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读书笔记1:有限理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5喜欢:0

多年苦战,深知投资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技术分析、财务报表,定价估值、资产配置都是“术”,战胜情绪控制自己才是“道”。有言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正是指导修“道”的好理论。写此笔记以记录精华,指导实践。

一、经典理论和实战中的“我”

经典的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具有完全信息,能及时准确的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实战中的小散:
1 有限信息
解释:不可能拥有和大股东、内部人员、机构完全对称的信息。

小散的日常:亲朋好友经常好心提供一些源自股群或“老师”的“消息”。事实上,这些可能影响价格的信息,传到我的耳朵里,恐怕早就过了n手。先获取信息的大佬们,已经根据信息采取了相应操作,市场价格早已反应了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操作,后果可想而知。

启示:“消息”很有用。前提是你够快够准。我没这本事,只好买入基金,站在大佬的肩膀上。

2 有限注意力
解释: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做出科学及时的研究和决策。
在强大的Polly基金投研团队(人员名单:套利信息收集.py,净值估值数据.csv,套利数据计算.py  数据显示.html  有效前沿组合优化.py ....)支持下,我终于能跟踪七八只场内基金的动向。至于什么易方达中小盘交银新生活,双低可转债,期权贴水&对冲,那可真的顾不过来了。
 
行为金融学: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稀缺是注意力的稀缺。资产配置也是注意力配置的过程。
 
启示:“能力圈”需要一专多能。把管理一支FOF作为日常核心能力;期权、转债等也要加强学习,有所了解,在具备极端有利机会时出击。节约宝贵的注意力,远离低价值信息(某些股群,朋友圈)。
 
3 情绪化
本小散曾经以投资债基为主,数次精准的把债基割在底部,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这时决策的依据已经不是“技术分析”或中债指数、收益率曲线,而是“结束恐惧”。

(从此以自己情绪为反指:如果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想割肉,那就再买一点吧![献花花]
同理,昨天一根大阳线,产生了把之前止盈仓位买回的冲动。这不是基于估值或者技术,而是“治愈贪婪”、“后悔厌恶”。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有限理性人受情绪的影响,做出的决策常常是“最舒服的”而不是“客观利益最大化”。

启示:决策要基于理性、数据,而不是经验、情绪。

如果难做到,可以公开发布交易记录,利用爱面子的人性弱点,阻止冲动、反悔、两面挨耳光,也算是因势利导[滴汗]

看起来,本小散和“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很不一样。这就是行为金融学的基石之一:有限理性。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可以找到获取超额收益的方法,至少也能防止自己掉坑里亏大钱。

全部讨论

2022-06-12 20:15

行为金融学看什么书比较好?

2020-07-30 19:11

我的一半仓位在3月份国外疫情大爆发,差不多最低点,卖了,在7月初,3400点,差不多最高的买回来。亏的无话可说,人在股市,智商基本清零,情绪根本控制不住。所以才决定,无论涨跌牛熊,永远满仓,也永远告别追涨杀跌,预测涨跌。这个理论依据是,指数终究会慢慢上涨,加上持有过程中的套利,期望能做到年化15%。不过看你的操作,定力很强,适合根据估值,波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