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or介入——启明布局生物瓣的科学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4回复:37喜欢:14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以下内容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作为信息分享。

在研发日上,启明是非常明确的公布了对生物瓣的布局。

很多人不解,这难道不是“倒退”吗,现在难道不已经是微创介入的时代了吗?心内科的事情怎么又退回到心外科?

事实上,能这样发问的很显然就是执着于me too思维不可自拔,且毫无独立思考能力的投资人和企业(占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有些国内企业极其执着于如同在学校里一般好好学习一位老师(爱德华兹、美敦力等)最新的知识,做跟随和me too, 但生吞下肚后却丝毫没有对其前沿布局的战略深度思考。

让我们来看看国际巨头爱德华兹生命科学的布局吧,我们当然知道其是微创介入瓣膜产品的排头兵企业,但至今其三分之一的相关营收来自外科生物瓣。

为何?当然是因为市场需求!

我估计很多投资人至今都没有搞明白经导管主动脉手术TAVR(以前其实叫TAVI)到底是一个适用于什么人群的手术。TAVR,首先原则上病患必须是高龄(大于70岁,事实上最好是大于80岁)。很多人不解,问40-50多岁,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疾病,想使用TAVR,不想承受开胸的痛苦和伤疤,请问可以吗?回答是:不可以。原则上来讲,TAVR除非极高危病人,不建议在中低风险年轻病人群体中进行(当然最近FDA在一些临床数据支持下逐步放开了一些限制)。因为首先,这个手术,目前是有一定的危险系数和长期不确定性,手术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像开胸手术那样进行非常直接的观察和采取挽救措施。同时我们几乎可以把它看做是类似同类治疗中的终极选项(最后一道防线),而并非一开始就要初始选项(有点类似于血液肿瘤治疗中的CART这种概念)。可能有些人不记得台湾曾经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舞蹈老师,叫刘真(上过很多综艺),40岁,其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疾病,2020年年初其被台大医院(台湾第一顶级医院)严辞拒绝后,居然决定拼一把,去另一家医院做了TAVI手术,最终手术台上直接就上了ECMO,且最终离开人世。这台完全违反医学风险评估和伦理的手术前告知有百分之几的失败率(但没想到居然不幸言中且是并发症中最严重的结果)。

TAVR手术的最大收益就是让一些高龄的、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疾病、且无法承受外科开胸手术的创伤、同时其存活的每一年某种程度对社会又极具价值的人群重新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但这个手术本身目前是有风险和收益权衡的。很多无脑投资人言必称器械集采,请自己对照上面这些内容一条条的比对,这个手术目前是为每一个普通人而设的吗?当然这个手术目前在北美和西欧相对走向普遍,当然也是因为其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人们也极其遵守契约和规则。不会出现像台湾刘真老师那样的案例。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准和人口老年化程度非常高,TAVR手术就这样逐步成为常规的治疗——这里就可以看出介入瓣膜类产品目前如果能进入西欧或美国规范市场就是金标准(不仅说是投资价值金标准,也是对于整个企业发展水平证明的唯一金标准)

而目前不适用于介入瓣膜的70岁以下的人群应该怎么做?很简单,外科开胸植入瓣膜。

这里又分为两部分50-70岁和50岁以下。而选择包括了机械瓣生物瓣

机械瓣的优点是:制作工艺标准,临床数据详实,理论上来说,使用寿命终身(但并不意味着机械瓣一定一劳永逸!相关问题我们后续继续讨论);它的缺点便是: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而抗凝药物的剂量需要细致而规范的调整,吃多了,容易造成重要部位的出血,吃少了,容易产生血栓,这都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并发症。

生物瓣的优点便是:生物材料,安全性好,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房颤患者服抗凝药物3-6个月便可以停用;但他的缺点依然明显:生物材料,寿命有限,预计到时基本不可避免再次手术。一般而言,新的生物瓣膜平均寿命在15-20年——但这只是个平均值,也就是说,有些患者30多年没有问题,有些患者可能很短的时间就存在瓣膜衰败的可能。有些研究也显示,越是年轻的患者,生物瓣膜毁损越快。这也是年轻患者不主张更换生物瓣膜的证据之一。

那么选择很简单了,50-70岁最适合的就是生物瓣膜,因为15-20年的使用寿命正好是可以衔接上70岁后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继续开胸更换生物瓣膜,不允许直接就做TAVR上介入瓣膜。50岁以下的严重病患(事实上是较少的群体,因为正常瓣膜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衰老和病变的),应该建议使用外科手术植入机械瓣膜。

所以各位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程度,到底是TAVR适用人数更多还是外科开胸生物瓣适用人数更多?

这就是为何启明已经是国内TAVR的开创者和排头兵的同时,还积极布局了生物瓣的原因。因为这才是目前中国患者所急需的“未被满足临床需求”。我甚至认为其实启明在中国铺TAVR只是为了出海做一些试验和尝试满足一些高净值高龄人群。其坚决不降价的立场也证明了这点——就是启明的瓣膜产品其未来主要市场并不是国内而是海外,国内市场还没到时候极具展开(法律法规、契约精神、医疗伦理、医疗信任、经济能力都尚未达到最佳),而应该缓慢做高端群体放量。这样反而不会出事。

从启明公布策略以后各方面投资人对此不解反应来看:1 明显对于行业前沿信息了解极为有限和片面 2有限的信息或许也来自其他相关企业(但显然他们也只是赛道的初学者)。

启明从对中国实际市场角度观察选择了生物瓣膜,从海外前沿市场角度选择吃下了二尖瓣和三尖瓣的最前沿企业之一以色列cardiovalve,这个我会在以后继续讨论这个关键布局。而国内市场的TAVR,启明事实上就是一个绝对的导师,目前做教育引导规范的工作。

我估计很多企业会非常懊恼,因为花了极大的代价和精力学习和跟随,但这位导师却永远领先了好大的一步,对整个行业的规划和布局看的远多了。

当伦敦、巴黎、柏林今年开始大量植入中国第一款进入欧盟的介入瓣膜产品P-VALVE的时候——而且是完全欧盟市场价,一个中国企业并未对先进市场做任何价格上的让步,我觉得这算是一个中国高端医疗器材的历史性时刻。

$启明医疗-B(02500)$           $心通医疗-B(02160)$           $沛嘉医疗-B(09996)$          

全部讨论

2022-04-04 20:52

Edwards外科瓣在2021年占17%,还有16%是重症监护。对于能耐受开胸换瓣的病人,外科瓣花费可能只有TAVR的十分之一。目前国内每年换瓣手术大概有8-9万例,TAVR占比还很小,这符合目前国人支付水平。启明(包括心通)目前布局外科瓣,类似华为的荣耀,小米的红米,销售渠道是完全一样的,还可以摊薄营销成本。

启明从美敦力仿的技术,美敦力之前只有猪瓣,最近把猪瓣处理技术用做牛瓣,外科瓣膜没有数据支持,启明的外科瓣就更不用说了,行与不行都还是遥远的事情

2022-04-06 12:36

mark

2022-04-06 09:36

savr中国一年就1w台,增长最多15%,价格又便宜,而且不是先发者。随着免缝合外科瓣的到来,你觉得启明的外科瓣能有多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