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功能”受追捧 ETF竞争格局初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随着股市步入调整期,近期ETF的“吸金”效应再次凸显。   

5月以来,非货币ETF的资金净流入金额创出新高。与此同时,国内ETF品种不断丰富。基金公司的布局已从宽基ETF扩展至行业ETF、Smart Beta ETF等。在全市场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的趋势下,基金公司在ETF领域的攻城略地之战已悄然展开。   

广发基金指数投资部负责人罗国庆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开始,ETF规模出现大幅增长,尤其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喜欢配置ETF来作为抄底工具。今年以来,在市场下跌阶段,机构投资者继续运用ETF进行抄底。未来,ETF不仅是机构喜欢的投资工具,也会成为个人投资者偏好的一种投资工具,因为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ETF分散个股风险。   

净流入金额屡创新高   

数据显示,5月以来(截至5月29日),非货币ETF的总份额合计增加222亿份。若以5月28日的基金净值计算,预估资金净流入合计达299.05亿元,创下今年来的新高。   

从更早的数据来看,2018年底,股票型ETF的规模一度达到4128亿元,相较于2017年年底的2519亿元,增幅高达63.89%,逆势增长的规模大多由机构投资者贡献。   

“本轮ETF规模的增加,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同推动的。”平安基金ETF指数投资部总监成钧指出,机构投资者对ETF的认可度显著提升,社保、险资、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大量增持ETF。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接受大类资产配置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市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主动产品取得超额收益的难度将越来越大,ETF这一大类资产配置工具则受到更多关注。   

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分析指出,2018年A股市场跌幅较大、各大指数的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性价比很高,ETF基本呈现净流入的状态。而在2019年市场大涨之后,ETF进场变缓,甚至减少。但4月以来,市场开启下跌,市场估值又有所下降,重新吸引了机构资金的入场。因此,ETF火爆的原因主要是A股市场足够便宜,拉长时间来看,我国经济的潜在空间仍然较大,在市场低位买入ETF,下行风险远远低于上行的收益。   

罗国庆认为,今年ETF发展较过去出现了以下变化:一是过去没有在ETF上面布局的大型基金公司,今年也开始在ETF进行发力,产品结构主要以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为主;二是ETF宽基已经布局完善、具备一定优势的基金公司,目前更多的在行业ETF、Smart Beta ETF上进行布局。   

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推动ETF相关工作。交易所市场先后推出了包括跨省国企改革ETF在内的多个创新品种。今年5月24日,首批4只中日互通ETF正式获批。   

此外,上文提及的深证民企发展指数(1069.783, -15.85, -1.46%)是由深交所和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5日发布。据了解,该指数是全市场首只反映民营企业发展质量的指数。同时,监管方面鼓励基金公司成立追踪该指数的相关产品。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也加快了对ETF的布局。根据证监会官网信息,截至5月17日,年内基金公司共上报了近百只ETF。与此同时,ETF产品种类也愈加丰富。   

张婷表示,之前国内ETF主要聚焦在比较常见的宽基指数上,但目前宽基指数ETF的头部效应已十分明显,小基金公司很难实现突围。因此,很多基金公司从行业ETF、Smart Beta ETF、主题ETF的角度进行突围,丰富了ETF的范围以及种类,更能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成钧指出,在国内还有一类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指数——区域指数。该类指数往往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可以反映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近两年,陆续有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指数发布,基金公司也积极上报相应产品。   

此外,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还上报了深证民企发展、央企创新驱动、湾创100等ETF指数品种。   

海通证券(12.290, 0.19, 1.57%)资管公司产品与业务创新部总监刘赟撰文指出,在主动管理产品费率高企且难以持续获得超额收益的情形下,具有工具化特点、低费率、持仓透明度高、交易便捷的ETF将有望成为国内资管行业尤其是公募基金在产品布局上的新方向。他认为,今后国内资管机构将充分把握先发机遇,在债券ETF、商品ETF、风格ETF、行业ETF和主动ETF等领域进行布局。   

华夏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魏威表示,ETF作为一种指数型基金产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认可,尤其是在市场恐慌情绪较重,出现阶段性超跌调整的时候,往往就能看到资金通过ETF逆势买入来博取反弹。   

在魏威看来,交易ETF也不一定保证会赚钱,收益会随市场变化波动,但是其更低费用、更高资金利用率,再加上能够分散风险,成为越来越多资金的选择。   

张婷表示,从发展空间来看,更加看好Smart Beta ETF以及行业类ETF的发展,目前尚未形成较大的头部效应,基金公司发挥以及竞争的空间还很大,对于好产品的需求仍然较为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