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极客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15
这涉及风险定价及超额收益。至于“确定性”问题,我有不同见解。
首先,4.5元时深圳国际基本面情况与回升到6.5元以上时,并没有太大不同。包括深航亏损将不再拖累,华南物流园的升级改造产生价值释放,都相对明晰。这也是为何不少球友当时敢于越跌越买的原因。
其次,我也发帖谈过,相对于22年的疫情影响,23年的不确定性远没那么大。22年也跌到4元多时,我也说过只敢买了一点。23年跌破22年低位,分析过其核心业务其实有改善,似乎可以“重锤出击”。
关键问题是,当时被做空的原因是什么?是提供了捡便宜货的良机,还是远离的警号?
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球友都认为深国际的业务在国内,那次做空主要是外资,而港股通持仓一直在增加,外资对企业的了解及信心应该不如内资,做空可能是外资短期(赚钱)行为。虽然其季绩差于预期而成为做空借口,但分析其业绩差的一大原因是汇兑损失(其实22年也有),也源于其外币债务比例较大,应该可以通过调整债务结构解决,特别是国企可以借到较低成本的人民币去置换,实际上管理层也是这样做的。季绩差最多跌5%~10%已然足够反映了,不至于跌那么多,当时可能跌过头了。
后来,外资做空的“底气”终于被知晓了,就是它利用深国际被剔除出MSCI指数做掩护,利用季绩差来做空牟利。大伙知晓时,股价已回升到5元左右,接着管理层迫不及待地推出5元多的激励方案[捂脸]
所以,如果您说5.5元买入的确定性比4.5元高,我可能不会写那么多来商榷,毕竟4.5元升到6,元也积累了不少获利盘,形成股价波动的另一不确定性[大笑]
我难得近距离观摩了一次外资做空股价的过程,与球友一起分析研究其原因,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投资体验,也感受到不少乐趣。。那段日子,我这个长线懒人竟然盯起买卖席位,发现卖方席位清一色是外资(基本没有港股通席位,也没有香港本地或中资券商),而且是“车轮战”式的接力:高盛--花旗--大小摩--麦格里--瑞银--巴克莱,甚至也出现了Citadel Securities...
$深圳国际(0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