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2019之伪团座观点

发布于: Android转发:3回复:6喜欢:16

转自伪团座的好文。温氏 上半年集中出栏明显,下半年产能萎缩,9月起只有正常出栏一半不到。整体全年1800万头,比计划产能萎缩30%以上。下半年同比萎缩50%以上。损失惨重,四月起每月少投苗100多万猪仔,这些猪仔哪儿去了?是母猪损失后没猪仔,还是带仔母猪损失掉,还是猪仔育肥阶段损失,还是各阶段都有损失。公司没有明确说明。对成本影响多少公司没有列出明细。
少了一半出栏对今后经营的影响很大,人均功效,以前一个猪场平均一个员工负责,现在基本达到2个人。农户数量减少10%,但是投苗率只有正常时期一半,其余一半农户为什么不能投苗?是在改造,还是改养鸡,还是农户自身不敢接受投苗。等等原因公司没有说明,公司➕农户配套资产能效降低,对成本端影响较大。
猪瘟还在继续,反复发作是常态。预计明年出栏1500万就很不错,单月恢复超过100万头,总体资产利用率50%,成本大约在17元,因为公司没解释少投的苗具体损失在哪个阶段。到底抬高多少成本很难计算,假如最极端的是育肥阶段损失大部,成本会高大20以上。
公司从最初年计划2400万头调低到2200,又调低到2000,最终实现1800,这还是上半年集中出栏冲出来的量,假如以下半年正常年份占比60%倒推全年正常出栏量,只有1300万头!损失惨重。
事实证明公司➕农户的农户防控水平并不比散养户高多少,甚至还不如同等1000到5000规模自繁自养农户。
按照全国存栏去划50%为标准,公司9月出栏量和公司公告未来预期几个月出栏量,统一全国同期去划标准,损失程度基本一致。
总结:成本大幅抬高,产能迅速萎缩。标准的估值双杀。行业价格高景气度带来股价上涨全年已反应。
鸡部分估值参考立华。
转自育肥可能性?原有配套资产和人员不部分需淘汰,成本压力更大。新建育肥场技术无储备,人员队伍没建立,相关土地储备没有。初期成本巨大,转型时间五到十年。目前无法看到转型结果,不能给估值。
猪瘟条件下猪逻辑:去散养,规模化占有率提升,从数据角度看温氏股份并不明显符合。主要是资产庞大,猪瘟后期无法做到快速转型,争取高价时段效益最大化,小规模早死早转型,有翻盘机会。大规模慢性自杀,反而错过成长时机。
中国养猪业经历了纯农村经济到城市➕农村资源整合发展阶段,公司➕农户是近二十年形成的利用城市技术,资本、高素质人才和农村闲置劳动力、土地资源的嫁接。
猪瘟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检验,事实证明优势并不突出。
近一年来,整个行业进入产业升级的黄金时段,工业化养猪,摆脱农村经济低效,粗放型发展。完成工业一体化,让猪作为工业化产品。真正实现精细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升级。
留给温氏产业升级的时间不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温氏股份今年以来猪股里涨幅最少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鸡、猪产能都第一,而估值却低到投资者不理解的地步。
没有成本优势,产能扩张基础的公司永远不能成为长牛股,做不到穿越周期。
温氏有优秀基因,相信温氏未来会度过难关,持续关注,待到攻坚转型时刻,定来助温氏一臂之力,买入股票,齐创共享。
天邦
天邦股份年初计划产能400万,半年报调低至300万,三季度改为260万,截止10月216万,全年恐为240万头。
