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吝啬”富豪:不给演员高片酬,一生却捐赠超六千栋逸夫楼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文 | 华商韬略 Noora

  金庸曾说:“如果把香港电影界比作江湖的话,邵逸夫的大佬地位大概与武林盟主少林寺相仿。”

  在香港超级富豪榜上,邵逸夫也许连前十也排不上,但论起影响力和公益贡献,就只有李嘉诚、霍英东能与他相提并论。

  在107年的时间里,他不仅缔造了香港影视圈绚丽多姿的黄金时代,一手捧红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等上千明星,还在中国留下了遍地的“逸夫楼”和“逸夫医院”。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的一个富商之家,但十几岁遭遇家道中落,从小热爱电影的他刚从中学毕业便和兄长一起远赴南洋开拓华人电影市场。

  用了几年的时间,邵氏兄弟带着流动放映车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

  1930年,名气渐长的邵逸夫为发展有声电影,孤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器材,途中还遭遇轮船触礁沉没,靠着一块木板才得以生还,但正是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也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影视事业。

  从美国带回先进的电影器材后,邵逸夫亲自担任导演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这部成本仅一万元的电影不仅狂收百万票房,也让他成为中国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赴港创业,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独掌香港影视业大权。

  据统计,邵氏兄弟共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开辟了黄梅调电影和新武侠片两种新的电影形式,当年风靡亚洲的胡蝶、阮玲玉、李丽华等影星全都出自邵氏门下。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电影业逐渐式微,已年过古稀的邵逸夫依然有着极强的市场敏锐度,毅然淡出拼搏大半生的电影行业,转而进军发展劲头强势的电视行业,不仅创建了TVB,以免费模式对抗香港电视台的“一哥”亚视,还创立培训班,打造出大批当红明星。

  当时还流传过一种说法:“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邵逸夫塑造了市值164亿港元的TVB电视帝国,奠定了TVB在华人心中的绝对地位。

  虽然邵逸夫的身价在上世纪就已过百亿,但他却是出了名的“抠门”,还常常将“我很红,但我特别穷”挂在嘴边,旗下的艺人拿的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艺人工资。

  比如当初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曾向邵逸夫提出1万美元的片酬,但邵逸夫只肯给出2500美元的报价,这也让李小龙投向邵氏兄弟最大的竞争对手嘉禾的怀抱。

  之后,李小龙成为国际巨星,仅一部《猛龙过江》就狂揽530万票房。

  不同于他在生意上的精打细算,邵逸夫在慈善方面非常慷慨,因为他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在邵逸夫生命最后的20余年里,他花了近50亿港元在大陆建设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各类项目共计6013个,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

  除了盖楼,邵逸夫于2002年设立“邵逸夫奖”,包含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此奖立意高远,也被称为“东方的诺贝尔奖”。

  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生前用于慈善事业的捐赠,包含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社会公共事务等方方面面,超过100亿港元。

  2014年,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CEO邵逸夫在香港去世,而他的名字,却随着他的贡献留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