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变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编辑丨铎子

2024年3月4日,以直营方式经营了30年的海底捞,终究没能守住不以加盟方式扩张的“原则”,正式宣布对外开放加盟。

海底捞的举动,引来外界议论纷纷。外界谈论最多的是,加盟海底捞最低需要1000万,围观者坦言,有1000万还不如放银行吃利息。

还有不少人担忧,一旦开放加盟,海底捞能否守住极致服务,虽然加盟可以帮助海底捞扩张、提振业绩,但后面海底捞的服务质量会不会变味?

极致服务

2007年,海底捞第一次开进北京城。

在这里,凭借极致服务,海底捞收获了一众粉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黄铁鹰甚至为它写下一篇《海底捞的管理智慧》。

之后,随着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你学不会》出版,更让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了海底捞。

商学院在讲授海底捞,企业在学习海底捞,消费者在争先恐后涌进海底捞,几乎每个人都在被海底捞不可思议的服务深深吸引。

从1994年创立至今,海底捞已历经30年,每当谈起海底捞时,人们印象中的海底捞也不是美食,而只有服务。

从一诞生,海底捞就在讨好客人。

1994年,当仅有四张桌子的第一家海底捞门店在四川简阳开业,为留住来之不易的客人,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与三位合伙人使出浑身解数。

擦鞋、提包挂衣、端水倒茶、涮肉捞菜等,张勇等人样样没落下,只为让顾客感受到海底捞真诚的服务。

2013年,张勇对外谈起创业史,还讲起自己不会熬汤、不会炒料,所以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多陪笑脸。

结果,客人虽说东西不好吃,却被他的服务诚意打动,体验过后,下次还是愿意继续来。

张勇也很早就意识到了做火锅不同于其他餐饮,用什么调料,基本都由顾客自己决定,因此味道不够可以用服务来凑。

海底捞的种种服务,也只有顾客想不到,没有海底捞做不到的。

美甲、带娃、唱生日歌、跳科目三、洗头、送果盘等,以至有网友说:“海底捞就差帮你付钱了。”

师徒模式激励

让员工始终对工作保持热情,是海底捞服务“不打折”的重要原因。谈及此,海底捞可以说充满着管理智慧。

要知道,一个餐馆,客人从进店到离店,毫无疑问,与服务员打交道最多。因此,如果想要维持好“高质量”的服务水准,优待员工是必然的选项。

张勇也很早认识到了员工的重要性,用“双手改变命运”的核心理念来凝聚员工。

海底捞独特的管理制度,为海底捞员工始终对工作保持热情,做到把每一位顾客都当作“上帝”来服务,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具体而言,海底捞一般不从外部聘请管理人员,而在内部员工培养上下深功夫,走出了一条“师徒制”的路子。

按照海底捞规定,每个员工进入公司后,会分配一个师傅,由师傅提供一周的入职培训,一般师傅由其工作所在餐厅的店长担任。

海底捞的店长,多是从底层员工提拔而来,他们多由原店长从徒弟中挖掘有能力的人,推荐去做新开门店的店长。

徒弟们成为店长再往下收徒时,每一家由其徒弟、甚至徒孙担任店长的门店,还能给店长带来额外的收益,甚至可能超过其本身管理门店的报酬。

比如,师傅每个月可以从徒弟的店里拿走净利润的3.1%,徒孙店的1.5%,以及自己店的0.4%。

之所以自己的店只能抽成0.4%,据说是为了避免店长为提高自己门店的利润去控制成本,怠慢顾客。对于保障服务这件事,海底捞可以说考虑相当周全。

海底捞早期对于管理层的考核标准只有两个:顾客的满意度和员工的满意度。那些被许多企业视为生命线的营业额和利润,都没有被列入考核范围。

除此之外,海底捞还针对员工的生活,推出了不少的福利。

为员工提供住房,兴办子女学校,提高员工奖金福利,甚至给表现优异的员工家人发放补助,做到“惠及家人”等。

在张勇看来,员工进到公司后,你不停地压榨他,他就不会好好服务顾客。

而在对待员工时,海底捞都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大家能有好的生活,以及对未来有憧憬,这成为了海底捞员工甘愿付出一系列“变态”服务的开端。