假如剔除上半年疫情集中提前出栏,以下半年为实际产能折合全年为不足200万产能,距离年初计划产能减少一半以上。可见猪瘟之惨烈!
天邦公司➕农户模式,农户防控水平被验证无优势。天邦积极转型,砍掉大部分农户,暂主要以卖猪仔和能繁母猪度日。
转型自育肥难度较大,主要难点:
1、土地储备,大片规模养殖土地稀缺,要经多年和地方zf沟通协调。设计规划土地,如同大地产公司具有大批土地储备一样。因此转型土地需要至少三年找地。
2、资金需求大,重资产经营需要充足资金储备和融资多渠道,天邦本身高负债,难有资金优势。
3、技术储备难度大,自育肥规模化养殖。技术要求和农户几千头标准差距巨大。十万头以上规模,无论猪场设计建造,管理效率,人员储备,技术经验积累,环保技术要求等等都资源的累积都需要几轮猪周期的总结磨合。
天邦是饲料起家,靠收购两家高端育种公司切入养猪行业。试探和饲料渠道嫁接走公司➕农户模式,猪瘟后模式受到挑战,从出栏轨迹观察,公司已迫切需要转型。
公司在猪瘟下又回到育种基础零起步状态。
因为规模小,农户模式介入不深。转型成本较其它规模企业更容易。
和地方政府合作,走租赁猪场模式切入自育肥规模化模式。可绕开融资困难,土地资源储备不足问题。但是技术积累,人员储备等软实力还需观察,现很难确定顺利程度。估值角度需确定性,所以给投资者留下巨大疑问!
高估值需满足,成本优势和产能扩张高速。
就现在天邦观察,成本很难短时间降低,特别是转型初期,成本会大幅提高。扩张靠租赁猪场,其建设速度,投苗后管理水平,当中问题解决效率都会直接影响扩张进程。
总结:天邦有转型优势,但缺少成长确定性基因。
很多投资者喜欢不确定性下的高弹性,当为猪逻辑下的首选。但同时也要承担高收益可能的高风险,不过好消息是天邦股价已调整半年,无论幅度还是长度,风险都有效释放。
看偏好吧,值得拥有,纠结等待!
天邦在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跨过去是巨大缺口的猪海洋,跨不过去,是漫长无尽头的等待!
正邦股份
正邦是家很特别的公司,和温氏、天邦模式雷同,猪瘟环境下损失和发展问题也基本类似。相同部分请参考温氏篇、天邦篇!
以下阐述正邦的不同之处。
正邦2013年高调以饲料业务为基础进军养猪行业,宣称2016年出栏规模达到1500万头,2019年达到2500万头。可是今年初低调预期2019年产能预期为800到1000万头。今年中期再次下调至600万头。就三季度情况看600万头都要购买猪仔,牺牲巨大成本为代价才能完成!
正邦高调还体现在与媒体关系,央视财经类报道猪行业几乎都是正邦各级高管接受采访。从年初至今配合宣传猪价稳定,增产可期,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猪价从年初12涨到40元。行业去划程度越来越惨烈!
农业部召集各大猪企业座谈,正邦代表各企业表决心,慷慨激昂,催人尿下!
正邦红色基因浓烈,公司常抓不懈不忘初心教育,就差喊出“正邦为D养猪!”
这类做派的公司,本人很难判断其公司文化,远超我的理解范围。
高调公司定有过人胆识,高成本扩张,对疫情的蔑视,着实令我佩服!上一个猪行业的老大,雏鹰农牧就是高调建豪华猪圈,高成本扩张,高负债经营。决心和勇气都是震撼人心的。后来就没后来了。
很多投资者看生物资产或能繁数量来预期未来估值。我还是没看懂其中的逻辑,应该说有关系,但没有必然联系吧!
估值提高只和低成本扩张有关系,买母猪、卖猪仔、提高代养费,等等高成本扩张,不是养的越多、规模越大。猪景气度下降时亏损的越严重吗?
养猪行业没有品牌护城河,其估值的锚就是成本,谁成本最低就享受高估值,谁就有高速扩张的基础。成本最高者破产清算!低成本一头猪享受500元利润时,您已经开始亏损,一轮猪价低迷就是第二个雏鹰农牧。真心看不懂正邦为何如此高调。自信从何而来?
