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生态化反和三大用户场景入口的意义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2回复:88喜欢:131

$乐视网(SZ300104)$

乐视网是上市公司,业务对标爱奇艺和优酷,作为投资它的股民而言,显然不会孤立的分析其上市业务财报,也就是说,投资乐视是愿望与其一同收割一个宏篇叙事的产业成长愿景,上市公司股票仅仅是这个投资企图心的载体。

乐视垂直产业链整合业务涵盖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应用市场、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等。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被业界称为“乐视模式”。;旗下公司包括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移动、乐视影业、乐视体育、网酒网、乐视控股等。

贾跃亭具有相当的信用

印象中大概十多年前一期《对话》节目中,嘉宾是当时准备收购新浪的大佬陈天桥,他同观众分享了他的一个经历我印象深刻,他大学时从杭州骑自行车到上海,到了嘉兴地界,问路人离上海目的地远不远,路人说那太远了,骑车是骑不到的,他说我们从杭州骑过来的,路人立刻响应道,那很近了,很近了。

在联想杨元庆媒体公开批评乐视手机之前,腾讯马化腾也曾公开批评过贾跃亭的视频网站,认为一个视频产业里前五名都排不上的公司能上A股上市,证明国内证券投资环境不成熟。乐视网的年报资料显示,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贾跃亭任山西省垣曲县地方税务局网络技术管理员,俗称“网管”,在张朝阳成立搜狐视频和“反盗版联盟”的时候,乐视网当时尚没有名气不入流,其大规模购买版权被人看成“煤老板人傻钱多”不懂互联网的一个笑话,之后上市和手机电视都遭遇过行业人士的专业“耻笑”。

马云刚在媒体上火的时候,狂言“公司每天给政府纳税一百万”,“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当时和阿里巴巴业务相竞争的慧聪老板郭凡生立刻在媒体上大骂谎话连篇,马云也没有在媒体上正面回应过,时间流转,杭州税务局后来在媒体上有证实马云所言不假,郭后来在“家族企业的传承”的媒体宣讲中发光发热了,不再是和可以马云同台竞技的对手了。

从实用主义者的逻辑来看,贾跃亭从极其渺小的个体起步,在海归大牛们才有资格的互联网创富俱乐部中是后来者,一路开创和把握机会,不断的化解风险,壮大乐视,这是是信用和权重的塑造,让嘲讽者成为产业历史中眼界短浅的笑话。

基于这种跨越十多年的成长性和信用,贾跃亭完全具备晋升五大国内互联网豪门的资格,BAT加京东乐视,无论外界如何批评,乐视在用户规模体量、用户增长率、用户频率及刚性等上都已经是产业上游。今天的风险和质疑如买版权,造手机,造电视机时一样都是过于前瞻,如同融创孙宏斌所言:如果是钱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我理解欠款门是刺激和促进乐视改善管理的催化剂,它本质上是财务管理的问题,过度使用杠杆,内部对供应链管理的权重过于低,以至于出了媒体舆论,其百口莫辩,这事件成为其管理上的标志性事件,是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贾跃亭投资者关系做的很专业,未来想必不会因为再有欠款曝光而总体上因小失大。

风险高度分散

现代的企业经营资源包括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第一桶金带动了后续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并循环积累资金规模,形成更大的产业能力,人才也是,几波次的组织扩张和升级带动了种子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如同细胞扩散般不断开拓新的领地和领域。

时代在进步,如此积累不再是一个必要的进程,资金通过社会化募集的形式完成归集,VC/PE的产业化非常完善,人才也一样,一众明星、足球圈旗帜大咖刘建宏和原上汽副总丁磊的加入也印证这个模式,人才的经验和声望通过货币化证券化的形式进行量化,乐视作为该业务的发起人,组建了业务平台,并在股权层面形成可量化的权益归属,这些人才为自己去工作,并将此平台视作经验变现的最佳途径。人才和资本不仅是分散的,而且是基于共同任务的,这不仅降低了业务拓展的周期成本,也能成为不断吸纳社会资源的有效经验,融创当前有分散地产投资的需求,看到乐视业务可行便只投入资本,这是原先的可融资架构和价值观在先方所能促成的,外界理解为“融创入股救急”,显然情感化、故事化了。

在有主导权的前提下持续融资能持续分散资金风险,且持续融资会促成企业治理的优化,是其信用能力一种资本体现,

当前这类大体量互联网指标企业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大到不能死”,项目不言生死,资产只会如土地般产权流转而已,在不同的环境和阶段被重组和价值转移。放眼看去,案例满满:58赶集,优酷土豆,爱奇艺PPS,搜狗搜搜,京东易迅,腾讯文学盛大文学,滴滴快的,携程艺龙去哪儿,美团大众。

乐视化反

一方面很多人能从时代技术“大数据”挖掘上延伸理解商业前景,一方面又认为乐视生态只是PPT主题标签。乐视电视和手机都捆绑了视频会员,不仅能形成会员收费的用户惯性,还能存成个人观影记录,强化收视管道,让视频访问量更高,拓展广告营收和市场。

