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造一个拼多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不是低价的胜利,而是需求的满足。

文 | 华商韬略 陈乐高

拼多多的上涨仍在继续。

截至美东时间11月30日16:00收盘,拼多多(PDD.US)最终以1958.9亿美元的总市值,成为了美股市值最大的中概股。

一份亮点十足的财报,是推动市值的最有力逻辑。

11月28日,拼多多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中亮点很多,比如它当期实现营收688.4亿元,同比增长了94%;又比如它本季度净利润为155.4亿元,同比增长了47%。

但有一项经营数据的光芒最耀眼——因为多多跨境的收入计入,拼多多在本季度的佣金收入为292亿元,同比增长315%,大大超越了市场的预期。

国内电商业务在涨,出海电商业务在暴涨,对很多只知埋头业务的拼多多员工而言,这甚至也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多多跨境,势如破竹】

2022年9月,拼多多开启了一项新业务:多多跨境。

它主要通过Temu这款App,将国内制造企业生产的日常生活用品销往海外,首站选在了美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Temu这个名字的发音,不仅美国人读不准,连内部员工都莫衷一是。但在引起消费者好奇的背后,是一个继承了拼多多传统的口号:Team Up,Price Down(一起买,更便宜)。

多多跨境业务的势如破竹,让商家、竞争对手,甚至自己的员工都始料未及。

上线不到半年,它就登上了“超级碗”(即NFL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的年度冠军赛),在顶级赛事的赛场上,“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的广告词,瞬间征服了亿级美国观众。

它在苹果商店上掀起了旋风,2022年10月18日,Temu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榜单第一。在美国之外,它也同样狂飙猛进。2023年4月21日,Temu上线英国站点,两天后,又同时上线德国、荷兰、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站。

只用了7个多月,Temu就杀进了几乎全球近半的电商市场,在7月,它又通过登陆日韩进军亚洲市场,马不停蹄地完成了全球版图的布局。

在这之后,Temu就成为了海外应用排行榜的榜首常客。但在海量下载的背后,是一张拼多多织成的大网:

它覆盖了除食品、日化品之外的几乎所有商品品类,这使得它深入国内百余个产业带,覆盖并助力一万多家工厂成功出海,它触达了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单单在美国,就有超过1亿用户。

自多多跨境业务上线以来,它对拼多多的业绩到底有多大推动作用,一直是市场猜测的疑点。但如今,数据说明了一切:

在利润上,拼多多2023年Q3毛利达420.1亿元,同比增长49.6%。自多多跨境启动后,拼多多毛利率保持了高速增长,这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多多跨境的财务状态,不仅没有成为拼多多业绩的拖累,反而成为了它新的增长极。

从2023年二季度的144亿元,到三季度的292亿元,单季翻倍的佣金收入,证明了Temu所具备的潜力——再造一个拼多多

拼多多的迅速崛起,究竟仰仗了什么?

从行业到资本市场,从媒体到公众,很多人认为拼多多的成功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它恰好撞上了全球经济疲弱、消费降级明显的周期。在这个大背景下,拼多多用低价直接击穿了用户心智。

更低的价格,当然是渠道商永恒的追求,也是消费者永恒的要求。但如果说拼多多的胜利只是靠低价策略,显然不是全部原因。

【超级能力,如何练成】

拼多多董事长、联席CEO陈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过一句话:到目前为止,拼多多经历了两次创业,一次是主站,一次是多多买菜。

而多多跨境,既是拼多多的第三次创业,同时也是它能力的延伸。这种能力,既在于对用户需求和行业痛点的洞察,也在于自身在供应链运营上的积累。

2020年开始的特殊时期,催化了全球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线上购物需求不断增加的现象,不止出现在国内,也出现在全球。

在主站的发展历程中,拼多多的管理者和一线团队发现,很多海外华人会经常在平台下单,再通过物流公司转运到所在国家及地区,分享好物、购买体验、淘货攻略等电商生态也随之诞生。

但差距仍然在——2022年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了27.21%,相比之下,全球整体电商渗透率却只有20.4%。

这意味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一些从业者看到了艰难的拓荒,另一些看到了未来的蛋糕。无论何者,面对的现实都是一样的——跨境电商并不好做。

