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2015年投资总结-在路上
首先要向朋友们道歉,因为工作不便等原因,过去几个月我在网上分享很少,怠慢了大家,实在是对不住。我原本不打算写2015年的投资总结,一是因为自去年8月份后我个人已经不再买卖股票,二是怕自己的言行给就职公司造成负面影响,以前我虽然水平很菜经常口无遮拦误导朋友们,但我有道歉认错不担心连累别人并且我从没干过损人利己的事。在此我声明如下:我在网上所有发言都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与就职公司立场无关。
 
过去10年我屡败屡战,每年都能进步一点点并最终转为职业投资,除了运气好外,我最应该感谢的是互联网给井底之蛙的我开了一扇窗。在我受挫迷茫困惑的时候,有很多前辈高人无私地指导我,有无数的网友支持鼓励我前行。没有互联网就不会有今天的我,虽然我离成功仍然非常遥远,但我想我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写写投资总结并尽量多分享,本身写的过程能理清思路,也方便日后查看对比。我知道这仍然会误导别人,但我保证自己一直会真诚待人绝无恶意,希望我分享的东西能带给别人一点点参考价值。如果最终证明信息错误我会道歉,如果对了我会很欣慰。
 
账户表现及市场看法
2015年我没有完整的账户表现记录,上半年在PE工作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偶尔关注并操作股票,8月份后应现在就职公司的要求清掉了账户。我估计港股全年也就微利而已,A股30%左右。我跑赢指数没问题,但A股没碰过小股票没抓到大牛股,港股在清明节后的脉冲行情高位没有果断减仓坐了过山车,导致两边的收益率都不高。
 
我觉得A股要持续跑赢指数(创业板指除外)并取得年均二三十个点的收益率应该不难,因为一是中国经济含通胀每年本身有十几个点的复合增长远高于美国,当然这个趋势已经在向下。二是A股是个非常特殊的博弈市场,主要的参与者是个人投资者,做韭菜的博奕对手胜算大很多。
 
A股最可悲的是韭菜们明知凶多吉少但仍然飞蛾扑火前赴后继,原因是中国的直接投资渠道不畅通,货币泛滥存款贬值严重,普通百姓都是风箱里的老鼠无路可逃,只能咬牙冲进股市赌命。
 
相比之下,港股虽然估值一直比A股便宜很多,但赚钱比A股却难很多。因为市场参与者的构成不一样。港股的结构分层非常明显,大票都是机构尤其是欧美资金在定价,不要说散户就是国内的机构进去,基本也是被欧美对手收割的命。中小市值的票,参与者主要是散户及一些小点的机构,由于港股的纯市场化机制和监管机构不思进取,很多时候大股东与小股东会成为博弈对手,而能够在港股生存下来的小股东,整体水平比A股里是要高的。在这样的博弈环境里,想要赚超额收益的钱,很不容易。
 
从这个角度看,沪港通设置50万的起步门槛和限定在300只大票以内,在政治上绝对是正确的,虽然难免还是要被收割,但至少不会让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你没看错,港股市场的确有N种方式让人血本无归。
 
但是,事物总是两面的,市场给高确定性的资产配以很低的预期收益率,给高不确定性的资产配以很高的预期收益率。港股市场里,透明度好确定性高的白马股,市场给的估值比A股便宜不了太多;而广大的中小市值股票,其PE、PB基本只有A股同行的1/5甚至1/10。如果你有能力识别风险,从高不确定性中挑到低风险的资产,你就能得到确定性的高收益。港股虽然流动性不到A股的十分之一,但有些研究功课很扎实的高手朋友能持续多年取得非常高的收益率。
 
股票投资是一个没有进入门槛的市场,它也是参与各方实力相差最悬殊的市场。你很难想象其它地方会有掌握着最新信息甚至制造各种内幕消息的、有资金实力雄厚到能操纵价格的、有毕业于顶尖学府比你聪明N多还非常勤奋地研究并团队作战的人,和广大对上市公司一无所知的普通“市井小民”每天同场竞技。股市最迷惑人的地方就在于,短期的随机偶然性让人无法分清楚能力与运气的差别。人性的各种弱点在这里被恣意地展露和充分的放大,在惨烈的屠宰后现实了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我不是说,机构就一定比散户要强,实际上,中国现在登记在册的2.37万家私募基金以及2.35万只私募产品,以及3000家公募基金及保险等,大部分也跑不赢指数。原因主要还不是他们的水平不够,而是他们的融资方式和客户构成及激励机制有问题。
 
