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65岁以上人群骨折后死亡率高达40%?| 泉果无限对话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8回复:42喜欢:140

“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骨折的风险非常大。有一个数据,65岁以上老年人在骨折之后一年内的死亡率,已经高达40%!为什么死亡率这么高?因为骨折后老人动不了,无法活动,无法运动,就容易导致一些并发症,比如肺炎、血栓……导致这个人身体的衰老急剧加速,很快就去世了。

所以说,骨质疏松并不可怕,真正怕的是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有些老年人在骨质疏松的过程中,骨头里产生了空洞,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一个很小的外力刺激,就会引发骨折。

有很多老人是因为最后一次摔倒,而结束了生命。”

吕维加教授参与了中国骨科医学研究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他是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中国香港首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总负责人,连续10年被ISI评为全球Top1%科学家;他深度见证并参与了30年来中国香港的科技发展历程。作为骨科领域专家,他是香港大学医学院骨科实验室的创始人,也是香港生物学工程学会的创始主席,带领骨科研究实现多项从0到1的开拓与突破。

吕维加和马驰既是师徒,又是创业合伙人。马驰拥有香港大学骨科学博士与人工智能硕士的复合背景,曾获评福布斯2022年“30Under30”科技精英,现任博志生物科技首席执行官。

博志科技由吕维加于2018年联合创建,专注于用智能设备提升骨科领域的检测和治疗手段,拥有全球最精准的骨密度检测系统。

谈及愿景,吕维加提到:“《黄帝内经》中说,上医治未病。我们期望,老年骨空洞的治疗,也就是骨折的预防,有天能像打预防针一样,不会有风险,也没有很大的疼痛。”

吕维加和马驰师徒二人,在泉果无限对话,分享了他们在骨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下是分享内容精选:

初心

“我最早学的是人工智能专业。吕教授招募我的时候说,大量的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都集中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但是在医学临床端,还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去改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用人工智能在骨科做新的创新,新的模式。”

吕维加教授:

我从北京出发一路留学,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上世纪90年代,差不多是94年左右,得益于梁智仁院士的人才招募计划,在这个契机下我来到了中国香港展开学术事业。当时中国香港正面临着要回归,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令人激动的大环境,所以我这30年应该说是跟着中国香港一起风雨同舟,一路走来,起起伏伏。

*梁智仁:骨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李嘉诚医学院矫型及创伤外科学系与生物化学系荣誉教授和前主任。

那时候内地和中国香港的骨科研究其实都尚未开展,梁院士是比较有创新精神的一个人,他到北美考察完之后,提出医学研究需要找些“专门做研究的人”。我就是当时他招募回来的“专门做研究的人”之一。

过去是怎么做研究呢?有很多现在已经很资深的医生们,当时都还年轻,就是自己养几只兔子,在上面做一些自己想做的研究。我们来了以后就说这样不行,研究前需要先有一个计划书,看看前人有没有做过,把想做的研究经过推算论证,看看预期结果,做研究要有一个规范的形式。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把骨科的研究,从临床医生的想法,真正变成了一个有计划、有规模的新兴模式。

1994年我刚回中国香港的时候,骨科只有我一个人,连一个学生都没有,到了现在,比如我们香港中文大学的骨科研究部门,已经有了四五十名研究人员的规模。再看咱们内地这边,比如瑞金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等等,都有了很大的团队。所以可以这样说,专业的骨科研究和临床结合的这种模式,是我们从北美带回了中国香港,再从中国香港进入了咱们内地。

马驰博士:

我是2016年来到中国香港的,当时学的是人工智能专业。吕教授招募我的时候说,手机一代一代的都在迭代,比如说iphone,从10做到11,做到13,再做到15,每年它都有一些精确化的提升。大量的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都集中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但是在医学临床端,还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去改进。比如说如何把一个疾病的诊断变得更加精准?如何把手术做到标准化?以及我们的耗材如何能够有更多的生物活性?在这些方向里,伴随着整个内地和中国香港骨科研究类的发展,我们在逐渐探究什么是未来的新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用人工智能在骨科做新的创新,新的模式。