观影记录能形成广泛的样本库,推动其电影和电视剧的选题,优化播放推荐和出品,这是一个持续改进迭代的进程,随着时间和样本库的增加,产业竞争的差异就逐步显现。

我们理解视频业务是一个营收项目,我相信贾跃亭本人当初也没有想那么远,对于互联网从业者都知道,流量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基础,游戏和视频又是吸引流量和用户时长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这两者平均时长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其他工具类应用的用户时长有可能按分钟计算,比如看天气,看新闻等等。苏宁买PPTV也是源于此,SUNING.COM需要一个稳定的流量入口,收购视频网站能在总体上降低引流成本。

猎豹整个商业模式都是基于流量分发而设计的,工具产品都是用户聚合的策略。阿里巴巴收购的高德、虾米、微博、UC,优酷都是聚合用户池的顶层设计,服务集团的网购和金融业务。腾讯的QQ微信和网媒则是其娱乐、金融业务的用户基础。和商场周末的各类表演聚集人潮道理一样。

各类电商和旅游互联网企业竞争,需要在百度去做竞价引流,这项支出是必要的成本,携程曾经长期在机场和火车站发会员卡,地面推广团队规模庞大,可见成本之巨。唯品会就因为设计了一个自引流的商业模式而成为中概股之王,通过折扣的刺激能降低引流的成本以至于盈利丰厚,可见引流不仅限于成本的范畴,也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力。

QQ和微信的用户频率是腾讯全部价值的开端,过去每天下午四点新闻弹窗和北京奥运会期间金牌报喜弹窗让腾讯网立刻超越三大门户,结合挖来的行业顶尖广告公司高管担任媒体业务负责人,其媒体业务立刻扑杀新浪。与此类同的乐视在形成稳定的收视人群之后,将营收项目衍生到不同领域,其引流成本忽略不计,基于其用户的成长性,它开始逐步具有BAT一样的用户规模和商业前景。其月度覆盖用户超过3.5亿人、日均浏览量超过2.5亿次,其中移动端日均播放量超过1亿。卖酒和卖海鲜只是阶段重心的问题。

腾讯在此逻辑上遇到了另外的阻力,比如在巨大用户体量下搜索和电商业务仍难以做大,便优化策略,用嫁女儿的形式形成产业联姻,不求最大,只求商业分成。乐视也会在之后面临这样的问题,即便有用户,也不能什么业务都能做,所以,非核心的业务就入股,平台接入的形式流量变现,商业最大化。

智能流量分发的应用趋势就是基于用户行为画像,你是谁,喜欢什么我就推荐什么,有效的推荐就是有效的分发。积累用户的数据是商业挖掘的宏大前景。

乐视生态化学反应不是一个笑话。

三大场景入口

个人终端离用户最近,不仅是通讯中心,也是娱乐中心,乐视就通过视频娱乐的策略推动手机销售,买手机送会员,卖手机我不求商业利润贡献,只求用户规模,最后成为绑定流量,锁定用户,积累数据。

客厅的大电视,也不要利润,虽然出售电视,但的确不是卖电视的厂家。便宜还送会员,结合这些执行层面的市场策略,能成为打开市场,持续不断的将电视机推向老百姓当中,效果有了,接下来就是效率的问题。

前两者我在2017年1月统计是3100万终端数,这数据持续增长。结合用户的使用频率,这将能降低其总体业务生态链的成本,成为优势,至少每天可以为网站带动不少观众流量,网站广告和体育会员未来是有扎实基础的。

最后是车载空间,很多人说汽车是第二个家,法拉第发布会上称自己不是传统意义的汽车,是一个新品类,我是同意的,不仅仅是奥迪宝马所称的MMI多媒体中心,更是个人数据交换中心,物流网必然的技术之一就是玻璃显屏化,家中的镜子,茶几玻璃和窗户都可能是未来可投影的显示面板,智能汽车显然更具有优势,封闭环境更适合娱乐和办公,商务阶层将是优先用户,如同笔记本电脑的产业进程。往后看,必然技术趋势还包括高效新能源,无人驾驶,全时连通,以及手势交互。反正以后都会有的,那就看谁先成为行业标准者和形成市场主导地位。当然,我认为汽车也只是乐视的用户入口,仅此。

最后

乐视也进入到第十三年了,这也是信用的一部分。在所有观察的A股标的当中,我认为乐视和东方财富是真正符合基于用户规模而践行“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企业。

(完)


以上个人拙见,诚恳同各位朋友交流(微信JIELEI_H)

全部讨论

半梦半醒还是要醒2019-12-08 08:16

3年前推乐视,现在推小米

专业母猪产后护理2018-01-03 11:44

哼哼,随便洗地,害人不浅。

哪有一天不呼吸2017-12-24 14:06

很好,已经很近了,很近了,请坚持下去,如果是正确的话。

走马观花过2017-02-21 20:44

阁下满仓吧,我们就看着好了。

专业母猪产后护理2017-02-21 10:15

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