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这样的研究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们做了大量的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研究,发现一个不像规律的规律:企业的经营,与实控人关系实在太大,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企业决策都夹杂的核心人物的意志,只是强弱的问题,他们意志,决定了一家企业经营模式,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几乎所有的企业核心人物品性,在影响着企业的运营。

我们很容易发现,民营企业的老板非常的忙,事无巨细,都要向老板请示,因为公司是他的,底下的人都为他打工。老板持有最多的股份,老板有着超越制度的特权,可以随时叫停某项决策,这样子的实控人的决对权威,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只要老板支持对的决策,公司则可以快速的运转,如果老板的决策是错误的,那么代价也是整个公司的惨痛。

对于国企,核心人物影响力可能没有民企那么大,但一位核心高级管理人员入驻或离任一家国企,一般而言,这家企业运营也将产生巨大的变化,比如老生常谈的裙带关系、政商关系等。

我们接触过的公司,有很多的类型,有的是业务主导公司的发展,老板个人非常懂业务,像滴滴,瓜子二手车,神舟租车,也有销售主导的公司,老板非常懂销售进而使公司的销售额一骑绝尘,像格力电器,娃哈哈,小米拼多多,还有很多的电商。也有老板非常懂技术,公司以技术管理为核心的,典型就是百度。另外,也有以财务决策为主导公司,这类公司一般对资金管理能力要求很高,像海航,融创,还有中融新大。还有一种就是管理能力很强,靠管理取胜的,比如阿里巴巴腾讯、业内比较有名气的宇通客车

不同类型主导的公司,会适应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财务结果,进而产生不同的运营效果。所以,如果了解这家企业的发展历程,还有实控人的创业历程,可能对于这家公司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当前的企业发展沿革来看,主要讲的非常片面,从企业的设立及在各个时间节点上的股权变化,简明地介绍了企业实控人,这这块显得非常的疲弱。

在我们看来,深入地分析一家企业,必然是要对企业的发展过程所做的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与成就,对企业的实控人发家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你了解的企业。


但市场上普遍较少。一方面限于资料搜集的难度大,另一方面,对这部分重视程度不够。我们比较倾向于对一家企业做深度的分析,对实控人的成长历程进行回顾,再对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结合分析,这样可以让我们提前预判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及信用风险。

市场有很多关于某企业家的零散的信息,还有一些言论,我们会对其进行斟酌,选择我们相信的一面,进行分析,因为无风不起浪,谣言说不定可能是真的。

这已经经过了市场反复的验证。如果针对选择相信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可能在投资过程中,可以避过很多的大坑,在我们的认知范围里,事实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市场选择的预期可能才是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常说投资反逻辑的一大原因。

但是透过现象的表面,去看内在的本质可能我们会发现很多被市场预期错误定价的资产,如果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可能我们的收益就会水涨船高。但承担的风险可能也是难以想象的,这与投资经理的风险偏好又有关了。


我们的研究,就是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实控人的深度分析,并结合最终的公开信息进行判断,最后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而制定投研策略。从15年底开始探索并不断的完善,我的组合资产,不无论是在股市、还是债市,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回望过去,我们的策略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就像在之前写的文章《我所理解的投资交易之道》所说那样,给定足够长的时间坡度,收益都是可观的。但我们也没有信息保证可以穿越牛熊,毕竟也只有5年不到的时间验证,16年经历了债券的大牛市。

我们的理念,并不是主张高频的交易,而是基于对企业深入的研判,在2-5年的周期下,在所持有仓位进行微调,进而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

综上,我们单方面的认为,我们的策略是有效的。

所以,后期我们的研究将会遵循着这个理念,对主体进行两大部分的剖析。上篇我们对企业的沿革进行描述,为了提高可读性,可能会运用一些修辞。下篇,我们主要对企业的基本面进行分析。最终,基于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的估值进行判断。所有的资料,都是基于我们收集到公开的信息进行整理。

这是我们投研模型构建的基础,我们会适度的进行分享。

因为是研究,且服务于我们自己的团队,所以,不是投资建议。在后续的文章里,我们不再进行强调。

后续我们会对我们平时关注的行业,或者曾经投资过的主体进行适度筛选,将有传奇色彩的公司形成我们的研究案例,放在我们这个公众号上。

后期我们也将在其他的地方开设适当的平台诸如雪球等,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