方法

“医生的知识与经验半径,有时甚至会决定患者一生的命运。”

吕维加教授:

我90年代来到中国香港的时候,内地还是个年轻社会,而中国香港已经慢慢步入老年社会了。当时梁智仁院士是我们的主任,有一次他说,老年人的骨科手术里,钉子打进去,很快就脱落了,真不知道应该往哪里打?我听他这样说,我就说,那咱们设一个计划,看能不能够找到最强的区域,也就是最强的一块骨头,往最强的这个地方打钉子。

大家可能认为,一个人全身的骨头都一样,其实我们用CT扫描进行分析,知道一个人身体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把患者骨密度最高和最低的地方给标志出来,然后找骨密度最高的地方打钉子,我发觉它可以让“beautiful手术”(漂亮手术)的比例提升30%。

什么叫beautiful手术呢?想象一个场景,医生早年拿个片子出来,说你看我这手术做的漂亮吧?钉子打的特别直,不用尺子量,就能打得那么好。这就是漂亮(beautiful)的手术。

可是梁院士说,在那个位置打,第二天钉子就脱出来了,宁肯钉子打的不“beautiful”,也要打的“strong”,他讲了一句话叫purchase the bone。我听了他讲了无数次,意思是钉子要真正的能把持住这个骨头,才能让内固定更牢固,或者让骨折的修复更牢固。

正是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和当时第一军医大学的钟教授一起,联合一些医学同仁,一起把人体骨骼最强的这些部位都标注出来,但是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我们只在尸体骨上标出来,但并不能在每个病人面前,实时地把最强的部位找出来。

经过几十年来全世界的医疗技术的改进,今时今日,我们的团队就能把这个所谓的数字化科学真正融入到临床中去。简单来说,任何一个病人来了以后,做一个CT扫描,我们就可以把当年在尸体上找到最佳的骨密度位置用AI的模式找出来,这也是骨科手术打钉子最牢靠的最强点。

马驰博士:

过去30年整个医疗界的改革,可以说也是一个科技进步的变革。我们用更好的,更先进的技术,可以把骨科诊断的精度从60%提高到99%。医生可以用更精准的数据来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从而去提前干预。

“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骨折的风险非常大。有一个数据,65岁以上老年人在骨折之后一年内的死亡率,已经高达40%!为什么死亡率这么高?因为骨折后老人动不了,无法活动,无法运动,就容易导致一些并发症,比如肺炎、血栓……导致这个人身体的衰老急剧加速,很快就去世了。

所以说,骨质疏松并不可怕,真正怕的是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有些老年人在骨质疏松的过程中,骨头里产生了空洞,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一个很小的外力刺激,就会引发骨折。

吕维加教授:

根据我们最新的发现,有些人的骨质疏松是系统化(systematic)的,这种情况下不用怕,你正常生活,这种系统化的骨质疏松就像我们头发变白了,皮肤变皱了,不用特别担心。但是有一些老年人在骨质疏松的过程中,骨头里产生了空洞。就好像几年前,中国香港有个很大的台风,很多老树一吹就倒了,打开来一看,里面有很多虫洞。

骨头也是一样,假如没有什么空洞的话,可能骨折风险不会那么大。一旦骨柱之中有空洞,你可能在做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的时候,受到很小的外力刺激,就会引发骨折,所以这是很大的一个风险。但是在医疗上面,目前并没有解决的方案。因为,首先你要能识别这些空洞;第二你要有能力治疗这些空洞。

