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门研报:如何看待公用事业和高铁涨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行业研究类

华创证券: 4月通胀数据点评:如何看待公用事业和高铁涨价?

核心观点:

首先,公用事业(水、电、气、暖)和高铁调价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市场对近期其调价的关注较多,主因目前我国通胀偏低。公用事业调价并非今年独有,2016-2021年,36个城市居民燃气、生活用水、锅炉供暖价格年均上涨2.4%、0.8%、0.2%,电价年均下跌0.3%;2016-2023年CPI水电燃料价格年均上涨1%。高铁票价调整也非首次,比如2020年京沪高铁宣布实施浮动票价。

其次,公用事业和高铁调价对通胀影响相对较小。第一,公用事业和高铁调价主要针对居民端,两者在CPI中的权重相对较低。根据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比、2020年投入产出表中的居民消费构成、《2022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估算,水电燃料在CPI中的权重约5%,其中,电热、燃气、水的CPI权重约为2.6%、1.5%、0.6%;公共交通费在CPI中的权重大约2-2.5%,其中,高铁票价的CPI权重约0.1-0.2%。第二,即便按照全国普涨的强假设估算,若水电燃料和高铁价格均上涨5%/10%,对CPI合计拉动为0.26/0.52个百分点。

最后,对公用事业和高铁等政府定价类价格的调整,不宜从“提升”物价视角去思考,而应立足于深化价格机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财力的角度去理解。第一,目前我国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和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领域,“十四五”期间要深入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改革,全面推进水资源价格改革,健全水电气暖和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价格机制,公用事业和高铁调价符合上述改革方向。第二,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公用事业价格由地方政府制定,采用“用户付费+财政补贴”的模式。适时调整公用事业价格,有助于减轻地方支出负担,优化地方财力。

国盛证券: 23下半年医药行情复盘、这轮医药涨了什么

核心观点:

五一之后,市场主要由地产建筑、煤炭有色化工等带领表现。医药在过了4月业绩期后,按照历史演绎进入到短暂冷却期,并且从“业绩驱动”向“主题驱动”转化。这次市场选择了“合成生物学”和“干细胞”这两个主题扩散演绎,主要是有产业新闻刺激。部分IVD表现比较好主要是九安美国3联检获批刺激。其他个别创新药、底部+变化+无基数影响表现好的根源逻辑都类似,和医药整体交易热度提升有关,也验证了我们之前周报看好医药的判断。这次4月19日开启的医药指数行情走到现在,其实核心就涨了“主题+一季报”,第一周因为还处于一季报披露期,业绩反馈很好。五一后进入业绩真空期,直接开启主题驱动,考虑到市场加配意愿,“底部+变化+无基数影响”也是一类风格主题。核心资产并没有延续,主要是因为外资加配逻辑并未继续强化演绎。

未来展望:近期我们一直强调看要医药Q2-Q3交易氛围变好的行情,并讲了五点逻辑,这段时间医药表现验证了我们的判断,这一轮医药先涨一季报、小规模反映了一波核心资产、再演绎两个主题行情(合成生物和干细胞),我们认为再往后可能就要分化了,一些结构细分景气逻辑个股就要走出来了,考虑到后续政策演绎,我们更看好医药科技股(创新药、创新器械等)。

中银国际: 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快充推动产业升级,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核心观点: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长带动充电桩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充电桩需求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充电桩保有量从2016年的20.1万根增长至2022年的521万根,年均复合增速达到72%,根据IEA数据,美国的公共和私人充电站数量由2016年的4.5万台增长至2022年的14.4万台,年均复合增速为21.3%,欧洲的充电站数量则由7.7万台增长至47.9万台,年均复合增速为35.6%。目前我国车桩比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存在较大缺口,欧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发展空间较大。

整桩环节强者恒强,头部企业具备认证、成本、渠道优势:充电桩整桩环节作为产品集成与销售环节,技术门槛相对偏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其中具备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或零部件自制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实现较低的成本与较高的性价比,在竞争中维持相对较高的盈利能力。此外,由于全球充电桩设计与认证标准存在差异,同时充电桩销售对渠道与服务的要求较高,头部企业有望凭借资金优势率先突破海外市场认证壁垒,通过全球化销售渠道布局逐步提升其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形成差异化竞争。

