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金钱,为何我们会用不同的态度对待?——读《“错误”的行为》有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2

我至今还深深地记得,踏进大学课堂开始学习经济学时,老师曾教给我们的一个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这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具体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随后学习的均衡模型都是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衍变。

但随着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逐渐发现大部分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做出很多出乎意料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跟教科书中所说截然相反,直到我阅读了理查德·泰勒的《“错误”的行为》后,才悟出个中道理。

01“错误的行为”书籍概况

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泰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作者在书中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真实的案例、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等向我们展示了行为经济学是如何应用到各个领域。

02“错误”的行为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我在本书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概念,它能够很好地解释了我过去生活中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为:为什么发了年终奖后花钱如流水、为什么本来很贵的一件物品打折后我们会舍得购买等等。

心理账户有三种情形:

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

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

三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举个例子来理解心理账户:

月薪1万元的你,会很合理地分配每个月的固定收入,如:3000元分配在房租、3000元分配在吃饭、1000元分配在玩乐、500元分配在交通、2500元分配在储蓄。

但当我们中了3万元的彩票时,往往我们都会拿出一部分去进行一些平常不会做的消费,如: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或奢侈品,去平常不敢踏足的餐厅狠狠地吃一顿以此奖励自己。

同样都是我们的金钱,为什么却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原因就在于我们心理账户认为这3万元是意外之财,会把他放进一个意外之财的账户,对于不属于我们日常生活开销账户里规划的钱,也就自然而然会大手大脚地消费了。

03“错误”的行为投资的思考

此外,心理账户还会对我们投资决策造成影响。 

情形一:A股票目前浮盈30%,请选择:

(1)继续持有:明天有50%的概率涨10%,有50%的概率跌10%;

(2)获利了结。

情形二:A股票目前浮亏30%,请选择:

(1)继续持有:明天有50%的概率涨10%,有50%的概率跌10%;

(2)割肉离场。

情形三:A股票目前浮亏30%,请选择:

(1)继续持有:明天有33%的概率回本,有67%的概率不输不赢;

(2)继续持有:明天有100%的概率涨10%。

面对三种不同的情形,大部分人的选择分别是(1)(2)(1)。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分别是庄家效应和翻本效应,第一个情形更多说明的是庄家效应,当我们账户里存在着本不属于我们的金钱的时候,我们会对他的损失不会有过多的厌恶。第二个和第三个情形则凸显了我们在某个心理账户遭受损失时的复杂偏好情况。

也因此,人们在面临巨大损失时,如果有翻本机会,即使他们通常是厌恶风险的,此时一般也都会愿意承担风险。但往往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注意风险,因为一旦翻本失败,我们面对的损失将会巨大无比。

04“错误”的行为总结

同样都是金钱,因为获得的形式不一,产生了不同的态度,进而影响了消费方式。乍一看很合理,但通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这不是这笔金钱的最优使用方案。我们只是被自己的心理给欺骗了,采取了放任的心态来使用这笔意外之财,而不是像文章开头所写有计划地使用工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将意外之财的使用方式也像使用工资一般加以自我控制,事情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变化呢?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愿我们能从生活中各种小事情做起,如:合理使用金钱,做好身材管理,戒掉拖延症,晚上放下手机早点休息等等,逐渐培养出自律、自控的精神,成就更好的自己!

全部讨论

基础理财君2022-08-29 14:21

自我控制是一辈子的修行

sailZ2022-08-29 10:55

对一只股票的操作(买入/加仓/持有/减仓/卖出)不应该跟当前这只股票的浮盈浮亏幅度有关。做到这一点非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