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2-弗兰西斯·培根:认识论、四假象、蜜蜂的隐喻、科学归纳法、经验论》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英国素来有实用主义传统,经院哲学后期,英国出现了好几位主张将哲学和神学分离开来的哲学家,他们是罗吉尔·培根、司各脱、奥卡姆。弗兰西斯·培根继承了这种传统,注重实验科学,反对繁复空洞的三段式论证,为了区别经院哲学时期被滥用的亚里士多德《工具篇》,他写了一本书叫《新工具》,书中提出了经验论和科学归纳法。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本体论问题。到古希腊哲学衰颓时期,哲学研究的对象逐渐由客观的物质世界转向主观的精神世界,而中世纪哲学试图从柏拉图理想主义出发理解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结果发现忽略客观谈主观是一定会走进信仰的死胡同,于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文学、艺术、哲学重新关注起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一次回归不单单只关注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而是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这才是现实的世界。那么主观精神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呢?这就是17-18世界哲学的重大转向,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

培根首先批判了经院哲学的三段论,因为三段论的答案都预设在前提里面了,三段论只能“证明”、不能“发明”,比如如果预设了相信上帝这个前提,最后当然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类似这样的证明没有办法获取新的知识。

培根指出,经院哲学造成了“四种假象”:1、种类的假象,人作为一个种类,我们做事情都有目的,因此我们往往假设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也都有它们的目的,这种假设往往忽略了实际的观察,带入了主观的偏见。2、洞穴的假象,这是从柏拉图的“洞寓”里面借鉴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认知、习性,如果我们的教育里预置了某种信仰,我们的认知就会产生思维的遮蔽,犹如被关进了洞穴,永远也看不到洞穴外的真实世界。3、市场的假象,经院哲学使用脱离现实的假概念,这些假概念就像市场上流通的假币,中世纪哲学交流如同在一个充斥着假币的市场进行交易,很难买到真实的东西。4、剧场的假象,中世纪哲学家写了一个上帝的剧本,这些哲学家就像在剧场里的演员,给台下的观众演出了一出又一出虚假的闹剧,如果我们盲目相信这些虚假的故事,我们永远也无法正确认识自然规律。

那么人到底应该如何获得知识呢?培根提出了“蜜蜂的隐喻”:人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采集了现成的经验材料而不进行理性的加工;也不应该像蜘蛛那样只用自己的材料来吐丝,凭空演绎出某种逻辑;而应该像蜜蜂那样,先从自然界收集经验材料,然后通过理性演绎推导出一般性的公理,进而获得确定性的知识。

他提出了科学的归纳法:首先形成“三表”,收集正面的材料形成具有表,收集反面材料形成差异表,再收集共变关系的量化程度形成“程度表”。其次根据“三表”里的经验材料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最后上升到一般性的公理,从而实现可证明、可重复。举个例子,牛顿第三定律是怎么来的?首先收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正面例子,其次再想办法收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反面例子,再次找出共变关系,最后从不同的例子里面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的一般性公理。这就是科学归纳法的具体步骤。

通过科学归纳法,人类就可以从自然界中不断的总结出规律,进而不断的获得确定的知识,因此培根喊出了影响全人类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一般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知识是升官发财的工具,学以致用;第二种理解是知识是工具也是目的,学以致知。前者一旦达成目的就不再求知了,而后者则可以不断保持进步。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回答“活着有什么目的”?有的人说活着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有智慧的人则认为活着本身就是目的,哪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目的?

培根的经验论是一种认识论思想,而他把主观世界(思维)和客观世界(存在)分隔开来的做法也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思想,它预设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哲学的目的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但是他本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经验论和唯物主义之间的深刻矛盾,假设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也是物质的,那么人的思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在霍布斯、洛克、贝克莱等其他经验论哲学家那里逐渐发酵,最终在休谟那里彻底暴露出来,至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后面的文章我们再慢慢探讨。

总结一下,弗兰西斯·培根是经验论创始人,他批判了经验哲学的“四假象”,提出了蜜蜂的隐喻、科学归纳法、三表法,喊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思想,大大促进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被誉为科学归纳法之父。


#价值投资# #哲学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