中国有世界最强大的服装、鞋帽、箱包、家电、美妆和五金百货制造能力,在广州、义乌、温州、平度……这些地方的制造能力,满足着全世界消费者的需求。

但这种能力,其实并没有转化成对应的品牌和收益。

按照最传统的外贸模式,中国商品想要出口到主流市场,必须依靠不同环节的一系列中间商。只做利润最薄的代工环节。

假如从中国把货物发给美国顾客,它通常的链路至少是:工厂——货代公司——海运——港口——亚马逊仓库——尾程配送。每一个环节出现运力不足和异常,都会影响时效、增加库存成本,承担者不是顾客,就是工厂。

当然,这些工厂还有另一个选择——在海外平台开设店铺。但传统跨境电商链路长、不确定性高,商家想要自己做海外独立站,线上运营和流量获取都是难点,以及它并不一定跟得上海外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一位服装工厂主的视角,来体会这些困难。

在海外独立站做运营,需要为不同的衣服,琢磨能够引流的标题——但工厂主的英文可能不够好;

他需要在平台上投放广告,但要懂得找关键词、找热点、匹配预算,对非互联网从业人员而言,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他需要自己做运费模版、需要盯订单的全流程,需要精准计算成本、运费、利润、营销费用……把每一个应该想到的环节想周到,否则就是利润的损失、是没有流量的尴尬,是自己的产品丧失竞争力。

这些困难,挡住了中国工厂出海的脚步。也催生了拼多多对行业的洞察——海外有亟需满足的需求,国内是需要输出的能力。因此新的可能性在于:

如果有一个跨境电商平台,能够善用供应链运营经验、依托流量优势,帮助中小型制造企业开辟新的外贸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显然可以提升跨境商品利润率,搭起一道全然不同的外贸桥梁。

拼多多对用户需求和行业痛点的准确观察,构成了它切入跨境业务的动力。但它还需要将自己在供应链运营上的能力,再验证一次。

这份能力,在陈磊所说的“两次创业”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拼多多主站的发展历程中,它深入了家电、服装、运动、美妆、日化、家居等多个制造业领域,它拆分过各行业的产品结构,参与过设计研发、也懂得生产制造的关键点。它为数以万计的制造业品牌,提供过全链路的数字化服务,搭着它的数字化快车,许多传统数字工厂实现了转型升级。

这份能力在后来得到了迁移,这就是被陈磊称为“第二次创业”的多多买菜。

和直连工厂的拼多多一样,多多买菜直接连接了全国超过1000个农产区和1600万农户,接近60%的商品均由产地直采供货,使它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农副产品上行平台。

为了保证采购、仓配、运营、招商整根链条的灵活性,多多买菜的一线团队,可能是整个行业里授权最大的——它的总部只为其设置交易总额和用户数的目标,区域负责人才是一切权力的最高决策者。

这种把决策交给“离炮火最近的人”的机制,保证了多多买菜面对竞争时能够快速反应——比如上午联系供应商,下午就签订合同,一天内实现商品上架。

极致的价格策略,快速的响应速度,训练出了多多买菜的竞争力。

到今天,多多买菜已覆盖了除西藏之外的所有省份,市场份额在2022年一度达到了45%,以1800亿元的GMV,成为了2022年的行业第一名。

这支经过锤炼的强悍团队,正是今天多多跨境的基础班底,显然,对于重新组织出海供应链,多多跨境的学习成本和组织成本,并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10。

从对需求和痛点的洞察,到对供应链管理的熟稔,再到数字化服务的经验。在这些基础能力之上,多多跨境的核心能力开始孕育成型。

在这些能力中,最核心的一块,就是对“全托管模式”的高效运营。

在多多跨境的“全托管模式”下,Temu平台上的商家,只需要做好研发、生产的长项,由平台负责为商家提供网站引流、店铺运营、跨境物流、法务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在消费者一端,平台负责商品质量和履约时效的保障,确保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工厂得到的帮助显而易见。

便利是工厂的共同感受——它的发货自此变得简单,只需要把商品发往拼多多在广东的仓库,此后一切流程都无需操心。这意味着精力的节省,可以更多专注提升产能、把控品质。

成本节约是另一项收获。以跨境物流为例,仅有头程运费由商家与多多跨境共同分担,其他物流成本均由多多跨境承担。在“全托管模式”下,过去占商品售价近四分之一的物流成本,被大大压缩。

