,其中,对照组被给予安慰剂,而实验组给予真正药物。
“试验条件更加严格,无论是病人或观察病人的实验人员都不知道谁得到真正的药物,直至研究结束为止。在所有资料都收集及分析过之后,研究人员才会知道实验对象所属组别。”杨达解释道,“此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来自受试者与研究者的偏倚。”
“与安慰剂组相比,如果受试组并没有得到证明有效的数据,在预期临床研究目标上(生存率变长、应答率提高等)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姜宁介绍道,“都意味着本期试验的失败。”
周期长 高投入高风险并存
杨东亮告诉记者,一个新药从开始研发到应用于临床需要一二十年时间,而III期临床试验是十分耗时的阶段,一般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同时也是相当“烧钱”的阶段,通常会花费3亿~5亿美元。其间,研究者对药物的益处与风险比进行评估,为产品获取上市提供支撑。
据介绍,药物成本不是流水线上合成化合物的成本,以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GSK)为例,GSK每年筛选6500万种化合物以寻求新药,该公司在1997~2011年间获美国FDA批准的新药共有10种,而研发支出高达817亿美元,研发任何一个药品周期都在10年以上,10年80亿美元的投入换得仅仅15年的专利保护,上市后还要在全球范围进行不良事件监控。
根据以往路透社的报道,2008~2010年总共有55项新药研究终止于III期临床,这个数字要比2005~2007年终止于III期临床药物试验的药物高出近一倍。
新药在III期临床试验失败率的增加有几个原因,杨达分析:首先,药品研发的周期较长,每个环节彼此都有着紧密影响,药品的研发模式在很多大药厂已经固定,想要迅速转型或者跟上FDA对新药审评的要求并非一时可以解决。其次,FDA审评更加严格,把安全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药厂也只能忍痛割爱。

112近期可能被批准上市,他申报时用的是二期还是三期的数据呢?

05-24 11:15

05-24 10:50

几个月前就想到了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