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的二八定律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2

与世界万事万物一样,量化投资也在很多方面存在二八定律。今天与大家分享一部分,希望对大家所有帮助。

丨收益分布的 20/80

跟任何一种投资策略一样,量化投资的收益也不是平均分布的。往往每年20%的月份赚到了本年80%的收益。所以不要期待收益是均匀时间分布(量化多头类产品尤其如此,因为短期都是Beta的影响)。

不要在超额很猛的时候认为 量化YYDS;

也不要在超额回撤的时候认为 量化什么鬼。


丨超额胜率的 20/80

观察一线量化私募的月度超额,你会发现,基本上20%的月份跑输,80%的月份跑赢,所以不要期待100%月胜率的策略。

短期:物极必反,超额太好的月份不会总是持续,超额为负的时间更不会很久。聪明投资者一般反向买基金。

长期:如果你的投资周期是2年以上,也不需要做这种择时。一是很难,二是意义不大。

丨主观择时的 20/80

非专业投资者中, 超过80%的人认为应该(可以)择时,但这80%的人,基本不太赚钱。

不管是价值投资还是量化投资,都是通过选股积累超额来创造绝对收益。

他们的区别是预测周期不同:

-价值投资基于对企业长期发展的研判,选股赚取企业价值成长的收益;

-量化投资跟天气预报一样,通过数据模型预测,赚取短周期表现更好的股票(依然是选股)的超额积累。

众所周知,没有任何一家伟大的资管公司是靠择时生存。巴菲特在2020年投资者大会上曾讲“也许我有点偏见,我不相信有关明天、下周、下个月或者明年的市场将会怎样的预言。”

所以,科学的投资决策,就是让基金长期积累选股超额,拿着就好。

因为,如果你有择时能力,也不需要来买基金了。

丨表象与底层的 20/80

观察一家量化基金,80%的人只关注近期业绩,但决定长期收益的其实是底层逻辑。

只有少数人花时间深入研究一家基金,从业绩数据到策略风格,再到投研/技术团队实力,还有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等。真正决定你所选基金的长期收益的,是最底层的东西。人、团队、文化、价值观……等等(上市公司如此,量化基金亦如此)。

所以,如果你能做到真正深度地理解这家公司,以投股权的方式去投量化产品(详见:什么是购买量化指数增强的正确姿势?),往往可以获得长期可观的收益回报。

其实,买股票也如此。

对于任何一只股票,你应该关注的不是他的股价近期涨跌,而是这个公司本身的变化,比如企业的经营数据、技术创新变化、管理团队变动等。这些才决定了这支股票价格的未来。

买基金就是买团队。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一回事。

少关注表象,多挖掘底层。

丨投前与投后的 20/80

大部分的投资者,只会花20%的时间做投前研究,却花80%的时间投后纠结。

但实际上,你应该花至少80%的时间做好投前工作,深刻了解你所投资的资产属性、收益风险特征、策略规律、管理人情况等等,当你认为“我已经确信自己把这个标的纳入了自己的认知范围”时,才做出投资决策。这样会让你:

第一,大概率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不再关注投后的短期波动,不焦虑,心情好;

第三,心中笃定,拿得住,最终获得好的收益。

投资是一个科学的工作,不是消费。

如果想寻求参与感、刺激,不如去坐过山车。很爽很刺激,但需要花钱……因为那是消费,不是投资。

丨持有时间的20/80

量化基金的投资者中,估计只有不到20%的人能持有超过3年,但他们赚到了投资者中80%的收益。

80%的人更关注短期收益,(这类人往往与上述几类80%的人是同一类),当基金短期不能带来“丰厚”收益的时候,就选择赎回了。

高瓴资本张磊一直强调“超长期投资”理念,也是同一个意思:确定性需要时间去沉淀,短期的波动都是“不确定性”,当你分析透彻长期的确定性后(对于量化模型而言,短期都是风格,长期才是Alpha),短期波动就不会成为你的困惑/诱惑。

长期主义者成功。

丨量化行业的20/80

在中国,80%的量化私募生存状况较差,只有不到20%的量化机构收益不错。

不到20%的量化机构,占据了行业80%以上的管理规模和收益贡献。

这说明两件事:

第一,量化不是神,只是一个工具/方法论,能否赚钱还要看你的团队能否持续研发收益有竞争力的模型;

第二,量化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投入。对于量化基金而言就是不进则退。

因此,如同其他行业一样,量化基金的规模集中度会逐步提高。美国前十大量化对冲基金的管理规模,占了全行业的九成以上。

所以,作为投资者怎么做?如果想求稳,可以考虑在规模不太小的(比如30亿往上)头部量化基金中,挑选几个,做一下组合配置,应该可以获得长期较不错的收益。

丨量化投研的20/80

一个量化基金的投研团队里,往往其中20%的卓越人才,贡献了80%的优秀策略。

这个规律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里都适用,20%的人贡献了80%的产出。

面对这个规律,聚宽所做的是:提升投研团队的卓越水平,就需要提升投研的招聘门槛。比如,聚宽今年以来在几千份简历中仅发放了不到10个offer,“不断提升人才密度”,“卓越就像群体免疫,让更多卓越的人,站出来,带动团队卓越”。(详见:我眼中的聚宽

所以,面对大部分“想试试”量化研究员这个发展方向的朋友,我的个人建议一般是劝退。

丨量化认知的20/80

目测,国内的投资者中,应该依然有超过80%的人还未接触或真正认知到量化这类资产,并开展投资。

因此,恭喜看到本文的你,作为不到20%的认识到量化的投资者,应该还能享受几年的量化超额红利。(也可能不会太久)

上述几个话题中,有些可以用10/90代替。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认购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