商家在运营上的投流成本和运营困难,同样通过“全托管模式”得到了解决——加入多多跨境的商家可以零佣金入驻,不需要向平台支付流量成本。

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都意味着工厂利润的来源。

多多跨境的另一项核心能力,是同样对工厂形成巨大帮助的“柔性供应”。

所谓的“柔性供应”模式,指的是通过少量、多次的快速响应,识别,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平台商家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

在过去一年,多多跨境推出的JIT(Just In Time,先出单后发货)预售模式,帮助工厂大大减轻了备货压力。

在JIT模式下,工厂只需要见单发货,并不需要提前备货到仓。那些爆款和潜在爆款商品,都可以大胆生产,而销售较少的滞销货物,则可以尽早掌握市场反应,及时进行调整。

这让多多跨境上的商家,往往只需要预备15天的货物,相比传统跨境电商的备货时间减少了三分之二。

有了“全流程托管”和“柔性供应”的助力,工厂的经营模式更简单直接:它只需要提供货源,备货到仓,定价、营销、物流、售后平台全包,形成“供应链-平台-海外消费者”的简单交易链。

对于工厂更重要的,是爆发式的订单量为其带来的直接销售额,借助多多跨境的红利,更快速、确定性更强地实现资金与利润回笼。

“商家更便利,准入门槛低,订单不发愁,用户得实惠”,在这种多方受益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工厂开始加入多多跨境,良性循环下的飞轮效应得以实现,最终成就了多多跨境的快速崛起,以及它之于拼多多总体业绩的强大推动。

【第二曲线,呼之欲出】

在Q3财报发布和接连大涨后,很多人都感慨多多跨境的速度,它毕竟只有一年多的历史,算上拼多多,也不过短短八年。

但它偏偏在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成为了历史职责的承担者。

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做转移,代工生意的被动性也暴露了出来,它们需要再订金、账期、压货等条款上做更多妥协。在特殊三年,许多外贸工厂随着压力变化或是消失,或是艰难经营。

向来以快速反应、灵活求变著称的中国工厂,在时代面前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它们需要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出路,为中国制造找到新的输出渠道。

为什么会由拼多多来成为难题的解决者?这个答案,需要到拼多多不算长的历史中去找。

拼多多主站到多多买菜,再到今天的多多跨境,拼多多这家年轻公司的事业版图看起来越来越大,但业务却可谓少之又少。

这个看法得到了陈磊的印证,他在面对媒体时如此表达:

拼多多在业务上其实是一家很克制的公司,从2015年成立至今只干了电商一件事。因为足够专注、克制,我们在这个赛道上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在大方向的把握上也比较准确。”

这使得它的所有火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做好电商。

做好电商,包括了对价格的精准把控、让数据分析更专精,执行力更迅猛,对供应链的管理更熟练,在每一个环节上,多多跨境都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能力发展到极致。

从这个角度上看待多多跨境,才能理解它为什么被内部、外部同时看作拼多多的增长新引擎。

它主动把自身的能力延伸出来,利用流量和创新模式,牢牢吸引了有能力的外贸工厂加入它的全球扩张脚步;

它大大压缩了以往中间环节的巨大浪费,作为平台方统一调度物流仓储、末端配送、线上营销,售后服务;同时帮助工厂节省资金与时间成本,让他们能提供更好的商品。

这些主动为之的努力,让多多跨境不仅继承了拼多多的风格,也创新和发展了拼多多的能力;它像是再造了一个更极致、更强大的拼多多。因此在未来成为第二盈利中心,其实是大概率事件。

作为拼多多的管理者,陈磊曾经面对媒体,给出了一个有底气的回答:

“如果面向未来看十年,即使我们现在把所有国内跨境电商加在一起,再把过去十年国内所有跨境电商卖出去的货加在一起,这些也都可以忽略不计。海外跨境市场的开拓,现在还只是开始。”

而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未来的多多跨境,如果能进一步助力工厂,成为培育品牌的平台,推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不再只卷价格,而是开始卷产品品质,卷供应链效率……卷出一个出海征服全世界的未来。

这将是中国制造提升形象的历史机遇,也是拼多多再一次势如破竹的历史机遇。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