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情的中国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2

若以省为界,谁是最悲情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河南人。

长久以来,不少人对河南人抱有偏见。

我无意开地图炮博眼球,也不想刻意讨好河南读者,只是根据我了解的知识和看到的现实,聊聊我对河南的理解。

……

几乎所有文化现象,都能用我一再强调的地理决定论作底层逻辑。

东亚农业文明必先出现在黄河中游,此处有中国最完整的中央大平原——中原。

周灭商后,政治中心一度西移到周人老家——关中。

主要是关中相比中原,四周都有山川阻隔,相对更安全,内部又有渭河平原滋养,天然的天府之国。

但随着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扩张,关中想完全控制关东,有点力不从心,这就是周、汉、晋、隋、唐等大一统王朝,都在关东设东都的原因。

东都选址,皆在洛阳

今天的河南省,并非很多人以为的全是大平原——超4成是山地丘陵!

除最西端三门峡完全是秦岭余脉(崤山一带),文化上更接近陕西,还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洛阳盆地、南阳盆地、信阳。

南阳盆地和襄阳连着,和河南腹地却被伏牛山隔开,文化上更接近湖北。

信阳南边是桐柏山和大别山,形成天然南北分界线,却正处淮河干流上游,和中下游关系紧密,文化上更接近安徽。

最小的洛阳盆地,最靠近关中,可相互呼应,又有伊洛二水滋养,同属黄河流域(这点很重要,黄河下游是悬河,经常泛滥改道,今天郑州、开封虽都贴着黄河,却属淮河流域),还四面环山,虽不如关中铜墙铁壁,相对完全无险可守的郑州、开封、许昌,还是好太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洛阳和长安一次次被毁,又一次次重建,成为古都中无可争议的双壁。

洛阳的首位度,也曾受到过挑战。

东汉末年,董卓烧了洛阳,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base就在许昌。

因为曹操早期势力集中在河南(兖州、豫州),主要对付的也是河南诸侯(吕布、张绣、袁术等),最强对手则是河北袁绍。

许昌相对更靠南,距离袁绍势力有更多缓冲区,又便于指挥河南军事行动,还在许昌东南和西南分设汝南(驻马店)和宛城(南阳)两个军事基地,形成掎角之势,抵御南方威胁。

打败袁绍后,曹操拿下河北大粮仓,就把base迁到封地邺城(邯郸附近)。

一是更便于控制河北,稳定后方,二是和依然忠于汉室的贵族势力拉开距离,许昌成了摆设,三是邺城也在平原上,但有多条河流围绕,相对许昌更易防守。

但鼎立格局确立后,曹丕还是重建洛阳城。

华北平原上的许都、邺都,都是兵荒马乱的权宜之计。

事实上,洛阳并不只是汉魏晋隋唐的帝都,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夏都的二里头遗址,偃师的商早期都城遗址,东周王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市区附近。

从这个角度说,洛阳最能代表中国历史的时期,结束时间和西安一样(唐末),但开始时间,比西安早了几百年,毕竟夏商和西安没什么关系。

虽然今天洛阳无论城市规模还是文旅产业的开发水平,都没法和西安比,但要说历史的厚度,洛阳反而略胜一筹。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五代十国。

再次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中原王朝首都也走马灯一样变来变去——洛阳、开封、大名(也在邯郸)、太原都当过首都/陪都。

但北宋统一后,没把首都迁回洛阳,而是留在开封。

这……就很鲁莽诶……

开封真是一望无际大平原,还处于黄泛区,后来和辽金的战争中,对方能千里突进,轻易围住开封,也是因为丢了幽云,华北门户大开,黄河冬天还会结冰,根本挡不住。

明知易攻难守,为何还选开封?

