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不必过得那么辛苦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3

前言: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觉得已经很努力,但还是过得很辛苦,请相信我,你一定是思路(方向)出现问题了。我曾在号称中国高盛的证券公司工作过多年,服务过不少证券资产过亿的客户,深圳最贵的豪宅主人中也有不少人是我的朋友,我发现他们当中多数都过得很轻松(并不是有钱就能轻松,很多有钱人累得像狗,每天都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还常常很苦闷),然后还越来越富有。我自己虽不敢说很富有,但至少早就不必每天打卡坐班了,每天都过得很自由,完全自主地安排时间做着喜欢的事情,在深圳过着我很多年前向往甚至是梦寐以求的生活,跟巴菲特描述的那样,即便上班,也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本文就是结合我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我自身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深入思考并经实践验证正确后事形成文字,与你分享,或许能给你些许启发。

 

你觉得苦,大多是因为现在还在为钱在工作,所以变得富有是当务之急,解决了这个问题,苦就消除了大半(我可没说有钱了就没有苦了)。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在挣工资,但单凭挣工资就想变得富有,这是很罕见的,除非像李嘉诚的助手霍建宁那样,但这种人毕竟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上班族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涨薪上了。问题是,由于房价以及其他物价的大幅上涨,突然发现薪水上涨的幅度远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都说穷则思变,于是有人就想着搞些副业,比如利用业余时间跑滴滴啥的。跑过滴滴的朋友会发现,本来业余时间就不多,上完班出来跑滴滴,跑了几个小时也没赚到几个钱,反而还影响到了日常休息,搞得上班都无精打采,严重影响到了主业。(其他副业也都差不多,无非都是出卖业余时间赚点小钱)

 

此路不通,那就继续想办法。于是有人想着拿点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找一个或几个人合伙开个店,然后自己继续上班,店里的事交给合伙人打理,自己就等着收钱就好了。理想很美好,可是现实很骨感。且不说日常管理当中你无法监控每笔财务数据,单就各项业务的开展,你会发现很多情况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即便业务看起来开展得还不错,但就是赚不到钱,更别提你一个外行人投资能轻易赚钱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么?都是因为没有有效而科学的约束,这种约束包括外部的和自发的。有效而科学的约束,是需要成本的,而一个成本几十万几百万的店,根本就支撑不起这个约束系统。所以,哥我根据这几十年的观察,发现身边的人,凡是合伙跟别人开店然后交给别人管理的,无一有理想的结果。

 

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似乎无路可走了?其实不然。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国家设立的证券市场,实际上是给底层人士提供了一个逆袭的通道。当然,有这个通道,并不是谁都能通过它到达金字塔顶端的。能通过此通道逆袭的人,都是需要智慧的。

 

毫无疑问,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是非常低的。拿个身份证开个户然后绑定银行卡就可以买卖股票了。一般3分钟就能完成,而且全程在手机上操作,足不出户。

 

但人世间就是这样,越是门槛低的工作,越是难赚到大钱。你看到哪个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是高薪的?因此,要想赚到大钱,必须使自己做的事情让别人难以代替。基于这个说法,我想你应该可以理解我为什么极度反对靠打探小道消息买股票了。这种没技术含量的做法要是能赚到钱,那岂不是太阳从西边升起了。

 

正确的思路应当是,你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你就是它的股东,你的收益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分红,二是资本利得(即由于公司经营得好,你持有的股份越来越值钱导致股价上涨带来的价差)。当然,更多人需要的是资本利得,因为分红不能带来暴利,而股价上涨的幅度理论上是可以达到无穷大的。

 

于是,很多人就专门研究如何才能洞察到K线运行的奥秘。什么缠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以及一些不知名的什么擒牛术、抄底逃顶术全都使了出来。哥我琢磨、跟踪了上述理论20余年,发现都是不靠谱的,巴菲特他老人家在股市60余年,也发现上述理论不靠谱。为什么会不靠谱呢?还是那句话:影响股市行情的因素无穷多,哪个因素的出现很多时候都是随机的,这就意味着股价的日常波动随机的。

 