绝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和买方机构都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想赚快钱,攀比每年甚至每月每周的业绩排名,卖方和上市公司也主动被动地迎合。可企业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太多的增量价值取得很高的业绩回报,更何况现在实体经济多数还不景气,所以只能是投资者相互之间做存量博弈。
 
每一个A股上市公司平均对应10家机构和1万名散户,一个月换手一次的交易摩擦,巨大的博弈成本吞噬下,那些机制更好、研究更深更远、掌握信息更有效的机构必然会胜出并持续扩大优势,最终赢家通吃形成马太效应。
 
任意一个上市公司,优秀的机构可以做到横向研究清楚国外欧美日先行者的竞争格局生意模式发展趋势,国内研究清从最上游挖矿到最下游终端消费者一整条产业链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包括链条上每个环节的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可以向国内外的任意行业专家调研咨询,可以了解到每月甚至每周每日的市场统计数据。纵向可以搞清楚从老板的祖上三代开始到公司创立后的整个历史沿革,可以找到公司的任意中高层人员进行访谈了解。
 
在这个调研分析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某个环节有供需矛盾瓶颈、某个参与者有竞争优势,机构可以投资一级市场,如果市场给了竞争力不同的公司同样的估值,那还可以在二级市场做多好公司做空烂公司。想想看,普通投资者又有什么信息优势?凭什么能赚到钱?
 
散户如果能专注于研究某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里的那几家好公司,在研究数年后尽量达到专业水平,并且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不去尝试未知的东西而犯错赔钱,是可以持续赚得平均水平回报的。如果善于利用普通机构注重短期业绩的弱点,那还可以取得超额收益,在资金规模较小的时期甚至可以超过优秀机构的回报水平。
 
大部分散户不会这样去努力,那么另一条正确的路是把自己的钱交给优秀的机构打理,支付20%的业绩提成及1.5%的管理费,自己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专业的事得让专业的人做。不过,要从2.6万个公私募中找到那1%的优秀者,和3000只股票里找到30只好股票一样难,这需要自己花时间去学习对比,再做出分析判断,没有哪种钱能很容易地赚到。
 
重点关注的行业
在转行职业投资前,由于学习工作缺乏行业知识,我的策略是利用财务分析做切入点,用广度和角度来弥补深度的不足。像港股里我重点关注的小市值票参与者多为深度不够的个人投资者,即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就可以取得超额收益。现在我自己身份位置切换了,对流动性和确定性的要求已经不一样,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做减法,一方面要继续突出自己的财务分析优势,另一方面想先在新能源行业上达到专业水平的研究理解。因为尽力突出长板做差异化定位而不是补齐短板,更能体现自己在朋友和公司团队里的价值,在投资上也才能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回顾过去一年,我觉得自己在财务分析上进步不大,花些时间找到证据去证伪假公司应该算是我的强项,快速筛选出好公司也不难,但想通过财务报表去穿透一家公司比较长远的未来,或者从中选出时间短爆发力强的好公司,看到市场没有看到或理解有误的信息,我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也就是说,通过财务分析去证实,我只能取得比市场平均水平略好一点的收益,无法获得很高的超额收益。很多人认为财务分析根本不会有这个作用,甚至认为只能证伪,我想那可能是他的境界还没到。未来我还是想再好好学习,希望有一天证伪和证实都能做到市场里最好。
 
前几年我认为新能源和大多数公用事业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务杠杆游戏。后来发现,由于企业管理水平的差别,资源获取导致的收入、工程造价、日常运营费用等各相差一点点,同样的招标价格下,项目的全投资IRR会相差一二个百分点,在贷款利率上浮和下浮及其它融资成本有差别的杠杆放大下,最终的资本金回报率可以相差一倍,甚至有些公司根本没法赚钱。政府的定价和相关政策,瞄准的始终是行业平均线,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是其自身管理水平形成的行业竞争力,这和纯市场化的行业一样。
 
