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5月LIMP指数为43.7,指数显示制造业缓慢复苏

I-nci² 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 2023-06-10 14:00 发表于江苏

收录于合集#LIMP指数分析报告6个


本报告中的5月LIMP指数来源于月度指数图(5月预测版)

P指数来源于月度指数图(2023年5月预测版)

1

概览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酷想家团队联合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利用“我的打工网”的制造业灵活用工大数据构建了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Leading Index of Manufacturing Prosperity,简称LIMP),以反映制造业实时发展状态。当前,在制造业中,随着柔性制造和灵活用工的发展,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灵活用工规模的调整,来应对订单的灵活变化,这使得企业可以在订单规模较小的淡季保持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在订单规模较大的旺季,也可以通过扩大灵活用工的规模按时交付订单。因此,灵活用工情况的变化,能够灵敏地反映出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从而先行地反映出宏观经济的变化。而企业相对固定的用工和其他投入要素的调整,却有可能因为各种调整成本而无法敏锐地反映出宏观经济的波动。相比于其他数据,用制造业灵活用工大数据构建出的指数具有精准性、高频性和先行性的优势。通过对灵活用工大数据的分析,截止到2023年5月底,我们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5月份LIMP指数相较于上一月保持相对稳定,仍然位于“不乐观”区间。

第二,从分指标来看,工价指数相较于上一月有所回落,仍然位于“极不乐观”区间;受到春节后复工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的影响,用工数量指数连续4个月保持回升态势,5月份用工数量指数则从“乐观”区间回升至“极乐观”区间。

第三,从区域来看,珠三角制造业的恢复态势好于长三角。长三角地区LIMP指数保持相对稳定,5月份数值仍然位于“不乐观”区间。5月份珠三角地区LIMP指数相较于上一月的“正常”区间大幅度回升至“乐观”区间。

2

指数测算

总指数构建。LIMP指数的构建采用了来自于互联网灵活用工平台“我的打工网”2018年9月1日至2023年5月28日的实时招聘订单数据,主要利用的信息为招聘时薪和面试人数两个指标。该数据主要覆盖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数据相对较少。在构建LIMP指数时,我们对原始的招聘订单大数据进行了一些处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剔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2)采用相对稳定的企业权重;(3)剔除企业固有特征对招聘时薪的影响;(4)同时利用招聘价格信息和招聘人数的信息,并进行加权处理。该指数以50为基准,理论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越接近50则代表该期的景气状况和整个观测时期的中位数值越接近;大于50和小于50则分别代表好于和差于中位数值,和50的差距越大代表偏离程度越高。按照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表,我们将LIMP指数分为极不乐观、不乐观、适中、乐观、极乐观5档,五档对应的预期出现概率分别为15%,15%,40%,15%和15%。截至2023年5月,LIMP指数的具体数值以及五档的划分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2020年1月——2023年5月

LIMP指数当期值为43.7,前值为44.3。相比于4月,今年5月份LIMP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仍然位于“不乐观”区间,趋近“正常”区间。

工价指数。工价指数是合成总指数的构成之一,其在总指数中的权重为0.6。截至2023年5月,工价指数的具体数值以及五档的划分情况如图2所示。5月份工价指数的数值为30.5,仍位于“极不乐观”区间。

图 2:工价指数

用工数量指数。用工数量指数是合成总指数的构成之一,其在总指数中的权重为0.4。截至2023年5月,用工数量指数的具体数值以及五档的划分情况如图3所示。5月份用工数量指数为63.5,4月数值为57.2。受2022年疫情导致的低基数效应连续影响,5月份用工数量指数延续前三月的回升走势,并从“乐观”区间跨越至“极乐观”区间。同比基数用2020和2021年同期平均后,5月份用工数量指数和综合指数分别变为47.4(正常)和37.3(极不乐观)。

图 3:用工数量指数

3

分区域测算

长三角。如图4所示,5月份长三角LIMP指数的数值为42.8,4月为43.1,5月较4月相对稳定,仍位于“不乐观”区间。

图 4: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

珠三角如图5所示,5月份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的数值为55.5,4月为45.4,从“正常”区间大幅度回升至“乐观”区间。

图 5: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

4

制造业近期形势简评

综合来看,相较于上个月,5月份LIMP指数仍然位于“不乐观”区间。其中,工价指数略有回落,依旧位于“极不乐观”区间。受2022年疫情所导致的低基数效应的连续影响,5月份用工数量指数延续前三月的回升走势,从“乐观”区间跨越至“极乐观”区间。总的来说,招工数量已经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工价水平反弹相对乏力。我们的判断是近期制造业景气状况呈稳定弱复苏趋势,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恢复。因此,在LIMP指数反应的同比变化之外,对目前的情况我们仍有一些更细致的判断。

