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商家赔用户,拼多多急上市真相之“假一赔十很差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股市啄木鸟

一度赚足眼球的世界杯“华帝退全款”事件,最终俨然成为了让用户无力吐槽的套路营销事件。

在华帝事件中,资金是根本的硬伤,一句话,商家绝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同样,拼多多极力推广而广为人知的“假一赔十”政策,虽然无形中取得了一石多鸟之效,其实也存在资金上的硬伤和死结。

拼多多为什么极力推广“假一赔十”?显然,最大的原因是,假货泛滥问题不仅拉低了平台的形象,而且拼多多也因此屡陷风波。祭出“假一赔十”的政策,一方面可以为重罚商家开道,一方面,则可以打消部分用户的消费顾虑。

类似“假一赔十”的政策,因为坚定地站在相对弱势的消费者一边,理应得到掌声。然而,就怕然而,从平台生态现状和拼多多的资金面来看,“假一赔十”对于拼多多来说,实则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从拼多多平台目前的生态现状来说,对假货问题,拼多多其实很难做到猛药去疴。在拼多多之前,阿里等主流电商平台在打假制假、售假上投入的巨大成本,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都很难估量,换句话说,打击假货绝不是一罚了之这样简单的事情。更何况,拼多多目前做的还是廉价商品的生意,面对的是价格敏感型的消费群体,要商品质量的提高还是要生意流量的增长,对于拼多多来说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拼多多显然希望通过“假一赔十”的一招鲜,变“两难”为“两全”,即用对商家的罚款去赔偿消费者的损失。然而,这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假定而已。

赔付之前,罚款在先,商家必有怨言。拼多多的现金流量表中显示,应付商家款变动明显少于限制现金款变动,两者之间存在差额,意味着拼多多并没有将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支付的金额全额付给商家,而是冻结了大量应付商家款,用来作为包括售假在内的惩罚金。其实,如果拼多多罚款的程序合规,平台与商家的矛盾可能也不会像现实上演得那般激烈,诸多的商家维权事件已经说明,拼多多平台在发现商家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时与相关部门的对接,以及在提供有效证据的前提下对商家进行处罚,尤其是罚款资金的去向问题上,并没有做到公开透明。

更为重要的是,拼多多如果不设套路、严格执行用户赔付政策,可能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应对用户赔付,要知道,在十倍于商品售价的罚款下,真正售假的商家,可能存在无力赔付的情况,甚至早就已经做好拒绝赔付的“安排”。拼多多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拼多多仅有的86亿的现金资产规模,仅仅占到其10倍GMV总额(按照十倍赔付计算)的0.4%。这意味着,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假货比例和理赔诉求,拼多多的现金就可能耗竭,从而导致平台的破产。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平台还处在亏损的境况下,诞生不足3年拼多多就急切谋求上市,差钱是根本原因。

当然,理论仅仅是理论,事实上,“假一赔十”的政策是一回事,不折不扣地落地是另一回事,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在消费者维权渠道逼仄、流程繁琐且主动权绝对掌握在拼多多平台一方的情况下,“假一赔十”的政策无论叫得有多么响,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很难不成为套路。而这样一来,假货问题给拼多多平台屡屡造成的危机,则不会得到有效化解。

如果单纯的“假一赔十”政策是有效的,我国商业进化的速度,将远比现在更快。真正的事实是,“假一赔十”可能是平台生态治理的辅助之策,但拼多多对此的过于夸大和倚重,而缺乏透明的程序、有效的监督,却也造成了实实在在的财务风险,已经颇为紧张的商家和平台的共生关系,甚至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也将会因此继续受损。

全部讨论

2018-08-02 23:57

看看苹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