壮士断腕

以优待员工方式,让员工将顾客捧上天,海底捞的口碑越传越好,生意自然越做越顺。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实现上市,门店数已从仅有的四张桌子,拓展至360多家,甚至还把门店开到了新加坡、美国。

靠着千亿港元市值,约128亿美元,海底捞甚至一举超过了121亿美元的达美乐比萨,成为全球第五大餐饮企业。

成功登陆港交所后,借助资本力量,海底捞开店速度进一步加速,当年年底门店数上升至466家。2019年继续延续高增长,门店数上升至768家。

2020年,判断新冠疫情会很快过去的张勇,又在抄底上“杀红了眼”。当年,海底捞新开门店数量达到惊人的544家,一举超过2018年前24年的开店总和,总门店数也首次突破1000家,增至1298家。

到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开店势头依旧不减,门店数量继续攀升至1597家。

按照当时设想,疫情期间大批餐饮店闭店,海底捞将让出的点位“抄底”租入,等疫情结束迎来“报复性消费”,企业营业额将大幅增长。

没成想,剧情并没有按预想发展。

由于疫情反反复复,市场并未迅速出现“报复性消费”,海底捞此前的抄底门店顿时变成负担,让海底捞走到了危险边缘。

2021年6月,张勇对外坦言,2020年6月,判断疫情在9月就结束,因此作出扩店计划,但现在看来是盲目自信了。

而当他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2021年1月,等他做出反应的时候更已经是3月了。

之后,为了提振海底捞的业绩,张勇加强了绩效考核、对门店的辅导等。

到2021年11月,海底捞甚至推出“啄木鸟计划”,让人们看到了海底捞大规模止损的一面,外界称之为“壮士断腕”。

当时海底捞宣布,将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

并且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若门店的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门店。

再之后,海底捞发布业绩公告显示,2021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实现收入390.97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出现上市后首个亏损年度,当年亏损高达32.5亿元。

“抠”出来的利润

巨亏的海底捞,张勇急了。

为提振市场信心,张勇对外喊话:“请大家相信我,只要给我时间,我就可以做起来,第一因为我们有经验,第二吃海底捞的顾客很多。我们前期管理的问题都会调整,把流失的客人带回来。”

张勇并未食言。经过一轮调整后,2022年海底捞业绩逐渐走出谷底,实现扭亏为盈,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实现收入310.4亿元,净利润16.4亿元。

前不久,海底捞又发布了正面盈利预告,2023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预计将不低于414.0亿元,净利润同步扩大至不低于44亿元。

海底捞声称,主要是由于餐厅客流量增加,经营表现好转,海底捞餐厅的翻台率提升及营运效率改善所致。

不过对于海底捞的盈利,还存在一种说法,海底捞的利润是“抠”出来的。

成本方面,海底捞员工成本从2021年的139.5亿元减少26.6%,至2022年的102.4亿元;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从2021年的172.4亿元减少25.2%,至2022年的129.1亿元。

尽管到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和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又出现了增长,员工成本较同期增长8.6%,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较同期增长18.7%。

但就所占收入百分比来看,海底捞员工成本已从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35%,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30.5%。同期,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从42.7%,降至40.7%。

以优质服务出圈的海底捞,甚至出现服务降级举动。先前,海底捞先是以“用餐安全”为由,不再容许消费者自带食材,而后又取消了免费的清水锅底。

另有网友表示,海底捞的部分门店已经取消了美甲、擦鞋等服务。这些变化让一度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备受质疑。

目前的海底捞,距离巅峰时刻,还仍有不少差距。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底捞共经营1382家海底捞餐厅,明显低于2021年上半年的1597家。

海底捞的扩张速度,还明显慢了不少。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仅新开5家餐厅。同期,关闭门店数甚至远高于新开门店数,达到18家。

2018年刚上市时,海底捞平均翻台率达到5.0次/天,到2023年上半年,更已跌至3.3次/天。

对于海底捞而言,开放加盟,进行扩张可谓相当聪明。与直营模式相比,加盟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不用自己承担资金风险,还能帮助品牌高效扩张。

但从海底捞公布的数据来看,关闭门店数远高于新开门店数,且平均翻台率不断下滑,动用上千万去加盟海底捞,真的划算吗?

如果后续加盟商们为了提高自己门店的利润去控制成本,怠慢顾客,海底捞又将如何保障向消费者持续输出极致服务?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