因为经济重心南移了。

过去政治中心就在经济中心(中原和关中),现在就算政治中心不能马上迁到南方,至少要往东,更靠近江南,便于漕运。

当然,这和北宋治国理念也有关——放松社会管制,打破阶级壁垒(科举制完全成型),激发民间活力,导致经济、商业、文学、艺术、科技全面大繁荣。

开封相对盆地中的洛阳,更有利于对外交流——这和今天上广深成为经济中心是一个道理。

靖康之后,宋室退居半壁,首都也没选南北对峙时期,南方政权不二之选南京(后来朱元璋、孙中山也都选了南京),而是空前绝后选了靠近大海的杭州。

因为北宋没能打通陆上丝路,海上丝路得以兴起,南宋经济更是仰赖海路贸易,杭州比南京更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可惜,此后政治中心没能继续往东南方向移动(政经合一),而是北上北京。

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长期交流中,辽金时代完成了制度更新,战斗力变得更强,反而汉人农业文明发展到高峰后,生活变得精致,也日渐丧失汉唐祖先的血性,导致元清两次异族入主实现大一统。

对满蒙来说,北京无疑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最佳选择。

明朝则因靖难这一偶然因素,继续留都北京。

……

理解了迁都背后底层逻辑,回看华夏文明诞生地河南,都城满大街就一点不稀奇了。

河南17市,除洛阳,六大古都之一开封,七大古都之一安阳,八大古都之一郑州(商中前期迁都频繁,也曾在郑州境内建过都城),许昌、商丘、濮阳、南阳、周口都可以说自己当过首都、陪都或“帝乡”……

一方面,这证明河南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往往也经历了最多的战争和苦难!

所谓“逐鹿中原”,一而再,再而三发生,谁叫这块土地最适合农业,能养活最多人呢……

可一旦遇上天灾人祸,这么多人的生计就成了大问题,所以遇到灾荒,死人最多的,从来都是河南。

从陈胜吴广到黄巾起义,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耻,从1942到1958,更别说黄淮三天两头闹情绪的时候。

大概只有天平天国时期,死最多的是江南和甘陕,其他时候,“霉星”永远追着

河南当头照……

这种资源诅咒,类似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人人都想要,于是苦难不断。

由于生存压力实在太大,遇到灾荒,要么有节操的饿死,要么没节操的苟活——战乱时期靠抢,和平年代靠骗。

我们大多是后者的子孙——因为有节操的多在残酷的历史洪流中,断子绝孙了……

所以这些道德困境不只出现在河南人身上,其他国人多少也有。

事实上,河南人和临近的河北、山东(胶东除外)、皖北、苏北人在文化上有大量共性,同属中原文化圈,和山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河南人的德行操守,并没有那么特立独行。

只是河南人口最多,名气最响,经济底子差,外出劳工多,久而久之,相比河北、山西这些舆论场上的“小透明”,更易形成较为集中的地域黑。

地域黑的本质,是个人将复杂事物简单化,通过贴标签,好让大脑构建低层次的逻辑自洽的认知模型,以此来指导行为。

首先,名声再坏的地方,也有好人,口碑再好的地方,也有坏人,以地论人,本就不合逻辑。

其次,人性很复杂,好和坏,往往只在观察视角不同。

某人在路人眼里,可能是个坏女人,但在她孩子眼里,却是个好妈妈。

……

万万没想到,有人为给河南正名,居然砸了60亿,盖了一座“幻城”!

此行事先最期待,事后最难忘的,当属王潮歌策划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每天21部戏轮番上演,一整天都看不完。

别看戏那么多,好像很杂,但所有戏都和河南历史有关,主线特别清晰——土地、粮食、传承。

王潮歌的意图,首先是打造一个唯美的与现实完全抽离的艺术空间(这点做的相当棒),其次是借这些故事来讲述河南的历史,河南人的品格性情,以及这片土地与农业的长久羁绊。

前几天芒种,是戏剧幻城开业3周年,按惯例,又收割了一波入口处的麦子。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河南今天还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河南产的麦子,占全国1/4+。

这里长出了中华文明的根,留下了中华文明的魂,所以啊,河南的子孙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河南人!

