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处于市场经济完全竞争的制度优势之中的美国,保持着世界上最低的税收和规模上最大,事实上却是比例最小的政府赤字,而其中的预算又大部分投入美国国民福利(约60%),令世界其他所有的国家政府望尘莫及。美国尽管不象北欧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强调福利,但美国公民实际享有的国家福利,相当于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与此同时还保持着最低税负的水平,这等惬意,又如何不令人羡慕?

美国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是美元得以“高估”而成为国际化货币,也是美国政府的等税“发票”称为国债的东东,居然成为全世纪“风险最小”的投资品种的根本原因。美国的国债是由美国政府的信用(即税收)提供担保的,而美元是由美国民间经济体的私营银行提供的担保信用!换言之,美元实际上是“美国消费能力本位制的”的私营信用货币!这是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们经常搞混乱要概念。

在公有制发行的货币之中,货币的信用等同于国家政府税收担保的信用(如国债)。在这些国家之中,无记名即兑国债与货币是等价的。而在私有化发行的货币之中,货币的信用和国家财政的信用是不一样的,(如美元),后者是前者的透支。所以“货币信用+国家信用”并不是双倍的信用(财富),而是归于零互相抵销了。即国家的信用(税用)是对社会的信用(财富)的消耗,是社会经济的负担!

可以认为在同一个国家经济体内,私有经济为货币提供的信用是正值,而国家政府的“信用”(即税收)为货币提供的信用是负值。国家接受这种货币作为纳税标的时,国家(即政府)的信用即注入这种货币,但并不是与私有经济为这种货币提供的信用附加,而是被透支而抵销。因此当美国不断发行国债而由美联储摊销时,是在降低美元的含金量,而不是增加了美元的商业信用。(与传统经济观念符合)

自美元放弃了金本位后,美元实际上是按弗里德曼的理论,锚定在美国消费品物价的CPI上。换言之,美元信用等价于消费品的消耗。当美元太少不敷流通需要时,就会因为局部的通货紧缩而令CPI下降,美联储就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转化为美国政府的赤字预算,通过政府采购消耗更多的消费品,让CPI回升。中国为适应GDP主义则对半锚定在PMI上,就有了“供求越失衡越通缩”中国特色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