通过一些五花八门的理论去研判一个随机波动的走势,以寻求发现它的运行规律,这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那些整天不信这个邪的人,整天想着赚快钱的人,最终会发现,青春不再、金钱不断减少,最后得到的只是颈椎腰椎病缠身,高血压精神病附体。这些人犯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们不理解股价运行的原理(真相),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我之前写的文章《股价运行的原理(真相)是什么》。那些整天想着根据K线走势试着摸索出规律然后据之买卖的行为,都是舍本逐末的行为。不知道“舍本逐末”意思的朋友,请记得百度一下。

 

既然无法通过炒股票赚钱,那到底该如何在股市里获利?关于这点,我在《既然股市行情不可能预测,那如何在股市获利》里有详细阐述,欢迎点击参阅。此文大致意思是,选到好公司,然后在其出现黑天鹅股价暴跌时买入(因为此时股价是便宜的),在利好不断出现股价暴涨时卖出(因为此时股价是昂贵的)。

 

有朋友阅读后提出三个问题,大致是:一,如何才能筛选出好公司?二,短期爆炒如何界定?三,好公司被爆炒后回调一段时间还可重新介入吗?回调多少幅度后介入比较合适?

 

关于第一个问题,至于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依我的经验来看,至少得从六个方面来考察,分别是行业前景、行业地位、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这六个方面的评判,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阐述,相关链接请见《股价运行的原理(真相)是什么》。

 

从实践看,从这六个方面来评判一家公司,确实是比较客观、科学的,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这就意味着需要你根据你的知识水平、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等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当然,不同的人,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是不同的,甚至相差很大。

 

有人说,这六方面描述的都是企业的现在和过去,怎么能说是客观、科学的评判?实际上,这点跟银行核发信用卡有点类似。银行收到信用卡申请材料后,审核人员核发信用卡的依据并非预测申请人未来能否还得起欠款,而是根据申请人以往的信用记录和现在的收入水平来确定的。将来的事情,没人能准确预料。这就好比你要跟某人交朋友,当然是依据他的过去和现在的所作所为,怎么可能料到他未来会做啥事?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性格,几乎就会贯穿其生命始终,外人是极难改变的,并且这种性格会体现在他日常的作为当中。而公司就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综合表现就成了公司的性格。所以,我们判断一个公司好不好,自然是根据其过去和现在的因素进行判断,但这是无法量化的。

 

有朋友说,这个判断似乎有点难。那有个土办法,就是大家对它的产品公认好的公司,大家买他家的产品,没有议价能力,就是说定价权在公司手中不在顾客手里,这种公司基本上就是好公司了。比如苹果专卖店,我只看到有人在排队买买买,但从未见过有顾客在里面讨价还价的。

 

第二个问题,短期爆炒如何界定?回答一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说两个常识。有一次,央行党委书记、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论坛提到,“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这里的收益率指的是年化的。巴菲特能挤跻身于全球富豪榜前三,是因为他每年能保持20%左右的收益率。为什么10%以上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而巴菲特却能保持年化20%?这是因为,郭树清说的10%指的是对普通人而言,而巴菲特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进化,使得自己有了智慧,才达到了20%年化收益率的水平。

 

我说这两个常识,是为了让普通投资者感受一下什么叫暴利(爆炒)。大家有看过体检报告对吧?一般的指标都有个上限,而超出上限就是不正常了,如果超出很多,就要出事的。同样,一支股票一年涨幅超过20%很多,通常就是爆炒了。根据我多年观察,一般来讲,如果一支股票最近一年内涨超一倍,那就是爆炒了。但不是说没达到一倍的就不是爆炒,更不是说超过一倍就一定是爆炒。这个情形也同样不可量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个问题,好公司被爆炒后回调一段时间还可重新介入吗?回调多少幅度后介入比较合适?