牧原股份
关于猪的投资,有几点建议:
第一,投资就是投人,副省长的儿子不走仕途,扮成女人陪用户聊天,干着烧钱而不知如何盈利的小企鹅。因为热爱坚持到最后成了中国首富。高考满分的成绩考入哈佛,前程似锦之下,一年后休学,回到家车库里鼓捣谁也不知道为何物的软件。后来这人成了世界首富!人是一定要跳出舒适区才能扩展未来,大概这俩怪人在当时都不会被世人理解。猪圈里有位大神,90年代初村里出个大学生,那是天之骄子,改吃国家粮,摆脱贫困的最好路线。可他走出大学校门没有选择最宽的路,而是回家干起了农妇都能干的差事,养猪。我是那个年代的人,我做不到,也不会想象谁会理解。更可悲的是找老妈要钱买了22个猪仔,瞬间死得只活了6头,他还是没回头的继续养着他的猪!我们应该对这人怎么看,是什么让他跳出舒适区义无反顾?
第二,养猪是传统农业,产业革命让猪成为工业产品,美国完成了工业化养猪,但没有完成一体化,育种、防疫等等环节都有独立公司分工合作。这就是订单式工业化。欧洲完成了一体化,但是没有完成工业化。有点类似我国的公司➕农户。但是欧洲做到了精细一体化,每个代育肥农场都高规格,人员必须经历两年以上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饲养。农场要求更是现代化高标准。中国散养户早晚淘汰没争议,公司➕农户完成了一体化,但是对农户场地、人员要求还没有做到精细化。就现在的国情二十年内还看不到可能。自繁自养似乎看起来是一体化,但是规模化如果达不到,精细化水平不高,这种重资产的模式成本很高,甚至高于公司➕农户。也不可能走太远。因为还是农业化养殖,并不完全具备工业化特征。中国猪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特别是猪瘟肆虐给产业升级提供了行业生态基础。工业一体化是一次养猪行业的产业革命,它具有规模化成本优势,精细化降成本的空间,信息化管理效率运用,环保端效益收入,人工能效的工业化,管理成本管控,养殖技术线路的优化,以及品牌护城河建立的可能。建议投资猪股的朋友把精细工业一体化的精髓研究透彻,这是投资猪股的一把钥匙。重要、很重要、核心重要!牧原是不是产业升级完成的公司,不得而知,但牧原是这一方向上的先锋,是坚定走这条路的领航者
第三,牧原具有成本优势,养猪饲料成本占比约6成,因粮食国内外差价原因,牧原高于国外优秀企业,。其它环节都低于国外,育种技术效率,饲料配方,单头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肉料比,人工成本、管理效率、环保能效、以及销售成本等等都是世界最优。
第四,牧原技术优势
规模化场发展的技术路线很复杂,几千头猪场和十几万头猪场设计,建设要求,管理标准,精细化流程等等都无现成方案,牧原一直行走在无人区,其它公司想做到,这需要几轮猪周期的时间总结磨合。因为养猪毕竟还不是工业品,无法不受时间限制反复实验,更不能不受规模限制都能标准化,只能在几轮规模投苗中总结。甚至一个环节做不好、满盘皆输!
第五,为何其它规模公司做不到?因为没有技术长期积累,很难找到现成方案。还有就是以前模式配套资产会在转型期被淘汰,这是巨大的成本压力!越是规模企业产业升级越是困难,同时承受升级初期投入后的成本压力和原资产的巨额贬值的压力,特别是人员配置方面转型的成本压力,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例,员工并不比牧原少、但是没有高水平饲养员。建立新人员队伍和淘汰原人员的成本巨大。想掉头升级,代价比重新开始还要大一倍!
