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的是开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1.央行高层1月18日表态要放水,要“前瞻操作”,要“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让不少观察人士热血沸腾——不搞个千股涨停就是机构脑子进水了。但最终的行情是男默女泪,让管清友自认打脸。


2.流动性的紧张是整个2021年贯穿始终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让房地产行业(捎带着整条产业链)都陷入了空前的困难中,同时也让A股的生态变得脆弱不堪。但需要明确的是,市值的来源构成里,最核心的是投资者对于企业内在价值(未来净利润的总数)的预期,流动性并不是最核心的决定性因素。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内在价值是价值投资的前提。


3.流动性趋于紧张的状态下,股东会被迫卖出股票,将股票“砸出坑”。但填坑与否涉及到资金的价值偏好。有很多机构判断,价值股、成长股在2020年、2021年分别经历了大幅度的拉升,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后续行情。现在是否处于理想的投资状态,是要打问号的。


4.从现阶段来看,市场上资金的偏好相对混乱,对于“有价值”的定义并不清晰。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事件,就是所谓的“上海金融圈陆家嘴饭局”事件,以及恒帅股份的公募接盘私募的传闻。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圈里人勾兑的不合规行为,背后的实质是部分机构投资者过于强调在股票的“定价”环节做文章,以攫取暴利。


5.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处在信息传导的末端,整体落后于产业资本、机构投资者是必然的。即便是“消息灵通”的记者,在消息获取的速度方面,最多领先普通投资者半个身位。因此不必对信息有太多的迷信。降准降息这种消息出来之后,很难在短期内给到投资者超额收益或者套利的空间。


6.从中长期来看,降息并不意味着市场一定会上涨,例如伴随着2008年的大熊市,央行曾经五次降息,但市场基本上都毫无反馈。2010年到2014年之间多年绞杀式的熊市里,央行先加后降进行了多次操作,但股市仍然一股脑儿地向下,直到2014年5月才开始反弹。可以看到,市场更多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和逻辑在前行。


7.冯柳的“弱者思维”再一次得到了诠释。投资者切忌拿公开信息当成致富秘籍使用,我们知道的消息,这个市场都能知道。有强大应变能力的投资者更有机会在明牌行情中获得成功,但大多数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8.冯柳在2020年底投资同仁堂( $同仁堂(SH600085)$  ),当时的同仁堂困难重重——总经理被调查,企业财务数据难看,股价下跌,重要的投资者被动抛售。冯柳接盘之后,股价继续下跌了30%左右。但如果将这些因素都考虑为已经被反应过的“明牌”,就有机会发现暗处的机会:管理层换血之后更有保障的增长、老字号的品牌价值等等。这些都支撑了同仁堂股价此后两年间的翻倍上涨。如果按照明牌给出的信息,同仁堂的股票断然是不能买的。


9.去年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快递行业经过价格战之后,邮政部门处罚了百世( $百世物流(BSTI)$  )和极兔两家公司,行业也“被迫”进行了一轮小幅涨价。市场对这个事件初期的反馈一般,几家企业股价表现平平,但很快市场开始变得更加乐观起来,圆通、韵达等几家公司股价快速上涨。公开消息中会蕴含一些不错的投资机会,但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过于关注一个消息短期给市场造成的影响,却忽视其中长期的影响。


10.市场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市场需要信心,消费者也需要信心。如果信心坍塌了,给企业放水企业也不敢接,消费者手里有钱也不敢花。如何能调动市场的信心,才是政策制定者更需要去纵深思考的。

全部讨论

2022-01-21 11:26

哈哈,开水这说有意思,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