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投资兴业银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41回复:32喜欢:60
投资的股票应符合三要素:效益好、价格低、发展前景良好。三个要素中符合的个数越多,投资成功的希望越大,所选股票如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赚钱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遗憾的是股市中这样的机会不是总有,经过多年的下跌和调整,现在A股中不乏这样的好股票,我认为兴业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银行的效益很好尽人皆知,并且已经到了招人羡慕、嫉妒、恨的程度。其实央企大部分都是暴利,只不过有的企业(比如中石油、国家电网等)更容易通过大型项目的建设、高价并购等手段很巧妙地把赚来的钱浪费或转移掉。其财务报表上的利润表面上看好像不如银行,其实赚的钱比银行一点都不少。

提起银行,屌丝们经常骂声一片,说老实话除了发泄发泄内心的不满,没有任何其它的作用,更不会改变银行高利润的事实。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给予特别的关照。看一看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不是个别时间银行自身的问题,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和其他行业比都名列前茅。中国经济目前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但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发展速度最好的。中国的银行业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哪个行业没有问题,客观地说,无论从盈利能力还是呆坏账水平等指标来看,中国的银行业现在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发展空间很大,对于那些为市场化竞争做好充分准备的银行来讲发展前景更是一片光明。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人云亦云地因为一些似是而非的假问题看空银行,而是应该动动脑子,看看是否自己也能分得一杯羹。

虽然国家放开了私人开办银行的限制,但自己的资金有限,不敢做开银行的梦。我等贫民百姓,没有结识马云等商界大佬的机会,他们办银行的时候自然不会拉上我入伙,就是通知我,我的那点钱人家也看不上眼。咱还是有点自知之明,想点其他的办法。好在好多银行都上了市,购买银行的股票没有资金限制。如果购买银行股,虽然不是大股东,没有投票权,但也有好处,不用操心管理,以这种方式参与进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万幸的是银行股价不贵,准确地说应该是很便宜,市盈率一般不超过5倍,股价普遍低于净资产。认真想一想,真要是马云开银行拉上自己,同样的股份,人家出一万我最少也得出一万,恐怕因为自己资金少,也帮不上什么其他的忙,能参股马云的银行,肯定要千恩万谢,按比例多出一些也乐意。可回过头来琢磨,入股马云的银行不如直接购买银行股划算,就算马云开银行,和那些成熟的上市银行比暂时还有很大的差距,不但一时找不到那么多专业人才,更没有现成的营销渠道,从开办到稳定赚钱没有个3、5年怕是不行。而已经上市的银行个个盈利丰厚,因为经营多年,员工队伍熟练、能干,营销渠道稳定,它们价值除了净资产,还应包括大量的无形资产。

能有机会以现在的价格买入银行股实在是上天对我等的厚爱。所以我们要特别感谢各种机构投资者,他们利用自己善忽悠的专长,通过各种关系媒体长期唱空银行股,使它的价格长期处在地板上;也更要感谢耐不住寂寞的公募基金,开始卖掉银行股转而参与新股和创业板的炒作,使银行股的价格进一步降低,我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质优价廉好股票;还要感谢其他看不上银行股散户,让我有机会在如此多的银行股中从容地仔细挑选。

上市银行大致可分成三类,‘五大’规模大,一般国家控股,央企,算是一类;股份制银行规模适中、发展空间大、股份结构较为合理,管理相对规范,是一类;其他的城商行处在初创阶段,业务种类不全,属于地方性银行,归为一类。

过去中国的银行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相差不大。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民营银行的放开等市场化因素的加入,不同的银行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那些适应市场化规则的银行会如鱼得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那些单靠垄断政策吃饭的银行,如果不做脱胎换骨的转变,只能是每况愈下,最终难免被淘汰。再过十年,也许排在前面的五大已经换人了。

我对大型央企的印象一直不好。每一次和央企打交道都使我对它的不良印象更加深刻:用人任人唯亲,近亲繁殖;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靠国家给的优惠垄断政策吃饭;掌握着国家大量优质资源,干里一些简单的所谓大事就自认为劳苦功高。我始终认为对于这些大型央企的领导来讲,工作中考虑更多的是政治,至于企业经营,只要对付着不出事就行,发不发展的无所谓,一是没必要,垄断的日子本身就很舒服,二是真要想发展,那么多婆婆管着呢,这也不行、那也不准,太难。况且自己在位时间还不定多长呢,琢磨将来的事对自己意义也不大。还有,你不能指望那些整天琢磨贪污、受贿的人把心思用在企业的发展上。在如此的大环境下,央企如果离开了国家的垄断政策,能活多长都不敢说,更别指望它有多大的发展。要投资银行股,我首先将五大行排除在外。