可以说牧原是孤独的,其它规模企业错过了升级的最好时机。牧原近乎不被理解的路上狂奔二十年至今。
第五,为什么是牧原?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反问就可以了。为什么是马云?难道王健林没钱做个破网站吗?为什么是比尔盖茨,能作出操作系统只有盖茨吗?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进入无人区的发展需要在不被人认识的时候耕作出自己的阵地,让后来者攻不上来!
第六,关于牧原的估值,牧原2014年上市后,在所有当时已上市公司中涨幅第一,股灾到现在涨幅仍然是两市第一。两时间段起算都高于茅台涨幅一倍还多!所以牧原不是猪中茅台。而应该说茅台是酒中牧原!牧原的单头成本优势在猪瘟前大约是250到300,猪瘟后提高到500以上,根据牧原技术路线还有降成本200以上空间。其它规模企业猪瘟条件下,越扩产成本越高。这点不解释,一年来都看到了。牧原产能增长速度每年在30%到50%之间。猪瘟后产能去划程度巨大,牧原产能十年内看不到天花板!股票做预期,已年底、以明年2000万头起算估值,假设全行业不盈利为基础、牧原成本优势300、500、700元三个档起算,30%和50%复合增长率通常是给30和50倍以上市盈率,也有给到40和80倍认为合理的。那算弹性吧!合理市值计算如下:
最保守300元✖️2000万头✖️30倍市盈率=1800亿市值
最疯狂700✖️2000✖️50=?
所以现在牧原是不是估值很合理呢?刚起步?估值与明年利润多少没关系!股价可能会受短期盈利影响,但和估值下的长期股价无任何关联。拿明年盈利计算股价大概会令人失望!
第七,国情行业。假如茅台的国有股部分属于某一个自然人,那么这个人就是世界首富,现在世界首富大约8500亿人民币。白酒是古老的传统行业,自制20天就可以酿出,很难想象世界首富是出自白酒产业。茅台酒对国人的特殊性不多说,但对外国是无人理解的,每次去洛杉矶,大型华人超市里都有,敞开平价供应。喝两瓶,买两瓶带回来,感觉往返机票有人给报销了!人们也无法理解小时候打酱油,作坊就能生产的酱油居然也有了3000多亿市值的海天,超过很多著名商业银行。
猪行业对国人太特殊,买猪股的都了解,特别是猪瘟时代。最赚钱的行业排名,第一银行业1.5万亿盈利,第二是地产,第三大概就是养猪行业 5000亿行业盈利,远高于黑马频出的白酒行业的1300亿总盈利。养猪行业出大市值股票,甚至出首富很奇怪吗?
第八,猪股投资难点。猪行业是短产业链,看似很清晰。但是投资猪股是长逻辑,必须逻辑完整。假如用短逻辑思维很容易掉入坑里。在实际调研中某农户投资150元建猪场,其中50万元是贷款。代养高成本扩张某邦的猪。猪死一半,紧急出栏一半。公司不让上报,没有政府补贴,公司答应每头猪补贴150元,但是死的猪要农户赔偿。农户如何赔的起,一直就僵持在那里。最终如何处理先放一边,公司这笔帐是放在负债表什么项下呢?营收账款?存货?还是已计算到成本里?因为没有结算谁也不知道。假如这种情况很多,那岂不是成本超过20,甚至到25吗!不论怎样这个农户是不会再给公司养猪了。可是这个农户的产能还计算在公司名下。
假如您的逻辑延伸不到这些细节,恐怕很难对您的钱负责。猪股投资短逻辑非常多,形成了强烈干扰!不会进口猪肉吗?
不会吃牛羊肉吗?不会限价吗?疫苗要出来了吧?成本高明年也能赚钱,和股票估值有关系吗?港资加仓了?农户模式是轻资产等等一系列短逻辑,这些因素单一逻辑都和股价关联不大,不应在这个层面讨论并做出投资决策。猪行业的产业升级革命是一次史诗级别的资本故事,不能再犯看着伊利股份狂涨去买光明乳业的错误了,这个资本故事等同于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商业新模式的阿里!头部企业会拿走行业大部分利润,而其它企业还能活下去,一片厮杀,但对资本无任何意义。股价腰斩的小米和叠创历史新高的苹果,私有化的当当和高歌猛进的阿里,也许我们正在见证新的资本传奇,欢迎并肩同行者!