讲真,由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为河南正名的政宣要求,创作者带着镣铐跳舞,有些近现代的戏,编排有些刻意,反复强调河南人都是“舍小我,取大义”的高尚人士。

但整体上看,瑕不掩瑜,“只有河南”依然是相当优秀的艺术创作,舞台表现充满创意,令人叫绝,base在郑州和开封的小伙伴,建议抽时间一日游,外地小伙伴去河南旅游,更是不容错过。

为不影响大家观剧体验,我不做太多剧透,只做基本推荐。

三部大戏中,幻城主要看穿越和立体多变的舞台效果,剧情本身较弱,我只记得穿越的宋徽宗吐槽乾隆糟蹋了自己的宝贝……

火车站和李家村是同一个故事的前段和后段,故事相当感人,表演可圈可点,把“河南人是最悲情的中国人”这个观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果只有一天时间,建议看火车站和李家村。

如果买的是只含一场大戏的票,建议看火车站,因为李家村故事紧接火车站的结尾,不看火车站会略有点懵。

当然,也可以买一天内看三场大戏的票,但其他小戏就看不了几个。

我在只有河南酒店住了一晚,第一天看了3场大戏+6场小戏,第二天把剩下的小戏都看了。

只是打卡到此一游,一日游够了。

像我一样的戏剧爱好者,强烈建议玩两天,看看全!

其他小戏,推荐顺序是——文明之光(晚上的麦田灯光秀,有世界最大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 必看)、苏轼的河南、曹操的麦田、红庙学校(场地最小,排队人最多,尽早排),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天子驾六遗址坑、老院子、李家村茶铺(场地小,排队人多,尽早排)、老库房、候车大厅、前世来生,剩下的随意。

最让我感动的,是《苏轼的河南》

故事围绕一个千年之谜展开。

苏轼生于四川,死在常州,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留下过足迹、政绩、诗词,为什么死后葬在平生并无多少交集,最多是往来开封路过的河南郏县?

各路学者有各种解释,但没有一种能成为定论。

《苏轼的河南》给出的解释是——苏轼并非真豁达,他一心想好好做官,只是命运不济,无力施展抱负,到死都没放下,所以才对弟弟说,死后把我葬在河南,葬在皇帝、朝廷、东京的边上,我咽不下这口气!

今天苏轼却成了象征通透豁达、积极乐观的超级大IP,日啖荔枝三百颗,一蓑烟雨任平生嘛,正好在这个经济低迷期,被很多降薪失业,离婚重病,投资巨亏,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人,视为精神榜样。

在苏轼看来,这可能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我内心也很EMO,写这些诗词是想告诉皇帝和政敌们,我已经彻底放下了,别再贬我了……)

有段旁白和苏轼的对话,提纲挈领——

P(旁白):您不在意政治上的沉浮,您的诗词是长存的,后世将尊称您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

S(苏轼):什么家?

P:我们认为您是文学家!

S:文学家?!

P:我们认为您是伟大的诗人!

S:诗人?!

P:您是了不起的书法家!

S:书法家?!

P:您是画家!

S:画家?!哼!!!

听到后世这番评价,苏轼气得眼珠直瞪,咬牙切齿,头上冒烟,怒而吟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P:有没有一种可能,苏轼的豁达不是无端的豁达,是痛彻心扉之后,是置之死地之后,是绝望无助之后,是无可奈何之后的豁达?哪有人是天生的豁达?

力哥说

,赞28

看到这段,我内心百感交集,差点哭出来……

我能理解苏轼,至少理解《苏轼的河南》想表达的那个苏轼。

人生苦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特别唐以后)最想做的,不是成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这些都是茶余饭后的娱乐助兴,知识分子本职工作是致君尧舜上,治国平天下,通过努力,为改变自己所处的时代,做出一份贡献!

