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算的也算了,拼多多急上市真相之“收入也造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股市啄木鸟

拼多多急上市,也把自己放在了市场的放大镜下。

针对拼多多的各种质疑从未停止,而随着必要的信息披露开始面世,上市前夕拼多多的财务信息逐渐“透明化”,非但没有打消各种质疑,反而正在落下更多难以忽视的实锤,比如之前的模式之争,正在迎来估值的检验,有专业研究报告就把拼多多的合理估值打到96亿美元,仅为其原始估值的三分之一……

拼多多创始人黄铮

市场对拼多多原始估值的不认同,聚焦的更多是拼多多当下模式的可持续性。而事实上,涉及核心的财务状况,拼多多似乎还有更多的硬伤,远没有被市场所充分认知。

一般来说,不少上市公司或多或少的总会去运用一些擦边球式的“腾挪术”,使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漂亮一些。在这方面,正在急切谋求上市的拼多多也没有让市场“失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已经可以确认的收入造假,就是拼多多施展财务“腾挪术”的例证之一。

简而言之,拼多多平台上的所有交易,使用的都是第三方支付,它并没有自己的支付工具,因此本质上没有提供支付服务、也没有创造相应的价值,显然,这一点和天猫、京东、苏宁等主流电商平台都不同。然而,拼多多硬是把“佣金收入”——其实就是商家需要直接支付给第三方支付公司(如微信支付)的费用,腾挪计入了平台的收入。

拼多多平台上的第三方支付,本质和平台上的商家一样,算是拼多多平台引入的服务商。归属权在支付服务商的“佣金收入”,和拼多多自身创造的收入明显是两码事。因此,拼多多的会计方式,明显构成了收入造假。

不要小看拼多多把支付环节的“佣金收入”腾挪计入平台收入这一点,要知道,平台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平台所提供服务的价值,以及潜在的利润空间,因此也就直接影响着市场对拼多多的价值评估——尽管现在看起来不尽合理,但长期以来,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游戏规则”,就是以企业营收的多寡排座次、论英雄。而拼多多的招股说明书中显示,其2017年的佣金收入为531mn(也就是超过5亿),然而,这部分所谓的“收入”,不仅不是基于平台自身服务能力和价值的,而且拼多多的支付费用高达541mn,换句话说,支付环节给拼多多带来的毛利,其实是一个负数,这就更见问题的所在。

在拼多多把支付佣金视为平台收入的造假行为背后,是拼多多过于激进的会计手法。这不仅违背了行业通行的惯例,而且在实质上也的确犹如“障眼之法”,容易影响和误导市场的价值判断。而之于电商行业的竞争而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违背了公平竞争的伦理和原则。

拼多多作为电商行业的后起之秀,其成长速度的确惊人,然而,对于拼多多的真正实力几何,上市其实才是验明正身的时刻。当拼多多的上市进入倒计时,市场需要的是不参水份的真相,而不是刻意营造的幻像。而事实上,拼多多此前的争议和危机都在说明,相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历经重重市场考验主流电商,拼多多脚下的根基并不牢固,如今其在平台收入上的腾挪,则更加容易引发市场符合常理的联想——除了平台收入算入了不该算的“佣金收入”,拼多多的“房间里还有几个蟑螂”?

会计是科学,也是艺术,正是这一点,成了一些上市公司热衷刻意美化财报的渊薮。而事实上,正是因为会计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没有清晰的边界,才更加考验上市公司的修为。

当然,现实往往是另一番真相,比如在国内电商行业,近些年频频被爆出存在各种财务问题的,热衷于频繁修改统计口径和标准的,往往是那些面临巨大竞争压力而在业绩上却左右支绌的平台。当前备受模式之困而又急需在资本市场卖个好价格的拼多多,其实只是又一个富有镜鉴意义的行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