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2回复:1喜欢:3
其实这篇文章有几点认知是误区(但也或许文章是在暗讽信达也说不准)。我想说两个重要概念。第一:就是国际一流(包括美国和欧洲)的bio pharma 其实通通都是由技术驱动的公司也就是当前说的biotech 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无技术的贸易或者引进式公司)。说白了就是你可以引进但不能只有全部产品都是引进,你必须要有自己标志性的创新产品,比如欧洲的拜耳、默克、罗氏、诺华;美国的吉利德科学强生默沙东、BMS。这点在信达身上其实我没有太多看到(PD1来自他人、小分子来自当前的亚盛,cart来自驯鹿)。第二:一个生物制药市值成长最快速的时刻正是它还在biotech 的时候(技术驱动的时刻),一旦它进入bio pharma 或者big pharma 几乎等于它自我认为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进入平稳期(而这个时间后进入的投资者回报倍率也会大大降低),这个可以参见吉利德科学或新基从初创到如今的变化是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我认为文章其实或许有暗讽信达的意味,并且我目前认为或许亚盛才是最终能走向技术驱动高速增长的那一个标的。以下为目前我认为国内三个最有前途的技术驱动生物医药公司(倍率最高):$亚盛医药-B(06855)$ $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 $康宁杰瑞制药-B(09966)$
引用:
2021-07-16 21:55
一年前,杨大俊开始为亚盛医药首个产品的商业化未雨绸缪,医药行业一场历史性的合作酝酿着。
两个相识十多年的老朋友坐下来聊了聊。“我和俞德超有相同的理念和价值观,都认为在中国要做原创,都认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之间应该有更多潜在的合作和协同作用。”杨大俊说。
于是,一场...

全部讨论

2021-07-19 08:33

我们到再鼎调研时一直问其自主创新计划,再鼎引进做得很有成效但自主创新好像还没有明确的动作,因此不是让人很满意。信达达伯舒之后商业化操作占据了主要精力,创新动力不足,但再鼎、信达的商业化不是销售公司的商业化,技术要求也很高,组织整合的门槛很高,操作做好了也能做成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