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仍旧讲两个关于中国经济的隐喻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故事一:和大户分账的问题】

黄四郎赚到钱,都得和大户三七分账。

大户分七,越分越多:

觉得自己就是要被维护的“民”,

自己的财富都是“勤劳致富”的结果。

到最后:

80%的财富被10%的大户拿走了,

黄四郎找90%的贫民压榨20%的财富以及应对100%的治安剿匪压力。

生存困难的贫民主动投匪,匪越剿越多。

要解决和大户的分账问题,需要两点:

①重新定义谁是“民”。

②重新制定分配比例。

明朝是什么情况呢?

对地主收1.5%的超低农业税,地主却对佃农收取粮食收成的50%以上的地租。

长此以往,土地就会集中到地主的手里。

当资本收入的增长速度,

远远大于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时:

劳动者就会成为资本的奴隶。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要逐步征收资本利得税。

【故事二:发展大航海的不经济】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胡椒、宝石、农产品和长颈鹿,国内市场并不买账。

国内不但有各种调味品,也有各种宝石和农产品,长颈鹿则图个稀罕劲而已。

西洋的成本高于回报,不必再下西洋。

欧洲为什么发展大航海更经济呢?

①市场基数不同。

大航海前期:

英国人口不到400万,明朝有1.5亿人口。

英国殖民了印度:

人口扩大了不止10倍,

市场也扩大了不止10倍,

英国发达的纺织业占领了印度市场。

如果换成印度殖民了英国:

则人口和市场只能扩大十分之一。

跨越远洋去殖民:

对英国划算,对明朝却不划算。

②贸易商品的属性存在互斥。

明朝盛产农产品,东南亚也盛产农产品,且两地的农产品并没有太显著的差异。

此时,加强两地的贸易,赚不来多少钱。

大航海要赚钱,明朝应该发展制造业成为工业国,然后用工业品去和农业国贸易。

工业品的附加值高,能满足农业国紧缺的工业品需求,可以赚到高利差。

大航海时代,最主要的工业品是缫丝。

工业缫丝机发明后,传入了中国和日本。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者冲击缫丝厂,属地官员也认为机器属于奇巧淫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会带来失业和稳定问题。

日本则大规模推广工业缫丝机,随之取代中国,成为了世界生丝出口的第一大国。

明朝的大航海事业如何才能走向成功?

①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农业国互补。

②从局限在东南亚到放眼全世界市场。

③鼓励发展民生服务业来吸纳失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