在行业很顺或成长初期大家野蛮生长似乎都很阳光时,市场会给出同样高的估值;当行业竞争加剧或发展不顺的转折期,市场会给出同样低的估值,因为这个时候业绩滞后还没有明确的生死分化,识别和抓住这种投资机会可以获取确定性的高回报。超额收益来源于寻求确定性的高赔率,从企业的角度看源于经营管理能力,从投资人看是风险管理能力。
 
公用事业确实没法像日常消费品那样迅速放量出现超级大牛股,重资产的生意模式难以快速扩张复制是一个原因,TO B和TO G的钱没有TO C好赚是另一个原因。这和A股博弈对手多为韭菜而港股多为机构一样,普通投资者想赚大钱得找弱势群体作对手,不要每天锻炼身体试图去跨2米高的栏,而得去寻找半米高的栏跨过去。
 
我觉得现在港股的新能源营运企业就处于业绩分化的前期,油气煤等各种能源价格低迷、电力供需失衡、政策变更,市场给了整个大能源板块很低的估值。其实原油的供需差并不大,美国的油价低于矿泉水价格、大部分油井亏损,这都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电动车也远未到全面取代汽柴油车的时刻,油气价格就算没有到底,也离底部不远了。电力的供需情况要恶劣些,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不景气导致电力需求难以回暖,供给端由于煤炭价格低廉火电新增装机占比过半对风光核电形成逆淘汰,并且电力的去产能会很漫长。所以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各种电源之间演变成了存量博弈,不过现在政府对新能源优先上网消纳的要求很明确,未来3年的上网价格也已经确定,补贴的金额和流程都在着力解决,风光电投资尤其是不限电的南方地区确定性已经很高。另外,去年5次降息共20%,对高负债企业的利息成本影响很大,我估计火电的利润可以增长一成以上,风光电可以增长3成,因为后者没有材料成本,利息占成本的比例很大。不过,并非每个风光电运营商未来的业绩都会很好,实际上我认为它们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因为资源布局和获取及成本控制融资能力有差别。但现在的市场给了它们同样的低估值,如果能挑出其中的潜在优胜者,我相信会有不错的投资回报。
 
油气价格的低迷严重打击了上游的油服及装备行业,有些港股已经从高位下跌了近9成。但它也给下游的航空、汽车等带来了高利润,另一些下游行业由于受客户需求影响更大,上游的油气成本下降让业绩受益并不明显。
 
A股我看能买得下手的也就少数像汽车家电类的股票了,估值不高业绩多数还有点成长性,上下游受益于PPI与CPI的持续剪刀差。格力电器这种业绩虽然没有成长空间,但其竞争地位无可撼动,盈利能力强分红收益率高,拿着当成理财产品也还是可以的。相反这两个行业港股比较难找很有吸引的,可能就那几个两地上市的汽车股有估值优势。
 
我在广州的PE公司工作时,参与管理了一只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期间调研分析了近百家企业,长了不少见识。2015年环保类上市公司收入、利润和股价涨幅都排名前列,整个行业尤其是二级市场的火爆害苦了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因为好点的项目都是一堆投资人哄抢,估值太高无从下手。年中A股暴跌过后,港股市场我倒是发现有些标的挺有吸引力,估值远低于一级市场。虽然这个行业中大部分参与者核心竞争力不够门槛相对较低竞争在加剧,现金流又差,但至少社会需求、政府推动和业绩增长仍然比较确定,算是实业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为数不多的增长行业了,并且也受益于降息。
 
港股的医药板块估值比A股要便宜很多,其中有些票仍有成长空间且估值偏低。医药行业的研究对专业知识要求太高,我只能通过财务分析判断公司管理的好坏和估值的高低,赚一个行业成长的钱,无法挖到有潜力的大牛股,这个真没办法。好在我在医药股上至少没赔过钱,有些医药研究员买到有问题的公司或是高位买入可能还要赔钱,比如说00940中国动物保健,财务有问题停牌了,估计账实在是做不平,公司索性将过去4年的账本资料全部用卡车拉到可以被盗的地方,然后卡车寻回财务资料全部丢失。
 
