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9回复:2喜欢:3

现在有一种看法说这次粮食安全问题进而影响了养殖企业的扩张速度。一凡大神怎么看待这问题?

全部讨论

2020-08-18 09:20

中国主要的口粮(小麦、水稻)是充足的,02年以来每年的产量都大于消费量且累计库存已经超过了一年的消费量,每年虽有进口但都是以高端品种和特定品种补充为主,比如中式面食需要高筋小麦,所以国内小麦育种和种植都是以高筋小麦为主,但是西式面食需要使用低筋小麦,国内种植量不能满足需求,高端西点使用的优质低筋面更是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国内粮食进口主要是大豆和玉米,其中大豆虽然在统计学概念上被列入粮食,但进口大豆绝大部分都是用作榨油。中国的耕地面积无法满足全国消费者对粮食、油料、蔬菜、水果、天然纤维、中草药、园林花卉的需求,只能在不同品种之间寻求尽可能的平衡。因此中国入世之前食用油供应是严重不足的,新中国成立后生猪的育种方向一直是肉脂兼用型就是为了通过动物脂肪来补充食用油消费。中国入世后通过大量进口大豆,一方面满足了入世的农产品采购承诺,另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国内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提升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使粮食、蔬菜、水果等的供应都出现了明显提升。中国入世后大豆进口量增长了数十倍,全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也增长了将近四倍。大量的进口大豆被榨油产生了大量的豆粕,所以国内养殖行业才选择豆粕作为最主要的蛋白饲料来源。
很明显,保障国内消费者的食用油需求比保障养殖行业豆粕需求更重要,但这两件事本来就是一体的,无论这种供应是豆油还是菜油,无论榨油原料是国产还是进口,只要国内食用油供应充足,那么蛋白饲料的供应也一定是充足的。
中国玉米的供需在入世之后也出现了周期性的波动。由于入世后大量进口大豆的影响,东北大豆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相应增加,但是21世纪初的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规模还极小,当时饲用消费占玉米消费的绝大多数,但是中国当时养殖规模的增长远远不如东北玉米种植面积的增长幅度,因此东北玉米很快就出现了严重过剩,农民出现了严重的卖粮难问题,因此中国从06年开始大力支持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东北建设玉米深加工产能。由于政策的支持,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出现了飞速的发展,玉米的工业需求占比也很快从不足5%上升到40%左右,但是由于各种深加工产能一拥而上,而且其中很大部分都依赖补贴,而玉米供应却增长缓慢。09年中国就由玉米净出口国变为了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2012年,玉米价格由六年前的0.4元/斤上涨到了1.3元/斤,在价格超过小麦之后在当年就带动小麦价格由0.9元/斤上涨至1.2元/斤。大量饲料企业开始大规模的使用小麦作为饲料原料替代玉米。仅仅2012年下半年,估计就有超过3000万吨小麦用作饲料。
中国小麦虽然库存充足,但是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仍然会对粮食安全产生严重影响,而且玉米价格上涨尚能忍受的话小麦价格的过快上涨显然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政策在严禁饲料企业使用优质小麦作为饲料原料(积压库存无法用于人食用的可以作为饲料)的同时,也对玉米深加工行业进行了严厉的调控。
首先发改委暂停了新建玉米乙醇、玉米淀粉项目的审批,将燃料乙醇的补贴由每升3元下降至每升1.2元,对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生化企业进行环保督查,同时大幅增加了玉米进口配额,增加了从中亚、东欧进口玉米,并从欧洲、澳洲等地大量进口大麦提供给饲料企业,多管齐下,玉米价格应声而落,从高点接近1.3元/斤回落至15/16年大概0.7元/斤,接近腰斩。
今年玉米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去年玉米减产,另一方面是今年需求边际回升,但是也不排除有囤积炒作的因素。当前玉米价格已经再次超过小麦价格且开始带动小麦价格上涨,中国在12/13年已经有了成功的调控经验,如果玉米价格继续上涨触碰到政策底线,肯定会有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出台。
另外,如果外部环境继续恶化,中国整体粮食供应出现紧缩,那么养殖水平更差、饲料转化效率更低的散养户也应该是首要清理对象。如果全国养猪行业平均料肉比能够达到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那提供相同猪肉的前提下每年可以节省数千万吨粮食,所以粮食安全问题应该更利好头部企业的扩张。
$牧原股份(SZ002714)$ $中粮肉食(01610)$ $天康生物(SZ002100)$

2020-08-18 09:44

多谢一凡的详尽回复 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