目前医学界比较常用的是用名叫DEXA的设备来测量人体的骨质疏松情况。但发现,如果老人超过60岁,测量出来的数据,可能并不准确。

DEXA的主要测试方法,就是从腰上面拿三个腰椎骨来进行测试,从而得出你的骨质疏松情况。在60岁以前,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年人的骨头都还健康。但随着老人的年纪逐步增大,随着骨质增生越来越严重,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什么原因呢?是因为DEXA是把你所有测试的骨头都算进来,做个平均数。那骨质增生部分的骨头,虽然对我们的骨强度没有多大作用,但DEXA会把这些数据也算进来,可能结论你的骨骼很健康。但实际上,你骨骼可能有空洞,也因此有很高的骨折风险。

这是目前在骨检测领域的一个痛点。

马驰博士:

玛丽医院是早期香港大学的教学医院,引进了我们最新的技术叫QCT检测,也是新一代的骨质量检测。

吕维加教授:

OCT采用了一种我们名为自体模的技术,马驰非常深入地参与在这个算法中。所谓自体模,就是说无需外来的体膜来做校正,而是用自身校正,把每个人的骨骼特点计算出来。自体模技术让我们可以全方位检测你全身的230多块骨头,当然我们重点想了解的就是负责人体承重的50多块骨头,包括大约20多块脊柱,以及下肢的承重的骨结构。

接下来我们用人工智能进行一个科学计算,在发现你的骨骼有空洞后,我们就会进行风险因子的评估。如果这个风险因子超过了某个安全数值,你可能出门不小心摔个跤就会骨折,我们就要看能不能够在没有骨折的情况下用一套模式来进行干预。这是预防治疗。

方法层面,目前大家知道在骨折之后,医生会用骨水泥进行微创的填补。受此启发,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用骨凝胶去填补空洞。用很细的针将一种新型材料打进去,这种材料打进去时是很稀释的液体,通过某种技术,比如说光照等等,马上让它变成一个很强硬的材料,在体内把空洞都给填补上。

马驰博士: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局部的补孔洞的载药凝胶,通过药物释放去强化我们的骨骼。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我们60、70岁的时候,通过我们的凝胶载药,可以去加强你成倍的骨骼的承载力,你就可以变成一个“不倒翁”了,即使摔倒你也不怕。

具体说说这种凝胶类的药物。传统的材料学家一直想去模拟我们的人骨,但我们人类的骨骼是几千年进化出来的一个结果,很难在体外去进行模拟。我们第一代的骨材料叫骨水泥材料,是在国外由Hammer教授提出的,已经垄断了有将近三四十年的时间。

但这种传统的骨水泥材料的力学强度太强。它就像塑料一样,比我们人类骨骼强大概十倍。它会逐渐把我们老年的骨头磨损,压迫、压骨折,所以其实长期很难和人体去进行一个高度的相融。

吕维加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研究的这种骨凝胶,就是要突破美国人的卡脖子技术。在2019年,吕教授拿到了中国药监局第一张脊柱骨密度的骨水泥注册证。我们这种新一代的凝胶材料把强度降低到了五到十兆帕,跟我们真正人类的骨骼是天然吻合的,所以它能够进行局部骨填充以及药物的释放。

人的衰老是必然发生的。60岁以上老人发生骨质疏松的比率已经超过了30%,中国有将近一个亿的骨质疏松患者,每年有将近300万人因为骨折对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一年内,60岁以上老人因为骨折的死亡率已经接近20%,致残率已经接近50%。

很多人因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摔倒,结束了生命。

吕教授经常和我说,医生的知识与经验半径,有时甚至会决定患者一生的命运。我们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把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融入到医生的诊疗体系范围内。通过AI和大数据,医生可以获得数以万计的诊疗经验,极大地拓展经验半径,在面对患者时,给出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彩蛋:吕维加谈香港科技发展

中国香港如何从科技沙漠,到科技独角兽的高发地?