新希望
一、聊聊新希望
新希望是我做猪股以来,无论盈利幅度还是绝对值都是最多的一头猪,因此和这头猪有很深的感情。几次减仓都没舍得完全割舍,现在仍然部分持有。
以前的文章谈到新希望,定性是“新希望有希望!”既然现在总被问就聊聊。新希望有后发优势,三四年前业务战略转型重点养猪,公司学习能力很强。执行力也没得说,富二代做事很大气,直接冲着高端极致而来,因后发卡位,技术路线少走了很多弯路。这几年跑马圈地正好迎来猪瘟爆发,但是猪场还没几头猪,损失小,转型升级成本低,历史包袱少,因此成本控制较优,特别是产能爆发期正好赶上行业景气度高的时段,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
阿里是平台公司,轻资产赚流量费。京东走了一条自营之路,两者都有出路。而苏宁就尴尬了,开始是看不懂电商,等看懂时不认错,继续开实体店,以为做到了场景➕电商才能有未来,结果苏宁实体店成了阿里京东的场景,去苏宁看完货的消费者出门就在阿里京东下单!这也不能全怪苏宁,那么多实体店如何掉头砍掉。
牧原更像阿里的先发优势,新希望更像京东,后发优势。尾大不掉的猪苏宁们有劣势没优势。
对新希望恐怕不能只按计算器,要用互联网电商的思维。京东多年不赚钱,但是用自由现金流推规模,规模起来才有更多盈利。新希望是猪里的大单品,不能和其它类比,它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猪。所以它的走势也是如此,毕竟投资是投未来预期,无预期则无上涨。新希望有后发优势,就有预期,有预期就会有上涨。
二、谈谈猪逻辑的演变
不知历史就看不清未来,回顾复盘猪逻辑的历程很有必要。猪逻辑的核心是产业集中度提高。
第一阶段,猪瘟前两年环保风暴,划定禁养区,很多散养退出,规模企业产能也受到一定影响。行业最优温氏从最高2.2万养猪农户降到2万户,而牧原因环保优势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产能迅速扩张。新希望此时正是圈地阶段,谈不上影响。2017年牧原成为漂亮50行情的成员,上涨逻辑不仅因为优秀,更是环保去产能行业集中率提高的最大受益者。我参与了牧原的这波行情,但于2017年底猪周期转入低估退出。当时行业普遍认为景气周期向上拐点应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
第二阶段,2018四季度初猪瘟开始影响产能,市场反应并不强烈,因为谁也不清楚疫情到底会对行业有多大影响。欧洲西班牙发现猪瘟后用了两年时间才传播到2000公里以外。中国首次发生,立即就出台了禁运政策,如果按欧洲速度应该影响不大,加之疫情通报不太透明,很难有正确的判断。但是进入11月事情有了变化,地方瞒报,没补贴,偷运,乱丢死猪等事件开始疯传。此刻行业去产能的信号已很明确,但仍然不能确定去化最终程度,但可肯定的是养猪资产会升值!抓头猪就是了,除了牧原每头猪都在地上趴着,随便抓!于是疫情失控,东北传到海南几千公里只用了三个月,说什么呢?一声叹息!人家用了两年啊!
去年底和今年初开始,去产能集中率转向规模企业这一逻辑兑现,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伴随着各地疫情爆发的集中出栏和几乎白送的猪价,每头猪股都飞了起来。这个行情的本质还是谁资产杠杆大谁资产改善幅度最大,股价弹性最好,两邦成为排头兵。
