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光学膜的源与流

发布于: Android转发:21回复:44喜欢:33

$双星新材(SZ002585)$

整个国内光学膜发展史当中,其实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投资者,就是“你凭什么就直接蹦跶出了高端光学膜?”

对现在的行业研究员会问双星凭什么,对五六年前的研究员会问康得新凭什么。今天我就说个故事告诉你所有这些到底凭什么,以及以后大概会怎么样。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大米国,大米国在50年代的时候快速发展出了聚酯产品,这其中包括了纤维和薄膜,二战后的大米国为了扶持东方代言人,杜邦公司就把这一整套技术输送到了东瀛,为了让这门手艺充分市场化,他找了两个代言人一个叫东丽、一个叫帝人,后来成功实现了聚酯的产业转移,获得了比较优势,融入到了全球产业链之中。

东瀛国在70年代开始实践大米国给他的任务,雁阵模式,把自身掌握的部分技术和生产产能分配到韩国、台湾省以及东南亚。这个故事里的第二个角色鲜京公司(SK集团)蹦出来了,SK最早接手了部分日本战时在韩资产搞了纤维业务,但质量销量一直不行,后来帝人跑来助攻,让SK获得了聚酯产品的诀窍,一发不可收拾搞出了SKC(SK化学)。但是,SK这个研发不仅要靠日本人,自己也得努力,于是乎就赞助了刚成立的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这帮研究人员也比较争气,把聚酯薄膜的质量提升了一大截,为后来SKC成功实现光学膜的生产奠定了基础,而帝人的技术和此后的创新都传承到了这些研究人员手中。

接下来,日韩在对于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径上最大的差异开始出现了。由于韩国人口远少于日本,劳动力充裕度低,动不动还要当个兵,也没有日本那种劳动关系的约束负担,对韩国而言,制造业的技术放在哪里,完全取决于对韩国财阀的利益大小和性价比,相比硬制造他们更注重软实力和把握产业链体系顶层利益。后来在2006年左右,韩国颁布了《技术转移促进法》,制定了一系列大集团与研究院合作,将技术导出到中小企业甚至国外企业的制度方案。而同期,日本的全部技术却都集中在大集团自己手中封闭管理,对技术出海传授并不热衷,只有一些贸易商利用熟人关系进行了有限的传播,日本到大陆那时候也多是组装厂而已。

至此,韩国薄膜技术出海的前提条件都已达成,而就在同期,2010年前,SKC实现了高端光学膜的大规模量产能力,而他的大客户中包含了三星、LG等公司。这些客户中,LG自己也有薄膜生产技术,不怕,但是三星不具备也不想搞这些,自然就怕SKC背靠SK财团和自己抗衡插刀子,而他又特别看好未来的显示市场。

所以熟悉光学膜的朋友都知道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国内突然开始大量薄膜企业冒出了生产光学膜的想法,这怎么可能是灵光一现,其实就是很多韩国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跑到国内来做技术合作。面上,这个事是很多KAIST专家单飞搞的小机构过来想赚钱,事实上,是三星想在skc之外再找一个供应商,他自己又不想弄,所以就来大陆搞了。对康得新研究过的朋友会记得,就在这帮人跑来的第二年2012年,康得新突然成为三星的供应商,且光学膜份额年年提升,内部研发人员技术蹭蹭地精进。当时乐凯的技术也是不错,可是限于国有体质和军方背景,无法成为韩国扶持的优质对象。

后来的故事又非常有趣,康得新开始寻找第二曲线大概是在2016年左右吧,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中韩关系的转折,限韩令,我不想阴谋论,但多少是会有些顾忌,康得新又是必须zzzq的,不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康得新开始作死了,脱离了自己和外部资源乱搞技术研发,没客户没市场调研清楚的情况下自由发挥,导致了最后的巨亏和造假。这时候你让三星怎么玩?必然放弃你寻找新的合作方咯。也就是这个时候双星进入了他的视野,双星之前也是一直在和韩国研究机构合作,三星也是一直知道双星的存在,但是吴总也是比较有策略,没看到大客户真的进来他也不会乱投入,不见兔子不撒鹰,就一直先积累着,等三星的合作有扩大可能了再all in。

所以在这个时点上,我们很顺利地看到了三星给了双星战略合作商的名头,并对他放开了复合膜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故事了。

不过不要误解,这个故事只是告诉了我们技术传承的合理性,但并不代表说双星对技术没有研究,饭来张口,说到底,三星自己是不会这手艺的,他只是愿意顺水推舟推一把听话又快学会了的人,而韩国灵活的市场化技术输出机制让这个成为可能,而且技术参数本身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双星没有少花精力和投入。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这种技术必须也是要有源头传承和自身积累的,不是今天我买个设备明天就能生产了。在产业里,看得会非常清楚,哪些韩国机构是可以带来技术的,带来的是老的还是新的技术,哪些国内工程师是有可能掌握技术的,他们在哪里或去了哪里。如果没有这种传承发展,很显然客户是不容易承认你的产品,就好像很多hr喜欢招人看第一学历。所以业内但凡了解一些人员变动,他就能知道谁有可能做的出,谁在吹牛。