本人没有银行工作的经历,认识的朋友中也没有银行高管,所有的关于银行的信息全部来自媒体,其中又以网络为主。城商行的资料在网上能查到的很少,没有简单可靠办法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也许其中也有不错的企业,但没有足够的了解还是不能投资,否则便成了摸黑走夜路,只能赌一把,危险得很,只能放弃。剩下的只有在股份制银行中挑选我的投资标的。

和大部分投资者一样,买股票之前先看财务报告和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等这些股票指标。这些东西在证券公司提供的资料中都有,但要对不同银行的各种数字进行比较,很多时候不方便。‘雪球’上有一位球友‘樱桃之王’把各家银行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作成图表,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各家银行财务指标的优劣,对想购买银行股的朋友来说特别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研究、比较近几年的财务指标,股份制银行中我最喜欢招商、浦发、兴业和民生这四家银行,发现相对于其他的股份制银行,他们的盈利能力较为突出,盈利水平一直较为稳定,市盈率、和市净率不仅在国内,在全球范围来进行横向比较都很低。

选股票财务指标是必须参考的,但财务指标只能说明过去的成绩,只看财务指标选股票肯定是比较片面的,否则好的会计师摇身一变就成了优秀的证券分析师,可以在股市发大财,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财务数据,我们还应该寻找判断企业好坏的其他补充标准,以降低我们投资的风险,提高投资成功几率。

银粉们经常就不同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比较,比如说哪个银行的同业业务如何如何等等,好多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阅读他们的文章对投资银行股也有很大的帮助。不过根据这些判断进行投资依然有缺陷,原因如下:对银行这种企业具体经营行为进行评价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绝大部分人没有经营过银行,甚至没有从事过银行工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流程都不熟悉,更谈不上对其本质的深刻理解。即使认真对相关问题认真研究,是否能达到正确的程度仍需要画一个问号。退一步说,就算是你对如何经营一家银行有相当的理解,但和李仁杰、董文标他们这些高手比起来仍然差得很远,其间的距离就好比小学生和大学教授,以我们这样的业余水平评价兴业、民生经营行为的好坏有点像小学生给教授的试卷打分,多少有点不合时宜,或者说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要在几家股份制银行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银行,需要找到判断企业好坏的更加一般性的标准。

本人从零开始创办过企业,对企业的经营有所了解。在中国的企业家中,我认为联想的柳传志对如何搞好一家企业的总结最简洁,也最深刻。柳总认为做企业,核心就是三件事: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有人把这三句话理解为柳总对企业管理的总结,我认为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了,它不只是涉及企业管理,更阐明了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元素。搭班子是指组建企业的领导核心,是企业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定战略指制定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完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方案,是第二层面的东西;带队伍是指组建能干的的员工队伍、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既定的经营方案,这一点偏重于管理。

首先从搭班子说起。在初步挑选出的四家银行中我最喜欢兴业,和其他的三家银行不同,兴业的带头人有两个:高建平和李仁杰,可以说他们都是中国银行业的精英,高做董事长、李出任总经理,十几年来这种架构一直比较稳定。从公开的资料看,高董在幕后,偏重于大政方针的制定;李行长在前台,偏重于政策的执行。二人各有侧重,又能互相补充,配合默契,看不出半点的不和谐,这在喜欢争名夺利的中国尤其难得,这种默契程度有点像朱江洪和董明珠共同主政时期的格力电器。从这一点上看,兴业的高管是双轮驱动,达到了1+1大于2的效果。 浦发和招商也是很不错的银行,但它们换行长的时间不长,我认为判断新行长是否优秀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放弃了购买这两家银行股票的打算。

我投资兴业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十分欣赏李仁杰行长。我查看了网上关于李行长的大部分资料,包括文字和视频。李行长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知识渊博、专业见解独到而深刻;性格内敛,不喜欢张扬,专注于本职工作。我认为所有这些对搞好一个企业具有很大的帮助。