第三阶段,进入四月以后,各地疫情爆发好像比预期的猛烈数倍。去散养逻辑变成也去规模企业产能,市场开始担心,原来集中率提高并没有那么简单完成,多数规模可能会“被集中”,于是粗放型养殖股开始深度回调,而精细化水平高的牧原和还没几头猪可以损失的新希望脱颖而出。又来了一波。温氏作为优秀的代表,黄鸡作为猪替代性最强的大户,只是横盘震荡,并没做深度调整。
第四阶段,进入猪价狂飙阶段,这里说明一下,猪价从猪瘟爆发起人们就有预期,去散养和泔水猪大约一亿多头,叠加猪周期现在预期猪价25到28元,当猪价超过28元时,确定规模企业,特别是有些公司➕农户模式防不住猪瘟,无论怎么修饰报表,猪价是测量去化程度的唯一标尺,猪价到40时,规模化企业集中率提高逻辑彻底被推翻。再规模也是传统农业模式,和一定规模的散养户没有区别。还是会和整个行业存栏周期同比例减少,成本也是同步抬高。于是猪价涨、股价跌,猪价狂涨,股价狂跌,这从各公司月报和季报可以证明!
第五阶段,十一期间和之后猪股开始分化,也就是十一之后猪价开始狂涨。猪逻辑是去化产能集中率提高,此时的猪逻辑变得更强、更硬的逻辑!可是谁是被去化的弱猪,谁是集中率提高的硬猪。必须分清楚,这个分不清笑话就闹大了,结果南辕北辙。高成本扩张是被去化的对象,也是被去化过一轮的猪,看月报就很清晰。今后还会被反复去化,低成本扩张才应是猪逻辑被强化的对象。于是,牧原创新高,今天讲的新希望创新高,因区位养殖密度优势也能控制住疫情和低成本扩张的天康牛气冲天。而那些计算器品种不死不活,能气死很多人。
第五阶段,还在进行时,因为去产能去化程度比预期更凶猛,猪价更高,那些低成本扩张的猪,无论是盈利还是扩张基础和速度都会体现,最强猪逻辑被反复强化,股价也会新高不断,不断新高!
风口就在那里,站在上风口,还是下风口呢?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关于能繁和股价的关系,有一篇讲过,请自查。
有些猪股当周期股做一下就好,也会伴随月报季报有波动的交易机会,要成为穿越周期的大牛股还是需要再观察,要看清公司是否具备华丽转身的基础。
猪瘟防不住,不仅因为养殖密度大,更重要的是上峰没准备补贴资金,财政手紧,咱猪农也无奈,就只好乱丢猪,治理猪瘟的唯一妙药就是钱,有钱就能重建猪舍,加强生物防控,这个重建最少需要一万亿,绝大部分猪舍都要重建或改造,改造和重建成本几乎差不多。现在问题是没钱,风险太大,金融不敢支持,跨界资本也不敢进入。散养户第一波猪瘟就阵亡了,财政的地方债窟窿还不知道谁来填,最需要钱的时候,问题就是没钱!只有一个办法,谁吃得起猪肉谁出钱,最终吃的起肉的消费者通过吃高价猪肉,让养猪企业赚到钱再来重建。从而养出更多猪给更多的人。这是一次大型众筹养猪的现场,过程很漫长,没个五年八年活动无法结束。这也是股价理论成长时常。
猪缺口巨大,猪逻辑是一次资本盛宴,也才刚开宴,一场历时几年的流水席,找一个猪肉多的桌子就坐,保持耐心,细嚼慢咽,吃它个地动山摇!死皮赖脸的吃几年肉!
猪逻辑仍然是超强投资逻辑。

全部讨论

2019-12-01 11:29

好好写吧,村口的厕所快没纸了

2019-12-01 10:37

我的妈呀,太他妈的长了!
先佩服一下你,应该不会看了。
我只希望看衰的人越来越多

2019-12-01 08:42

数据太少,主观性太强

2019-12-01 14:50

很深刻

2019-12-01 11:01

吃饱没事撑得

2019-12-01 02:06

沙发,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