首先,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订单不足,服务业的快速恢复对工价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分年工价指数(图6)可知,5月份制造业工价水平环比略有回升,但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去年5月份高工价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产生的,不应被视为常态下的工价水平。正是当时处于疫情防控由严格转向较为宽松的过渡时期,面对前期在职流失严重以及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等情况,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厂为化解订单积压问题,以高于平时的工价水平扩大招工规模。在疫情冲击消退后,今年的招工数量和价格,是背离了前3年的变化趋势。与历年用工数据比较,今年的趋势变化与2019年较为相似。按照往年的惯例,近几月处于正常的季节性淡季,8月份才是制造业订单旺季,所以对于当前制造业的状况也不必悲观,7月份制造业景气度可能会有所改观。

服务业快速恢复带动了全社会劳动需求的全面恢复,间接支撑起制造业灵活用工的价格水平。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数据来看,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较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前5月指数均保持在较高恢复水平,表明非制造业仍保持较好的恢复节奏。5月制造业PMI环比下滑0.4个百分点至48.8%,连续两月位于收缩区间。

其次,面试人数已经恢复至正常水平,在职人数却不及往年同期。为消除低基数效应的影响,同比基数采用2020年和2021年同期平均后,5月份用工数量指数从63.5(极乐观)变为47.4(正常)。从分年面试人数(图7)来看,5月份总体面试人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保持稳定状态,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恢复到正常的招聘水平。但从平台提供的在职人数来看,制造业订单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增长。一方面,电子制造业中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是灵活用工的主要需求方。截至5月底,今年上半年企业灵活用工在职人数与往年同期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说明企业承接订单量有限。另一方面,企业会给正式工和小时工分配不同的工作时长,面对订单不足,企业更倾向选择用工成本更低的正式工,减少小时工的工作时长。对于心态上已经习惯了往年高工价水平的会员,前几个月整体收入的降低,进一步导致小时工的留存率有所下降。很多会员开始转往其他行业谋生,并将外卖员、网约司机等作为备选职业。

第三制造业灵活用工需求不足,消费电子出口不振。根据海关总署统计,4月我国以美元计价进口同比下降7.9%,连续第14个月同比下降。出口同比增速为8.5%,4月份机电出口对于出口增速的拉动有5.9个百分点。从结构上来看,各类重点商品出口增长呈分化态势。汽车整车出口延续2020年10月以来的高景气,前4月累计量值分别同比增长76.5%和103.6%。受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需求低迷影响,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出口继续回落。其中,4月手机累计出口量值分别同比下降13.2%和10.5%,出口量连续七个季度同比下降;计算机4月出口额累计下降26.9%,已连续9个月同比回落;家用电器、照明设备等此前出口低迷的重点行业,近两月的出口额显著增长,4月同比增幅分别达2.24%、7.23%。

一直以来,消费电子下游可以吸纳较多低技术含量的就业人口,通常消费电子出口不振会伴随一些灵活就业人口的失业。在全球经济低迷导致需求萎缩以及厂商推动供应链区域分散策略导致订单流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手机出口增长继续承压。苹果公司在中国主要代工厂富士康、和硕和立讯精密等企业可能会受到订单减少的直接影响,同时间接影响其周边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通常消费电子的需求旺季出现在下半年,预计今年7月份制造业景气度会有所上升。此外,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订单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综上,我们的整体判断是,5月份制造业景气水平延续弱复苏趋势,但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恢复。

图 6:分年工价指数

图 7:分年面试人数

5

政策应对

我们认为,2023年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稳定回升的各项措施都要摆在突出位置。

首先,持续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青年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传统制造业是外来务工者和年轻人主要的就业去向之一。上半年订单整体不足导致工价低迷和工时减少,使外来务工者的到手收入降低,进而增加了其生活负担,进一步限制了其消费能力。此外,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16-24岁青年群体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0.4%,环比增长0.8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环比增长。制造业全面恢复仍需要一定时间,对困难群体(尤其青年)的就业仍需要持续关注。建议考虑对失业的青年(包括大学毕业生)实施政府补助的实习或就业支持措施。

其次,提振预期和信心,继续恢复和扩大消费水平。继续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服务业的复苏和发展,以提振市场信心。如果消费和投资表现出相应的乐观迹象,制造业订单的短期不景气对于宏观经济的冲击才能够降到最小程度,从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第三,更大力度推动外贸规模稳定,吸引并采取各类措施扩大外商投资,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抓住产业变化带来的机遇,利用国内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能力,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专业展会,从而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作者信息:向宽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张月,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研究助理。END

长按扫码订阅LIMP指数报告

全部讨论

2023-06-11 06:50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