银行界的同仁也给予李仁杰很高的评价,第八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授予李仁杰“2013年亚洲年度银行家”称号。年会给李行长的评价是:“他深谙管理艺术,带领兴业银行扬长避短,经营业绩令人瞩目,从全球金融危机到宏观政策变化,他总能及时规避风波,捕捉住最大的市场机会。这源于其对市场的准确预判和对差异化业务模式创新的孜孜践行。”

民生银行的股东史玉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董文标和李仁杰是中国少有的真正懂得银行经营的人。”记得彼得﹒林奇挑选股票有一个小窍门,他在进行公司调研时经常请对方谈一谈最佩服的竞争对手,结果他往往购买了那家被赞扬公司的股票,因为能得到同行的赞扬肯定有过人之处。其实,民生也是很不错的银行,董文标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我一开始也购买过民生的股票,只是后来感觉民生的经营和兴业比起来更激进一些,当然单从这一点不能判断谁好谁坏,但我不大喜欢激进的风格。并且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民生的业绩稍差,我感觉可能是在为过去的激进做法买单,所以我‘暂时’将民生换成了其他股票。

第二是定战略,兴业对企业发展方向前瞻性的准确把握也是我很欣赏的。企业要成功首先应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什么时间最应该做什么。企业的发展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做到顺势而为,兴业总能找到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契合点。让我们举一个大家很关心的关于房贷的例子,05、06年大概是这一轮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开始,从那时起兴业大量放贷地产业,被称为半个地产股,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兴业及时调整了相关贷款政策,做到了既发展了自己,有适时规避了风险。李仁杰2012年8月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时的相关内容印证了本人的看法:“兴业银行做房地产贷款集中在2005~2007年这三年,2008年以后就开始调整结构。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的地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房价跌了50%以上。恒生银行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亲自带队前往香港,向其取经,回来以后做了深入的研讨,部署了各类应对措施。”兴业银行决策前瞻性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国内首家赤道银行、银银平台等等。投资兴业这样的企业你不必太为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利率市场化等问题担心,企业的经营团队不但会规避掉类似的大部分风险,并且会利用规则改变的机会谋得企业更大的发展(李仁杰曾经说过,利率市场化对兴业来说利大于弊)。

第三考虑带队伍,兴业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地方性银行发展成为名列前茅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靠得就是精诚团结、拼搏进取的员工队伍。和其他的股份制银行相比,兴业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培养了兴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华为的土狼文化类似):低调、务实、进取,干部及员工队伍比较稳定、团结,富有闯劲、敢于担当。内部关系较简单,市场机制较强,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形成了“跑市场”的文化。也正是因为这样,兴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理念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自上而下的传导,并从理念切实地转化为行动。

‘人’我们经常研究,找到一个优秀的银行经营团队要比弄懂如何经营银行这类复杂的专业性问题容易得多,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讲‘选股应该从选人开始’。

前面说过,我选股依据的所有资料均来自公共媒体,本人没有机会接触兴业的高管,更没有可能向李行长当面了解兴业的经营情况,唯一和兴业银行直接接触是本人刚刚开了一张兴业银行的理财卡,实际感觉了一下兴业的客户服务,所以我对兴业的了解只能用‘管中窥豹’来形容。我始终认为,对投资对象了解不全面是投资风险的一部分。尽管我选择了兴业银行,也不会因为兴业未来可能出现的暂时困难而放弃,但这依然不能保证我选择的成功。

受本人才识所限,文中观点难免偏颇,因此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写文章的目的是想把我选股的思路和大家分享,希望和同行交流,使自己的选股水平得到提高。文中所有观点均为本人的真实想法,希望我的坦诚,有时是直言不讳,不致冒犯任何人。谢谢!

全部讨论

2017-02-01 22:18

学转

2014-09-22 06:17

彼得.林奇曾经投资于低价地方银行,后来获得很大收益。

2014-09-20 20:28

总结的非常好,真正的高手!

2014-05-26 23:34

学习

2014-05-23 10:52

有心了,支持!

2014-05-22 13:10

特别有关于 李仁杰说的 兴业银行不仅能规避大的风险,还可以利用规则的改变来抓住机遇谋得更大发展,这是关键很想知道兴业如何做,特别是如何应对同业资产被严格限制而证券资产化被鼓励这个规则改变。

2014-05-18 14:40

管中窥豹,泣然!

2014-05-17 09:48

谈到了定性分析的关键要素,不错。

2014-05-16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