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读保险财报-中国平安(11):内含价值

发布于: Android转发:3回复:24喜欢:38

保险股作为最难的财报,又逢会计新规IFRS17执行,更是难上加难。

本文将一页一页教投资者看懂保险股的财报。

老必用中国平安2023半年报(第一本执行IFRS17的财报)作范本,用最通俗的语言、最原始的方式、最方便的实操进行解读

正文:

今天阅读P42页,有以下几个知识点:

长期投资回报假设、风险贴现率、调整后资产净值、有效业务价值、持有偿付能力额度的成本

以上都是涉及保险股的核心:内含价值分析[献花花][献花花][献花花]

一、关键假设

1、长期投资回报假设、风险贴现率

这两个指标老必放在一起解释。

长期投资回报假设:即内含价值体系下,保险公司认为自己能达到的投资收益率[俏皮][俏皮]

风险贴现率:保险公司的特点是“费用前置、利润后置”。所以将若干年后的利润,按一个利率折算回现在,这个利率就叫风险贴现率。

中国平安的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为5%,风险贴现率为11%。

下面老必举例说明:

平安公司卖一份保险,现在交10万,按3%利率计息,10年后本息全部归还。

(像不像朋友圈里的保险营销[笑哭][笑哭][笑哭]

保险公司在收到客户的10万元后,利率按3%计算,10年后返还给客户13.44万。

但是保险公司自认为投资收益率(长期投资回报假设)能达到5%,所以客户交纳的10万元保费,10年后会变成16.29万。

因此10年后,保险公司就能有2.85万的利润。但这十年后的2.85万利润现在值多少钱?于是按11%的风险贴现率折算回第1年末,就是1.11万。

所以可以近似认为这张保单签订时,保险公司就赚了1.11万。

以上就是长期投资回报假设、风险贴现率的实际运用。

大家可能会发现,如果5%的长期投资回报假设没有达到、或者更改11%的风险贴现率,都会导致内含价值剧烈变动。

这就是为什么常说内含价值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上。

这里老必想“加量不加价”的告诫投资者:[吃肉][吃肉][吃肉]

既然内含价值(EV)要满足“一系列的假设”,那么有可能在未来这一些列的假设达不到。所以在PEV>=1时买入,肯定是不具备较大安全边际的。

因此让你在PEV>=1以上的买入,都是偏乐观的出价。

在老必眼中,这不太符合价值投资「需要较大安全边际」的重要原则。

二、内含价值

内含价值=调整后资产净值+有效业务价值-持有偿付能力额度的成本。

平安人寿2023H的内含价值=418469+580218-74040=924647

下面老必将逐一解释等式右边的三个知识点

1、调整后资产净值

调整后资产净值就是基于内含价值体系和一般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调整资产和负债,从而计算出调整后的“净资产”[菜狗][菜狗][菜狗]

具体怎么调整呢?

资产端:将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成市场价值

负债端:将会计准备金调整为内含价值准备金

调整后的资产净值=调整后的资产-调整后的负债

2、有效业务价值

老必用简单粗暴大法解释:新业务价值第2年就被称为有效业务价值。

可以理解为新业务价值代表「增量」,有效业务价值代表「存量」[庆祝][庆祝][庆祝]

3、持有偿付能力额度的成本

这个知识点有点复杂,它和「最低资本」有关。

在第(8)节,老必讲解过最低资本,即每卖出一张保单,监管部门都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净资产中留存一部分,用以应对未来可能的赔付。所以这部分净资产不能被分红,但可以用于投资。

下面举例说明:

还是前文“像朋友圈卖保险”的案例:交10万、10年期、3%利率的保单。假设监管要求,这张保单需要对应1万的「最低资本」

这1万元先经历十年的5%长期投资回报假设,再通过11%风险贴现率折算回现在,就变成0.57万。

于是1万和0.57万的差额4300元,就叫持有偿付能力额度的成本。

也就是说,在内含价值世界,这1万元的「最低资本」只值5700元,有4300元差额,所以这部分差额必须从内含价值中减去。既然需要减去就被称为“成本”。

所以持有偿付能力额度的成本是带括号的。

三、总结

通过本节的解读,投资者可以对照本文,直接阅读中国平安2023半年报P42页。

相信不会再有任何难度。

如果未来忘记某个知识点,投资者可以直接翻出此文,像查字典一样翻阅每个指标含义[玫瑰][玫瑰][玫瑰]

这才是老必费心费力编撰这本“保险字典”的初心:

主打一个有用+实用+经久耐用[抱拳][抱拳][抱拳]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太保(SH601601)$ $中国人寿(SH601628)$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全部讨论

我是在保险公司特别是新华保险中国太平上亏了大钱,我感觉研究保险公司的财报,按内含价值,净资产/有效业务价值,折现率,预期回报,各种偏差,新业务价值,ROEV,PEV这些价值评估逻辑,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预期回报和新业务价值,再怎么考虑偏差(中国平安各种偏差靠谱一些),保险公司都低残得令人发指!捡垃圾也不止这个价。
重大亏损,长期低迷让我对保险公司这种估值模式产生了怀疑,是新业务价值大幅度下滑导致的悲观预期,还是各种偏差导致这种估值模式就不靠谱呢?还是利率下行投资端的悲观预期呢?

02-22 15:11

上市保险公司年报自测的内含价值,都是远高于市场市值的。
比如中国人寿目前市值8900亿,市盈率28倍,公司自测的内含价值也高达1.23万亿。
请教必老师,年报的内含价值如何辩证的运用于对公司的估值呢?
保险公司估值用“年报的内含价值”还是“基于利润表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合适呢?

2023-12-07 11:20

最低资本和持偿成本的关系之前一直没太理解。最低资本是留下来应对赔付的,不能分红,但可以投资,所以持偿成本=最低资本-投资收益贴现,内含价值计算时,不用减去最低资本,只需要减去持偿成本即可。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2023-12-07 13:23

请问老必对低利率影响下的利差风险和人口寿命提高的死差风险怎么看,感觉跟开盲盒一样

2023-12-07 00:04

👍🏻

2023-12-06 20:27

06-28 16:55

有效业务价值即新业务价值的第二年即以后,即新业务价值是增量,有效业务价值是存量,这样终于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顺了。
持有偿付能力额度的成本,这块理解为最低资本要求所需要调减内含价值的数据,上述1万的例子非常清楚,这样我就理解了原来折现值0.57与1之间的差是这个调减的数字的计算方式。
净资产的调整方式里面资产端调整为市值、负债端从会计准备金调整为内含价值准备金,这个调整为内含价值的准备金就出现了剩余边际的事情。相应负债=内含价值准备金=寿险合同准备金+剩余边际=最优估计准备金+风险边际+剩余边际(剩余边际类似保单中未实现的利润折现和)

这样讲就比每次看自由盈余、要求资本之类的名词清晰多了,要不一看我就晕:
调整的净资产=自由盈余+要求资本=资产市场价值-适用业务对应的所有负债-评估时点要求的资本+要求资本 =资产端调为市值-内含价值的准备金,在2016年的《人身保险内含价值评估标准》中,为什么非要弄个自由盈余的概念呢?先减要求资本,等计算调整净资产的时候再把要求资本加回来?这块记录下,还是不明白。

04-27 18:08

持有偿付能力成本,就是持有偿付能力的时间成本。内含价值可以当成清算价值来理解。

2023-12-07 19:54

学习了

2023-12-07 08:20

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