TMT这个行业我一直感兴趣,但它对研究的专业要求也很高,关键现在估值都死贵,我只能持续关注学习。
 
体育是目前增长较快的产业,在这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能也就服装类生意模式较好。可惜香港的体育服装股已经过了8年前的快速成长期,也失去了前年去库存后的业绩反转期机会,现在应该比较难获得超额收益了。前不久新上市的2199维珍妮,和被代工的UA一起业绩仍在高速增长,应该是非常罕见的。
 
得失与展望
2015上半年我在广州国资PE的日子过得很充实,由于我没有利益诉求所以心身自由。在那的第一大收获是参与并见证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从热情高涨开局到心灰意冷收场的全过程,A股的这轮牛市应该也是起源于对改革的期盼、崩盘于改革的证伪,风险偏好的变化而不是业绩和利率的变化是估值过山车的决定因素。亲身体验国企文化后我的感受是,改革要成功,除了最高领导要有格局胸怀且权力集中才有推动力外,还得等到国企烂到活不下去阻力最小时。
 
在广州的第二大收获是长了见识并且新认识了很多人,能找到德才兼备人做朋友等于拥有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在广州的第三大收获是和几个同事朋友一起投资创立了一家O2O公司,尽管进展没有最初预计的那么乐观,但亲身体验了一把创业的酸甜苦辣,最近我们找了一家上市公司做战略股东,希望能先生存下去。我还跟投了一个P2P公司的B轮,这家管理优秀作风踏实稳健的公司排名全国前5,华南区第1,它目前正在做C轮融资,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
 
在广州比较遗憾的是对二级市场研究较少,收益不好还是其次,有些以前关注的公司都生疏了。8月份我按计划回到深圳加入现在的公司后,一方面要切换身份改变习惯的投资方式,另一方面要适应和融入公司,我本身从未经过专业训练,研究的基础资料和人脉资源也缺积累,加上公司的资源协助主要在A股,所以初期的工作效率较低,只能通过晚上和休息日加班来弥补。有时心态不好想急着出成绩,研究的质量就显得很差。加上下半年港股市场非常低迷,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有段时间我情绪非常低落,觉得没给公司赚到钱还白拿工资,心中有愧每天都想着辞职走人。
 
可冷静地想想,公司机制良好,同事们都很优秀,大家价值观也比较接近,彼此相处融洽,这么好的平台和机会我应该努力工作好好把握才对。我压力大不自在,正好说明我身处在学习区,我必须坚持,很多东西需要时间慢慢沉淀,短期没赚到钱也不代表没有价值。回深圳工作的这几个月,我从同事们那里学到很多,其中一位是网上朋友熟悉的“茅台03“兄,感谢这位真正的大神不但教我东西还安慰鼓励我。
 
我在2014年的总结写下:“我没什么文化,智商不高,起点低觉悟慢,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圈内,我没法比别人更高更快更强,我能做的只能是真诚、勤奋、坚韧、守拙。我想,只有甘于做乌龟,我才有机会跑赢兔子”,现在我发现有些人不但智商高还很勤奋,也真诚坚韧,这种兔子我实在是跑不过,那我就跟在他们后面慢慢爬做我自己好了。
2015年恒生指数下跌了7%,是2011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PB创下历史新低,PE排名全球倒数前三。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港股这种估值,很显然海外投资者认为它有系统性风险,2015年中国资本项下外汇一直在净流出,人民币贬值了5%。由于港股里的业务资产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资产和利润贬值港币市值必然下降。中国经济看不见底、外汇流出和汇率不见底,港股就难以反转,资源出口国财政危机和社会动荡也会是今年最让港股担心的黑天鹅。
 
不过我觉得2016年的港股可以乐观点,估计上半年就会有行情。原因是三四月份小部分公司可能有超预期的业绩潮,毕竟股票价格已经反应了很低的预期,而深港通推出的概率也很大,这至少会创造波幅,也许那时候中国经济也看得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