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的悲歌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8喜欢:0

有一种公司不是没有努力经营,但在经营环境的转变下,自己的营运方式却一成不变,做成股价持续低迷。


$莎莎国际(00178)$ 是由郭少明博士及其贤内助郭罗桂珍博士创立的化妆零售公司。这家实业公司凭着努力拼搏,打做亚洲王国版图,店铺超过200 间,近十年的派息比率亦未曾低于70%。


股价近年曾于2013 年尾做出$9水平,及后持续一蹶不振,更在2016 年2 月的day low 做出低于$2, 跌幅接近8成。


先看一些基本财务资料,


2011-2014 年是营运的光景,销售收入增长了64.6%,但与此同时毛利增长是68.3%,反映公司只是受惠于自由行开放更多城市,从而带动销量的增加。而经营溢利率只增加了2.54%,基本上与毛利率变动的3.1%没什么分别。


再看店铺数目便明白,店铺数量由2011 年的205间增至2014 年的280 间,店铺增加最直接是员工支出与租金支出。


及后,大家都知道政府改为「一周一行」,内地旅客人次亦下降。莎莎管理层多次在年报表明莎莎深受影响。


从今年店铺分布,以及其销售数字来看,莎莎侧重于香港及澳门巿场,以40%店铺却支撑了80%的销售。其中顾客分怖中内地顾客以49%的交易宗数贡献了69%销售。这说明莎莎主要依靠一周一行的内地自由行顾客。


对于莎莎的处境,我的看法是:做生意本质就是存在风险。


莎莎业务本质就是没有护城河。公司最好的时光,不把营运策略看至未来,不把握潜在机会,迟早也会被其他公司抢占。


要分析莎落,当然要看2014 年发生了什么事。从现金流量表得知,公司的经营现金强劲,而然郭氏伉俪把钱花在租赁铺位,再投入定期存款,最后慷慨派息。这也很易理解,毕竟郭氏伉俪手持约65%股权。 (题外话,郭氏伉俪在2016 于$2.43 及2.90 进行两度增持合共八千万股,及后又在29/12/2016 于$3.14 减持了二千七百多万股)


以下就是我认为莎莎悲惨的原因:


1.过度依赖自由行旅客。此举即是把大部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无异。公司被盈利急增下,过于乐观,亦过于看重短期收益,想把自由行这项收入来源极大化。要知道莎莎是依靠销量支撑业务。话说管理层把结果归咎于一周一行,倒不如说是没有做好风险管理。更况我认为完全归咎于一周一行是不恰当的,政府数字所见旅客人次还在高水平。另外内地人外游欧洲急増,去法国直接购买名牌更是越来越普遍。


2.没有自置物业,溢利被租金蚕食。租赁物业一租下来就是数字租期,莎莎在销售下跌时,租金水平是相同的,即使把铺位空置仍然有责任要交税。


3.不善用杠杆,过于保守。莎莎近十年得一年有曾使用银行贷款。尤其是在低息环境下,选择加大存定期金额,直接把营运上赚回来的资金支付开新铺。


4.忽略本地年青人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网购成本越来越便宜。外游日韩市场更是年轻人恒常活动。莎莎本来就是中间人角色。


5.没有反攻内地市场。其一是位处于内地店铺占20%,却只支援3.6%收入。其二是莎莎其下有Sasa.com 网购平台,与其依靠内地自由行,为何不把资金投放全力攻占内地电商市场?内地各大电商现今已经是你死我活,不断改善其销售策略,莎莎错失先机。与莎莎性质最近的唯品会(VIPS) 主力攻占内地年轻人,尤其女性市场,已经连续十八个月录得增长。

===============================================================

*本文章不应视为任何投资之建议或邀请,投资涉及风险,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投资意见。 

Blogger: 网页链接

雪球: 网页链接 

秒投:「90后加利」欢迎关注我!

作者:90後加利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讨论

2017-09-11 14:48

说的真不错

2017-07-27 22:24

感謝這份分析,我觀點與你一致,的確這些年來莎莎所謂的優勢其實是沒有建立得到。護城河來說,既沒有定價權(pricing power), 分銷成本也不能好好控制 (租金沒有做好控制),始終只是分銷商,建立不了品牌及附加價值,現在開始迎接的是電商時代,挑戰仍然十分嚴峻。

第一, 你為何在這星期股價下跌才出這份數據一早存在的報告?
第二, 你所說的幾個點 真相是莎莎是在走相反的方向

2017-06-26 13:42

英雄也会迟暮。
香港没落了,莎莎又能奈何?

2017-06-25 18:11

危机也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