既然是好公司,那它就会继续增长,股价继续创新高是完全可能的,但从前一高点到下一高点,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这里的很长,是以年为单位的。通常情况下,被爆炒后的股票,回调幅度超50%才是介入时机。但也不一定,有些腰斩了2次都还没见底,有些没有50%跌幅却见底了。这点同样不可量化。

 

细心的朋友也许发现了,我回答上述三个问题都用了“不可量化”这字眼,是我在故弄玄虚吗?我才不敢,因为我知道老认为别人傻的人才是最傻的。这是因为,如果这些投资细节可以量化的话,那只要把这些细节都通过计算机程序把数据代入,牛股不就出来了吗?然后大量拷贝这个程序,成本自然降低,人人都买得起,这样每人都能通过买股票成为富豪。这样的话,这世上还有穷人吗?有谁跟你说花多少钱买个程序,这个程序出现B时就买入,出现S时就卖出,那你千万别花这个冤枉钱。不要说还要花钱买,倒贴钱给你都不能要,因为跟亏的本金相比,倒贴的那点钱根本就不值一提。

 

那么作为普通人,如何通过股市变富?这也是我写本文的其中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大部分深圳有钱人是如何变富的。简单讲,就是靠买房。十年前,房子一万一平,现在十万一平,也就是十年十倍的涨幅。房子跟股票的区别是什么?房子大家都愿意久持,因为投资性每月有租金,而且交易手续没有股票那么简单便捷,所以很少有人是今天买明天卖。特别是有部分人自住的房产更是如此,不可能天天搬家吧,所以买房的人与其说是买房变富,不如说是被动变富的。

 

而买股票的人不一样,价格天天都在变动,都能实时看得到,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全部交易过程。正是股票这些特点,导致绝大部分人没有持股的耐心。大涨时想着获利了结,大跌时遵循所谓的“避险”,所以很少听说有人在股市能赚到大钱的。(当然,很少不代表没有)

 

在深圳再想着像十年前那样通过买房致富概率已极低,十年十倍,意味着十年后房价要达到100万一平,一套普通的房子要上亿,这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房子吗?一想就能明白。当然了,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炒房者才不会考虑这些,就像股市最疯狂时没人会认为牛市会结束一样。

 

言归正传。你要想在股市赚到大钱,必须跟上面提到的多数人不一样。跟他们都一样的思路和做法,结果一定是赚不到钱的,这个不用怀疑。就像做一道算术题,如果过程都对,结果一定对。但如果过程不对,结果要想正确,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怎么做?简单讲,就是别人存钱你存股。国人都有储蓄的习惯,但由于物价上涨因素,存钱实际上越来越不划算,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你存的钱加上利息,购买力是不断下降的。但是股票不一样,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你买的股票对应的上市公司,业务量是越来越大的,盈利能力也是越来越强的,所以你持有的股份是会越来越值钱的,即股价是会越来越贵的。

 

上述这种做法为什么可行?其实就是你通过买股票的方式,成为了上市公司的股东之一。你要直接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对个人而言需要巨额资金,但通过这种方式,你就可以拥有了这家公司的一部分。那么这家公司经营得好,你持有的股份就越来越值钱,相应地,股价也就越来越高。而且,你根本不用担心财务处理、业务开展、人员管理等问题。经营是否合规,有律师事务所给指导意见。财务处理是否规范,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日常管理有职业经理人打理。也就是说,所有的经营信息基本上都是透明的。

 

曾经有朋友咨询过我,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项目,前景非常广阔,想投点钱。我问他,你知道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吗?人员你都属于吗?这种还未上市的公司,他们在行业内的地位以及它的核心竞争力你都清楚吗?我问这些,他都一无所知。如果把钱投到这种公司,心里踏实吗?但把钱投到上市公司却不一样,上市公司会定期发布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你根本不会担心上述问题。而且发布的这些信息都是要接受监管的,发布假信息负责人轻则受罚重则坐牢的。而且,上市公司发布的信息,都是公开的,有N亿双眼睛盯着,有啥瑕疵总会第一时间被发现的。

 

另外,你持有股票期间,分红也是有的。很多人不在乎分红,实际上回报率并不比你以同样多的钱买的房子租金回报低。举个例子,深圳600万的房子,月租6000左右,一年7.2万,年回报率1.2%。但一般不错的公司,股息率却通常在3%左右。比如我的一个朋友,过去十年一直持有招商银行,近十年股价涨超十倍,并不比房子涨幅小,而每年的股息率平均在3%以上,现金股利已足够一家人的基本开支,股票都不用动。

 

