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随笔——怪象天天有,最近特别多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提示:

1、如您选择继续阅读或使用后续内容,我将视为您认可并遵守本账号注意事项(详细条款请参阅雪球账号置顶文章,或点击此链接,否则本人将保留合法追责的权利,谢谢。

2、请诸位键盘侠、公知和大V等所谓“权威”在讨论敏感话题,以及传播有关消息时谨慎为之。

胡说八道是社会大忌,开口前请过脑子想想,别让自己后悔。

@芯智讯,说的就是你,尤其是你2022年3月24日发过的那条所谓“外媒消息”。请记住,有些东西可以说,但不负责任、不经查证地乱说,并且在此基础上妄议因果,颠倒黑白,天王老子也保不住你。)

经济下行,消费降级,许多此前无法想像、甚至违反正常规律的现象浮上了水面,这些怪象也让经济向无法预测的深渊猛冲而去,对普通民众的印象最为明显。升斗小民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可预期的经济,就足以让他们安稳生活了,但怪象却让普通民众的生活难度越来越高。

某些怪象看似非常美好,但细想后,完全是另一回事。

怪象一:房地产——本末倒置?

大家应该发现了,最近不少城市对房地产特别上心,政策一个接一个,放松限购有之,以旧换新也有之,而且它们都有现实案例。当然,直接将买房挂钩落户的玩法同样存在,例如沈阳就是如此,但其实质是变相放松限购,所以详情暂不讨论。

我们挨个来说,首先从放松限购开始。到本文截稿为止,全国只有北上广深以及海南省、天津市还存在住房限购政策,它们自然也成为了全国的风向标。不过就算是这几个地区,它们的口子也不算紧,例如上海年初以来在青浦和奉贤对特定非沪籍单身人士(社保满3年)放松限购,北京则是允许特定有房群体在五环外加购住房,比起这些城市以前的“高冷态度”,如此政策已经算是破下限了。

当然,这两个城市比起西安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因为……

(来源:西安晚报2024年5月10日第3版头条,西安日报同日在第3版中左栏有同内容报道)

不得不说,这步子真是大得可以,但问题也一样不小,具体在本部分最后再说。

接下来是以旧换新。按照新京报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至少50个城市推出了房屋以旧换新有关措施,多数操作方式是“卖旧买新”,就是购房者先将旧房挂出(或由开发商等机构直接以某价格回收),再以所得价款折抵全部或部分新房房款,包括深圳和上海在内的地区都推行了类似措施。

(来源:央广网,转引自新京报)

乍一看,先卖后买既能改善居住条件,又能节省购房者支出,机构回收旧房又能享受政策优惠(例如深圳对经以旧换新收到的旧房,不受已有的企业与法人组织购房限制),似乎是三者共赢的好买卖。但事实呢?

其实,两个政策的效果如何,最终都受到购房者接盘意欲和能力的掣肘,只不过没人承认这一点。动脑想想就知道,缺人接盘的话,谁来买新房?旧房又怎么卖得出去?就算是机构接盘,但他们有胆量和能力无限量接盘吗?住房是民生大问题,太贵了百姓叫苦,太便宜了地产商叫苦,如何平衡需要智慧。

按照易居方面今年3月对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的排序结果,至少有10个城市的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其中西宁和哈尔滨还是省会。个人推测,两个省会恐怕没那么大胆子推以旧换新或者补贴等优惠购房政策,因为财力恐怕难以支撑,能放点落户优惠,大家都要感恩戴德了。

怪象二:ST春天——破财免灾?

这件事还要追溯到315,当时$ST春天(SH600381)$ (原名青海春天)旗下的听花酒被晚会曝光涉嫌虚假宣传,各方介入调查后,最终以子公司被罚180万收场。

之后呢?它居然像没事人一样,又活过来了!

(来源:时代周报百家号)

我并非天生爱吐槽,但遇到这件事不得不说了:315这么大的晚会都能被你无视,交点罚款就当破财免灾,某些人甚至把此次罚款当成打广告,此举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底线。

或者这么说吧:正常人类做不出这种事。

怪象三:瑞丰达——机构被骗?

一般印象中,机构相对散户的投资水平较高,被骗的情况相对较少,个中原因多种多样,但大多可以归结为机构的信息优势。不过,如此信息优势也未必次次有效,浙江瑞丰达的跑路就是例子——因为除了高净值个人之外,这次瑞丰达跑路,有不少机构也是受害者。

(来源:上观新闻,转引自第一财经和证券时报,下同)

按理说,私募基金也应该和公墓基金一样,定期发布净值数据和投资明细,而且基金管理人有义务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有效,不过瑞丰达对此却置若罔闻。根据多方综合的消息,兑付危机爆发前,瑞丰达名下多只产品近两年的累计收益均超过了50%,最高甚至接近8倍。华夏基金的传奇基金经理王亚伟如果还在任,我看都得管他们叫一声大佬。

不过问题是,接近八倍的利润,其“背后功臣”居然是新三板的股票!和主板A股不同,新三板个股多数成交稀疏,甚至要由买卖双方一单一议,而且不少上市公司股价没有涨跌幅限制,意味着价格波动可以非常离谱。笨想也能知道,股价受操纵时生造出来的业绩数据,根本就是放屁,但机构们却集体忽视了这一点,令人瞠目结舌。

总结:贪字得个贫!

以上文章中所总结的怪象,仅是近期众多混乱中的一部分,但我认为它们已足够有代表性了。其实怪象终究是贪欲作祟,人们出于各自的需求(不论是否合情合法)逐利本不奇怪,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本末倒置、甚至忽视道德。也许有些人会将一切归咎于大环境,但在我看来,大众对经济环境和道德准则的误判,远比经济转差来得更可怕。我在这一部分的标题中引用了“贪字得个贫”这句粤语俗语,现在看来果然合适。

此情此景,我能给各位的建议并不多,就一句话:

离场不等同于懦弱,面对混乱的经济现况和道德准则,如果你实在吃不准上市公司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不做永远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