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实华6月12日起实现“摘帽” 公司发展仍存不确定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报记者 丁蓉 见习记者 张美娜

6月10日,ST实华公告称,公司股票交易将于2024年6月11日停牌一天,并于2024年6月12日开市起复牌并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实华”变更为“茂化实华”,顺利“摘帽脱星”,股票代码“000637”不变,股票交易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

“往前看!借摘帽契机,一是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二是聚精会神抓好生产经营,降本增效,回报广大股东。”茂化实华董秘马永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曾因“内控存在重大缺陷”而“戴帽”

茂化实华于1996年在深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是茂名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聚丙烯、液化气、溶剂油、烃推进剂、石油制成品、塑料等产品的生产及销售业务。

2023年4月29日,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茂化实华出具否定意见的2022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指出,茂化实华对一家年销售额达数亿元的客户——茂名市晶惠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惠公司”)存在合同履行和应收账款管理的重大缺陷。

进一步看,审计机构指出,一是公司合同履行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茂化实华在部分款项尚未收到《提货通知单》情况下向晶惠公司全部发货,违反了合同条款,不符合公司《合同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二是公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存在重大缺陷,2022年度与晶惠公司交易中,未对晶惠公司的信用风险和应收账款可收回金额进行实时更新,对晶惠公司提起诉讼冻结的资产无法覆盖茂化实华可能的损失,相关内部控制失效。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茂化实华、晶惠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交易模式为供应链金融中的担保提货模式,指的是在买方(即晶惠公司)交纳一定保证金的前提下,银行贷出金额供买方向卖方(茂化实华)采购,卖方需要按照银行指令逐步放货给买方。

为此,茂化实华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第9.8.1条之(四)“公司最近一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者鉴证报告”的情形,公司股票于2023年5月5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茂化实华”变更为“ST实华”。

为了争取尽快撤销风险警示,茂化实华曾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表示,针对内控缺陷采取的整改措施包括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合同管理、完善印章管理、加强监督制约等。

2024年5月6日,ST实华向深交所申请撤销对公司股票交易实施其他风险警示。5月10日,深交所对ST实华2023年年报发出问询函,针对公司毛利率处于低位且持续下滑、期内前五大客户变动较大、公司内控等13个方面的事项予以关注,ST实华申请撤销其他风险警示也在此次问询函中得到重点提及。

ST实华6月10日披露的公告显示,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公司2022年度内控审计报告否定意见所涉及事项已消除,并出具了标准意见的2023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ST实华撤销风险警示的申请获得交易所审核同意,根据相关规定,该公司于6月11日开市起停牌1天,并于2024年6月12日开市起复牌。

撤销风险警示后仍存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撤销风险警示并非“高枕无忧”,尽管ST实华即将成功“摘帽”,但其面临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公司发展能否“展翅高飞”仍存不确定性。

“摘帽虽表明公司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并不代表企业的经营风险已完全解除。企业可能仍然面临市场竞争、行业波动、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投资者在考虑投资摘帽公司时,仍需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不能因为摘帽就放松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总的来说,摘帽可以看作是公司业绩或治理结构改善的一个信号,但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仍需要基于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断。”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国九条”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加大了对财务造假、内控失效等乱象的威慑力度,这使得一些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面临更大的压力。为了避免被退市,这些公司需要积极改善经营、提高质量,争取摘帽。

据ST实华公告显示,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5.4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2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1亿元。继2022年年报“非标”后,ST实华再次被2023年报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主要系ST实华与晶惠公司的相关诉讼尚未最终判决,年审会计师无法判断相关款项坏账准备计提的准确性,以及年审会计师无法获取湖北实华2023年末资产状况、2023年经营情况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也无法实施其他替代程序确认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准确性。

此外,ST实华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11.94亿元,同比减少5.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4399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8元;上年同期营收约12.6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022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6元。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