模块环节存在技术门槛,大功率与高效率是未来发展方向:充电模块作为充电桩核心零部件,技术壁垒高,竞争格局相对集中。伴随超级快充时代的到来,同尺寸充电模块的功率密度逐步升级,以英飞源、永联、通合科技、优优绿能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在大功率技术上相对领先。充电模块作为零部件,主要采用2B模式,国内头部企业在全球市场开拓的情况明显快于整桩环节,大多数一线企业已经通过认证并进入到海外整桩企业的供应链,未来有望打破国内市场需求的局限,实现更高收入规模。

运营环节经济性提升,头部企业盈利有望率先改善:运营环节壁垒较高,马太效应显著。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单车带电量提升,运营市场空间快速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服务费市场空间有望突破百亿,2022-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约56%。根据我们测算,现阶段运营商已跨过盈亏平衡点,实现盈利,随着服务费趋向市场化以及汽车电动化大背景下充电桩利用率提升,运营商盈利有望持续改善。

个股研究类

国投证券: 博雅生物(300294):华润入主赋能+非血业务剥离,血制品领军企业迈向新征程

核心观点:华润赋能,打造专业化血液制品平台。博雅生物是一个以血液制品业务为主,集生化药、化学药、原料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集团。在血液制品方面,公司产品涵盖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和凝血因子等9个品种,已成为全国血液制品行业中研发能力较强、血浆综合利用率较高、品种与规格较全的厂家之一。2021年11月华润医药控股博雅生物,作为华润集团的血液制品平台,公司战略上持续聚焦血液制品业务发展,已完成天安药业、广东复大的股权转让,计划适时剥离或处置新百药业与博雅欣和的非血液制品业务,逐步向世界一流的血液制品企业迈进。

买入-A的投资评级。在暂不考虑未来新批浆站、外延并购及非血制品剥离的情形下,我们预计公司2024年-2026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29.3%、7.6%、12.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36.1%、9.4%、13.9%,对应EPS分别为1.11元、1.22元、1.39元,对应PE分别为29.8倍、27.3倍、24.0倍;给予公司2024年35倍的动态市盈率,对应6个月目标价为38.92元。

信达证券: 中曼石油(603619):资源开采与油田服务双轮驱动,高成长民营企业迎新机

核心观点:在油价和油服景气双重共振下,公司原油销售业务和钻井工程服务业务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尤其是中曼石油作为国内首家获得常规油气田采矿权的公司,未来有望实现油气产量快速提升,在高油价下带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我们预测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20、11.48和13.7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2.8%、24.8%、19.5%,EPS分别为2.30、2.87和3.43元/股。最新收盘价对应的PE分别为8.23、6.60、5.52,PB分别为2.46、1.81、1.37。无论是从油服可比标的还是从资源型可比标的来看,公司均明显低估。我们认为中曼石油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股价催化剂:油价长期维持中高位水平以及进一步上涨;国内外产量持续高速增长;公司获得新订单。

西南证券: 中鼎股份(000887):非轮胎橡胶制品龙头,三大增量业务放量可期

核心观点:

推荐逻辑:(1)公司是国内非轮胎橡胶制品龙头企业,在空悬系统、NVH系统、冷却系统、密封系统等领域行业领先。(2)传统业务稳定增长,海外并购项目国内落地成长。2023H1,KACO中国营业收入3.4亿元,净利润0.6亿元;安徽威固实现营收1.2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0.2亿元,同比增长42%。(3)增量业务:细分领域行业领先,业务放量可期。截至2023年6月,AMK中国已获订单总产值78.4亿元。2020年以来,TFH全球已公告订单生命周期总产值为61.0亿元。2021年以来,安徽望锦、四川望锦、成都望锦合计已公告订单生命周期总产值约144亿元。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随着公司各板块业务国内落地公司业绩稳步提升,业务订单持续放量量产,业绩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 14.0/ 16.7亿元,CAGR为20.1%。给予公司2024年18倍PE,对应目标价19.26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博雅生物(SZ30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