郁郁不得志,有力无处使,才只能寄情山水诗文,聊以自慰。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是最黑暗的魏晋。

中国文人山水画的高峰,是次黑暗的蒙元。

点到为止,懂的都懂……

……

“只有河南”终究是人造梦境。

现实中的河南人,并非都是舞台上表演的那般大义凛然。

现实中的河南,也不像幻城那么令人向往。

北宋灭亡900年来,河南永久丧失政治中心地位,却还是产粮第一省,意味着河南人长期处于“被剥削”状态。

河南人种的粮食,往往要优先通过运河,供应北京皇室宗亲,达官显贵,其次是江南富庶人家。

河南人想出人头地,也难得多。

芒种刚过,就到了高考时节。

每年高考,关于省际录取不公的争议,都会炒一波热度。

恰逢今年考生创历史新高,竞争无比惨烈。

天堂模式代表,就是北京考生(次选上海、天津)。

地狱模式典型,往往拿河南出来垫背(次选河北、山东)。

今年河南136万考生,全国最多,比第二名山东多了36万,但整个河南,只有一所实力并不够格,被强行挂牌的211——郑州大学。

所以很多河南家长(以及山西、江西、河北等其他被剥削中部省份)对孩子的期望是:考出去,别回来!

谁不爱自己的家乡?

可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资源,只能背井离乡……

同为中国人,为何河南考生考上清北概率只有0.04%,北京却高达1%?

北京父母会说,北京学生和河南学生学业期望值有天壤之别,所以北京卷得多,父母投入的金钱资源也没有可比性,如果这些前提都不考虑,要求全国一张卷,全国分数线统一,这才叫不公平!

但这些因素导致的差异,足以让录取率差25倍?

古人怎么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

江南富庶安定,有钱就能供更多孩子读书,北方则多灾荒,读书条件差,宋以后,科举录取的南北考生比例差距越来越大。

到朱元璋时,甚至出现全部51名登科进士都是南方人的奇观,所以搞了南北榜,分别出题取士。

看明白了吗?

因为南方考生家里钱多,学习资源多,北方考生比不过,所以牺牲南方考生,照顾北方考生,这叫公平。

现在北京考生本就比河南考生强得多,却要反过来牺牲河南考生,照顾北京考生,这算哪门子公平?

美帝现在也要按种族分配录取名额,华人卷死也不一定有躺平黑人录取率高。

对苦逼华人来说,这当然不平等。

但对黑人来说,可能更公平。

然而我们现在这种录取模式,不但不平等,更加不公平。

……


还是那个灵魂拷问:为什么中国产粮最多的地方,却是历史上饥荒次数最多,饿死人最多的地方?

今天虽然不再饿死人,但高考不公平的问题,短期内依然无解。

好消息是,2035年后,高考人数开始下降,河南考生录取率,才会和全国一起,逐渐水涨船高。

特别是2040年后,高等教育资源将会出现严重富余,很多民办大学野鸡大专招不到生源倒闭,虽然考清北依然难于上青天,但本科录取率会比现在翻一倍以上。

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孩子,好消息是这两年的娃,将来一路考学压力都会大幅下降。

坏消息是,今天学历已大幅贬值,20年后,本科毕业证一点不值钱,对你找到高薪好工作,帮助有限。

《留给我们的选择,不多了》一文中,我提到过两个决定命运的随机性——

生在什么地方,很随机;

生在什么时代,也很随机;

生在3500-1000年前的河南,算是抽到上签。

生在过去1000年的河南,则摸到烂牌。

作为内陆农业省,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时代河南发展上限——河南经济水平不可能赶超东部沿海省份,郑州最乐观预期也只是中部中心城市,永远不可能成为新一线(距离房价只跌回暖还有段路要走)。

尽管如此,今天河南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已是史上最佳。

不怕打仗、不怕饥荒,生活还是在一点点变更好——尽管这两年慢了点。

和我去过的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河南基建面貌也越来越好,虽然和有些地方一样,人文软件还有待提高(比如满大街乱停私家车,郑州也不例外,和有非机动车道却偏要开在机动车道最中间的电瓶车,景区服务也有待加强,龙门的服务意识肉眼可见不如云岗……)

我相信,河南人作为最悲情中国人的一页,已经永远翻篇了。

祝福你,新时代的新河南人~

全部讨论

06-13 12:06

何以见得

06-13 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