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的投资逻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医疗行业的投资逻辑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花钱矩阵理论”,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各种消费行为的效能原因。

1.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

2.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

3.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

4.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

医药行业有个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色,其购买决策一般并非消费者本人做出,更多的是由专业第三人决定或帮助决定(医生、政府官员甚至是药店促销药人员等)。

按照弗里德曼花钱定律,这属于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并不追求性价比,因此会给医药企业留下高额利润的潜在空间。

就行业而言,我个人认为医药行业未来的增长一定比GDP高,甚至可能比上市公司平均数高。道理简单:

其一,人们对医药的需求是无上限的,而且是真正的刚需,仅仅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

在人类整个群体实现长生不老、百毒不侵之前,生物医药行业的容量就是无限的,只要全球的财富越来越多,那里面的绝大多数就一定会涌入生物医药行业,甚至完全可以说,人类的终究追求、财富的终极去处就是生物医药。

其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越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高。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健支出有望提高。

其三,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对医疗保健的行业需求也会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些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也需要长期的医疗投入。

医药行业自今年以来政策上出现了一些边际放松,整体是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变化,而且政策的影响正在变小。

首先,药品的集采已经到了一个后期,大品种已经采完了。

其次,创新药谈判推出了续约规则,规则一旦明确,企业心中就有底了,就知道该降多少价,未来如何应对。其实一个制度出来不可怕,可怕的是规则不明确,大家心里没有预期,便不知道怎么办。一旦规则清晰反而事情好办。是否参与、降多少,企业就会有更清晰、合理的预期。

再次,医疗反腐净化了医疗行业的市场环境,提高行业整体形象,有助于降低医药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

医疗行业是永续性增长行业,永远不会缺需求。别的行业都有天花板说,格力电器在10年前就有空调天花板论,牛奶行业近些年有人口下滑说,就连茅台都逃不过人口压力论。但独独医疗,你听不到任何天花板论的说法。

医疗行业未来的投资机会非常看好。

医疗行业最看好的子行业之一是医疗消费领域

越来越多的传统医疗药品/器械巨头,都在开始通过自研或者并购想办法切入消费医疗领域。

比如华东,作为老牌大药企,近期在医美领域的表现已经有目共睹了,现在不少机构直接把华东划入了医美概念,认为其医美业务将来比主营更有增长潜力。

再比如,大单品生长激素遭遇集采的长春高新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明确提出:公司将积极推动医美领域相关产品销售渠道、皮肤科潜在应用产品等方面投资并购工作,显然,这货也把医美视作了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又比如,老牌器械+药品平台型企业乐普,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提到:在非心血管的其他领域,公司主要通过内生孵化和小型股权投资切入,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两个新板块,其中一个就是消费医疗,包括眼科、医美、牙科三方面,医美有三款产品预计会在2025年Q1获批,眼科已经有OK镜在上市销售,后续还会有其他自研产品问世,这个板块明年应该能有1亿收入,2025年开始贡献较大比例收入。

就连做电子烟代工的思摩尔国际也没有闲着,医疗美容领域已经有产品问世,现在开始去尝试去市场推广。

连增长压力较为明显的家电企业,都把手伸进医疗行业,典型如海尔集团,旗下拥有做大型医疗设备的上市公司海尔生物、综合医院的盈康生命不说,近期还成为了血制品头部企业上海莱士的大股东;隔壁的美的集团也是大型医疗设备万东医疗的大股东;奥克斯也拥有做康复医疗医院的上市公司三星医疗……

阿里京东、百度、腾讯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大厂在医疗方面的布局咱就更不必提了。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医疗行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等诸多特点,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医药是一个长期跑赢并大概率会继续多年跑赢GDP的行业。

不论是欧美、日韩还是我国过去几十年,医疗行业的增速都大幅跑赢了大盘,是最盛产长期大牛股的行业之一。

就像芒格说的,我们要在鱼多的地方钓鱼。医疗行业投资优先选“三好”公司,即好的方向、好的公司和好的阶段,一定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