自从1994年回到中国香港之后,吕维加参与了中国香港科技领域30多年的发展,他总结中国香港科技的发展,得益于三个视角:

吕维加教授:

不只是医学研究领域,那时候整个中国香港的科技发展,都可以说是一片沙漠,没有文化资源,也没有工业资源……为什么现在成为了一个高密度诞生科技企业独角兽的地方?我个人总结了三点原因:

第一,人才。要把沙漠变成绿洲,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招募各种各样的研究人才;

第二,好的机制。提到机制首先的是管理机制,在管理中要对人才有充分的信任;

第三,给人才充分的自由度,这一点很重要。创新是不能被指定的,并不是把所有计划书写好,经费定好,目标设定好,创新就出来了。

科学面前是平等、是真实。我们不能奢望每个人都能做一个独角兽出来或都有重大突破,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香港的大学也好,科技园也好,每一个新来的员工,都会给他一个安稳的项目,慢慢精雕细琢,并不强制要求马上出什么有影响力的文章。有新的想法很好,实在没有,就把一两个实验做扎实。

人才,机制,自由度,有了这三样东西,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创新涌现。

泉果博物馆

《混凝土风暴》

CONCRETE STORM
增强现实(AR)艺术装置

2007年
艺术家:Studio Drift
Lonneke Gordijn & Ralph Nauta

增强现实艺术装置《混凝土风暴》诞生于荷兰艺术工作室Studio Drift。两位创始人Ralph Nauta和Lonneke Gordijn,被称为“链接科技与仿生学的二人组”,作品曾入选荷兰国家博物馆的永久收藏。
Studio Drift擅长从自然与生物的潜在机制中学习,通过结构、交互和创新,创造出科技、自然与艺术深度交融的空间。
他们在采访中提到:“我们仍在努力实现童年的幻想,从自然中攫取灵感,融合技术做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东西,这就是创造力的意义所在。”

当福尔摩斯从贝克街走到华尔街(上)

漫谈:整个社会需要重估老龄化的价值

如何识别上市公司的舞弊风险?

被逼出来的全球化

元宵“佳节” 看估值教父教你如何给“佳人”估值

“运气”本质是什么?英国教授用科学帮人“转运”?

漫说中国龙:嘘气成祥云,纵横四海间

初入职场就遭遇经济危机,是种什么体验?

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底气从何而来?

“规律”是一种幻觉,“不确定”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过年了,当代年轻人为啥“叩拜”中国火箭?

平凡之路

王国斌:“骑驴与献铝”从文明和视野的冲突看投资

王国斌:珍惜不确定性 保持乐观

任莉:因上努力 果上自成

泉果之道 “涌泉”相报

草木山石 “心远·地偏”之处炼就浩然之气

王国斌谈投资的成功归因:变动的市场 不变的人性

王国斌:如果巴菲特投资A股 他会怎样赚钱?

叙事与投资:王国斌“后疫情时代投资”演讲实录

法律声明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泉果基金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不构成泉果基金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一般参考。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泉果基金不对任何依赖于本资料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

• END •

精彩讨论

捡垃圾的熊猫03-09 12:35

40%,我用膝盖想就知道是个扯蛋数据。

青崖上的白鹿03-09 15:12

作者死亡率100%

复利无极03-09 13:10

你一个基金,好好卖你的基金就好了,在这打广告?

美团骑手林圣泽03-09 15:53

通篇在放屁,写的什么垃圾,直接举报拉黑

潇湘妃子小雪03-09 20:35

是什么乱什么乱七八糟的

全部讨论

40%,我用膝盖想就知道是个扯蛋数据。

作者死亡率100%

讨论已被 泉果基金 删除

03-09 13:10

你一个基金,好好卖你的基金就好了,在这打广告?

通篇在放屁,写的什么垃圾,直接举报拉黑

是什么乱什么乱七八糟的

这s'b基金从开立以来就没赚过钱,长年亏损40%+怎么好意思出来露脸哦

03-10 10:42

有点道理

03-09 22:46

讨论已被 泉果基金 删除

03-09 22:27

辣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