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有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正好看到这本书,想起来是杨天南老师最新翻译的,我想这本书肯定差不了。这周事情比较多我抽空看完了,前面看过唐朝老师的《巴芒演义》,这本书里面的案例我基本上都有印象,可能也是读起来比较快的原因吧!如果看过《巴芒演义》的话,我觉得这本书是没有买的必要的,大多数的案例都有了,有些细节的地方多一个角度观察,拿起来翻一下也可以。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是大学教授,放弃了自己待遇优厚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半路出家变成了职业投资人,相信对于投资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对于巴菲特早年接近于常人的这段时间投资案例很感兴趣,觉得普通人可以尝试学习借鉴一下。读完之后,我感觉巴神就是巴神,他就是一台赚钱机器,一般人不可能再重走一遍神迹,唯有闪耀在这些投资案例背后的投资原则让我们常读常新。


        这本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巴菲特早年直到成立合伙公司,第二部分就是1969年解散合伙公司,将客户转交给靠谱的人或者继续跟他持有伯克希尔股票。


       前一部分的巴菲特可以说是个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也是个忙起来不要命的合伙人。你想巴菲特刚刚二十几岁,师从格雷厄姆,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许多投资案例,虽然是个小伙子,按现在的游戏标准来看,已经刷了不少大怪了,经验值上升得特别快。巴菲特离开老师的公司回到家乡创业,年纪轻轻但已经算是很有钱了,并且自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致富之道,他只需用成熟的方法带上大家一起致富,并证明自己会越来越富,长期可以战胜指数。再加上巴菲特提取管理费的模式是高于6%的部分收取25%的收益,只有全力全力跑赢指数并实现绝对收益才能获得管理费。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不少钱还是亲戚朋友的,按照巴菲特的高标准,不可能不尽心尽力!于是工作狂巴菲特上线了!


        巴菲特早期的合伙人账户包含三类投资,第一类是低估类,第二类是套利类,第三类是控制类。巴菲特追求的是在熊市跑赢指数,在牛市尽量跟上指数,这样长期下来必然能战胜指数。这三类投资里面第一类,低估类对于指数的跟踪比较好,上涨时能跟得上指数,但是下跌起来也毫不含糊,风险不太好控制;第二类和第三类属于对于短期行情不是特别敏感,重在长期的表现,尤其是第二类套利类,在熊市的时候,往往会起到反败为胜的效果,因为它与市场表现无关,与公司的行为有关。第一类在有些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第三类,如果估值一直没有实现的话,继续买入最后实现控制,由巴菲特亲自抄刀实现它的估值。巴菲特一再教育他的合伙人要具有长期持有的思维,最短三年,基本上五年才能看出投资的业绩,并且以战胜指数作为标准,而不是短期内的绝对收益。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这些基本原则,巴菲特是不会接受你的资金的。通过年复一年的致合伙人信,深谙投资之道的巴菲特向合伙人不断的灌输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比如:对公司的深入分析、安全边际、满意的回报、复利思想……可以说这些合伙人在巴菲特的叨叨之下和年年超越指数的战绩下已经变成了死忠粉,不光自己投入真金白银还让亲戚朋友和子女都加入进来,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


       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巴菲特是普通人可以学习的,一方面是可以寻找低估和套利类的品种,一方面是树立正确的价值投资理念,道和术的方面有了,照着做就可以了。更为重要的是前期的巴菲特合伙公司还是以格雷厄姆思想为中心,我感觉要学习巴菲特必先学习他的老师格老。格老的思想更接地气,不玄幻,有方法论,更易于普通人学习。 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选股原则:找收益率是2倍国债定价的股票,通过市盈率的倒数来进行选择。就这一条其实可以秒杀多数策略。当然格老也不是想学就学的,形似可以,神似太难,不过好歹起步能稳一些,慢慢来。关于这个时期的投资其实是可以量化学习的,网上也有这种类似的风格。低市盈率的公司,分红比例较高,业绩还在增长,这样的公司持有三年以上,能跑赢大多数人,也能战胜指数。总体来说这个方法让普通人不再普通,但巴菲特能超越指数在于他还有绝招。