最后谈谈双星在这个大背景下的未来。所有学生都必须要证明自己独立的价值。以前,康得新脱离自身资源放飞自我的路线证明走错了,双星的发展之路则显得更为务实。有三条值得点赞,第一,继续利用三星的影响力资源找到了mlcc韩国客户进行新品投放。第二,有意识地控制三星的客户占比,避免被三星控制,努力拓展国内客户。第三,近期的专利技术已经体现公司基本走出了韩国技术路径。这种长大以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双星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又更有独立和超越的可能。

精彩讨论

晋唐心印_Z2021-06-25 20:58

马大帅 请教一个问题:双星的产品,未来是否有可能靠技术打入日本客户呢?谢谢!

马耳库斯N2021-06-27 10:26

国内企业的mlcc技术进日本高端可能都还需要努力,需要有个过程和日韩企业去慢慢合作,让技术渗透,进日本中低端是有可能,但是这部分产能在往韩国台湾和国内转。客户有时候比所谓的原生技术更重要,能获得日韩客户的青睐是更好的,因为他们往往都储备了上下游全套的配方工艺设备和标准,时间长了会获得真经。相对而言,直接进台湾和中国厂就一般一些,这些厂的积累只是在现有业务这块,日韩大财阀的上下游研究积累是难以想象的,什么都研究过。

像风一样男子2021-06-26 20:12

兄弟,不用太纠结这个,都有借鉴的;聚酯膜 行业和聚酯化纤行业不能混为一谈,聚酯 膜行业比重占比石油后道PET(PTA+MEG)应用5-10%比重,大比重90%都是化纤行业(下游纺织服装)使用,中国每年聚酯化纤用量2000多万吨,聚酯膜行业300多万吨?化纤行业一些技术主要来自欧洲和美国,比如杜邦、英威达(被如意收购)、莱卡等知名公司... 如果拿纺织服装化纤新材料技术来说,美国强在品牌和商业化应用;不得不承认日本工匠精神,新材料技术确实走在世界前列,而中国占据全球70%左右化纤产能,但核心技术比较欠缺,短时间跟不上,而国内又特别缺乏这样的公司;最后我希望在聚酯光学膜细分赛道,双星能坚持工匠精神,不断强化完善光学基膜和前道配方、配料等核心技术,打造海量基膜专利矩阵,形成行业护城河;而不要过早把过多精力花在后端应用释放利润环节;如果领军人保持初心,如有后期时机成熟可以收购东丽或帝人聚酯膜(包括光学膜)板块,行内已有案例,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聚酯功能膜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波哥的江湖2021-06-25 20:11

马大帅出品必属佳作

HeSibo2021-06-25 23:26

还有个疑问,东丽和帝人聚酯技术不是来自ICI吗?从东丽官网找的历史:
"1957年2月,与帝国人造绢丝(现在的帝人株式会社)共同与英国的ICI公司就聚酯签订技术合作合同,建设三岛工厂,1958年4月竣工。聚酯纤维(与帝人的共通商标是TETORON™)与尼龙纤维一样,强度很大,而耐磨损性、褶皱的恢复力更加优异。
短纤维从通过与棉纱混纺制作的敞领衬衫用途开始推进需求开拓,长纤维通过丝质触感的异形截面材料SILLOOK™从衣料、产业资材、内饰、床品床具用途拓展到了“和服”用途。聚酯薄膜露米勒™59年开始销售,70年代~80年代,以家用录像机用途为中心获得了急速成长。"

全部讨论

masmo2022-11-27 16:01

很有意思的一段行业史。

马耳库斯N2021-07-17 09:16

能不能做出符合标准的质量是核心问题,洁美的最大不确定性就在这里,设备到位只是千里长征第一步。双星以获得三星的mlcc认证为背书,已经在村田做送样测试了。

kylin03282021-07-17 08:01

村田等日企国内主要扶植对象是洁美科技,村田与洁美在纸带上有多年合作关系,村田几年前就想让洁美做MLCC供应商,洁美的问题是基膜质量能否真正过关,现在洁美已经引入日本的基膜生产设备,洁美已经把MLCC作为他的重要发展方向了。

630丶飘散2021-06-30 15:24

金龙鱼的挂面很不错,比陈克明好

浩气的股市小营销师2021-06-29 14:49

好文章

不思进取的老王2021-06-28 15:05

高屋建瓴,站在塔尖看产业链,真大佬

Duke-qi2021-06-27 16:18

Mark 好文收藏

青山102021-06-27 15:44

马老师,请教下,有没有双星光学基膜的技术参数方面的信息呢?比如透明度多少,雾度多少等?有这些参数才能更加直观的看出其与长阳拉开了多大的差距。

不瓜srq2021-06-27 14:31

双星新材002585

sljhp2021-06-27 11:50

马总,您好!我想问您一下,今年双星mlcc的销售预计是2万吨,从这次新增产能中,双星有可能明年释放mlcc多大的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