       巴菲特还有套利类和控制类的公司。套利类的股票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不管牛熊市可以实现15%左右的收益,如果赢利的数学期望很大还可以加上杠杆。早期巴菲特允许合伙人将资金提前存入合伙账户,给6%的年利息,在年底可以选择加入合伙公司。6%的利息其实比巴神从银行贷款还高,但巴菲特想的比较长远,一个是这个资金迟早会成为账户的一部分,不用借短做长,降低了风险;二是套利类的股票让巴菲特相信可以稳赚回来。控制类的公司短期无法估值,但巴菲特通过内在价值的判断认为从三年以上来说是大概率战胜指数的,如果管理层实在无能、无所作为,巴菲特会介入董事会“帮他们实现价值”。这个当然也是和导师格雷厄姆学习的,做为资产清算人的角色出现,不是很愉快的体验,毕竟又是解雇人,又是关闭相关业务的,鸡飞狗跳,让人讨厌。后来巴菲特受到刺激以后决定不再投资此类企业。


        第二部分,1966年之前的巴菲特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的。随着资产的增长,指数跟在老巴后面一直追也追不上,但不代表巴菲特没有压力。对于巴菲特这种有精神追求的人来说,你把资金交给他打理,他能豁出命去给你增值,这样的合伙人谁不喜欢?但是长期以来的高强度工作和精神压力让巴菲特也很疲惫,还有一个原因是市场太热了,他一直坚持的投资方式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标的了。指数以疯狂的模式上涨,使超越指数成为一个艰难的事。漂亮50的市盈率已经超过了50,也就说收益率2%的企业大家还是蜂拥而上,让老巴大跌眼镜。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自身的原因。


        随着合伙公司的不断成长,巴菲特的已经赚到了曾经定下来的目标800万到1000万美元,他没必要再那么拼命了,生活是美好的,家庭是幸福的,这些都需要时间。1966年到1969年之间的巴菲特在投资上有了新转变,他开始厌倦这个喧嚣的市场,开始追求一些“利润之上”的目标。比如参加公益、收购一家有影响力的本地报纸,让自己的影响力开始扩大,成为可以出现在报纸头条的人。名利估计是谁也无法脱开的,这是人的本性需要,大家都想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马斯洛需求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


       这个阶段的巴菲特是我们普通人无法复制的,但是可以学习的。巴菲特开始为情怀而投资,但是理性的,不是以利润为第一追求,但相对于平庸的机会来说还是好多了。导师格雷厄姆的定量分析永远在他的脑子里,在1969年解散合伙公司时,他依然是跑赢指数的。后来结识了芒格,成为一生的挚友,直到现在,出现了好多经典的投资案例,比如:喜诗糖果、蓝筹印花公司、华盛顿邮报等等,使巴菲特慢慢从定量分析一家公司转变为定性分析一家公司,但注意,他没有放弃定量分析,那是巴菲特血液里面的东西,安身立命的本事。芒格使巴菲特这个转变过程更快了,其实那个时期再坚持老师的方法已更加困难,市场上公开交易的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低估的了,而且资金量的扩大使体量小的企业无法投资。投资有特许经营权和有定价(提价)能力的公司是巴菲特后期的主要活动,更加注重无形资产的作用,更加在意公司的市场地位(垄断)。这样的投资思想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的,也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的。


        巴菲特不仅仅是一部赚钱机器,是一个有血有肉、品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人追随他,芒格这样绝世聪明的人愿意给他做副手。这样的投资家留给我们太多宝贵的财富,精神上的更加重要。我记得格老有句话特别好:精神态度比技巧更加重要!时间是宝贵的,你选择阅读什么能够塑造你的性格,同时扩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投资路上有这样的神存在,是你我之幸。大量阅读吧!像巴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