具体做法是,在你选到的好公司里面,专门找那些(个)没被短期爆炒的个股,把你每月收入中拟储蓄部分换成股票,最好固定在你发薪日就换成股票,不必在意股价的高低,这点有点类似基金定投,有兴趣的朋友可浏览我之前有关基金定投的文章。股市是专治各种不服的,已有无数人试图根据股价波动来进行他自己想象中的低买高卖,实际最后都是高买低卖的。选一到两只股票即可,最多不超三只,因为股票一多你是顾不过来的。别人都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从实际情况看,正确的做法应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用心看好它即可。

 

在持股过程中,你不必在乎股价波动,因为股票行情不可预测。跌的时候应该高兴,因为你每月的储蓄部分能买更多股份。当然,这个过程有时很痛苦,但如果钱那么容易就能赚得,那就没人为了那点薪水去辛苦工作了。如果有可能,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时不时咨询一下靠谱的专业人士。坚持十年,你会发现十年后你的财富能甩同龄人很多条街。

 

这是一个普通人最好的逆袭之路之一,只是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或者即便是有这个意识,也没那个耐心。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问巴菲特,大致意思是既然你都把在股市赚钱的思路都公之于众,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学不会?巴老说,那是因为人们都不想慢慢变富

 

亲们,当你看到这里时,是不是觉得我有点离题了?上面的内容好像都没有跟主题有关。实际上,我一直没有离题,而且,真正的入题是从下面的文字开始。上面我也提到,人有了钱,可以解决多数的烦恼,但不是全部。人生之所以痛苦,大多是因为没钱造成的,所以我上面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变得富有这个问题的。

 

但并不是说,按上面的步骤来你就能变得富有了。要变富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的。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方说要做一道菜,两个厨师获得的食材和炒菜教程都一样,但有功力的和没功力的做出的味道一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变得富有了,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持富有的问题,二是即便一直富有,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很多烦恼和痛苦不是钱能解决的。

 

又快到年底了,很多证券公司又开始举办资本年会(策略会)了。这种年会,内容无非是对行情的预判和抛出一些所谓的金股。问题在于,行情本就不可预测的,所以实际上这种预测纯粹是为了迎合股民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某种期盼,因为想赚快钱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把历年(近20年)各券商对下一年的预判进行统计,会发现没有一家券商是连续两年都预判正确的。全国有百余家券商,不排除有个别券商某次预判对了,但不是说他有多神,而是市场不是涨就是跌,概率各50%,这么高的概率,哪怕蒙都总一两家券商有对的时候。同样,也不是说预判错误的券商水平有多不行,因为行情本就不可预测。知道了这个真相,那我们作为投资人,自然就不会再通过各种渠道预测行情了,因为哪怕有一万个理由要求股市上涨,但仅需一个利空,股市就会下跌。另外,人都是因为看到某人之前预测正确你才会相信他的预测(正常的人不可能去相信之前预测错误的人,若之前预测正确的人都不可信,那之前预测错误的人就更不靠谱了),结果就是你根据他的预测做决策,百分百没有好果子吃。(因为前面讲了,没人能连续两次预测正确)。

 

正确做法应当是把精力放在拟买入个股基本面的深入研究以及已持有个股的持续基本面跟踪上。就像一个人找配偶一样,是否跟这个人结婚,应当是婚前做深入了解,而不是婚后发现配偶有各种缺点甚至致命缺陷再试图劝其改正。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性格,在结婚那一刻已定型,怎么可能让你说改变就改变的?同理,一家公司,其实就是人的综合体,有其自身的基因(有点类似人的性格),买前不深入研究清楚,而指望买入后每天开市时间盯着盘它就能不断涨?这不是开玩笑吗?配偶在环境好的时候才是你期待的样子,而环境不好时就怂得很,难道怪环境吗?应当怪这个人决定结婚前没了解清楚呀!同样,你的股票在股市行情好时才涨,行情不好时跌得一塌糊涂,难道是怪行情不好吗?当然不是了,要怪只能怪当初选的本就不是好公司呀。好公司是不会便宜很久的,那么多聪明钱在等着买物美价廉的标的呢。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避免做那些舍本逐末的事情了。也就是说,不管是预测行情的策略会也好,还是各种(自)媒体也好,你与其花时间在这些上面,远不如把时间花在你已持有或计划购买的公司上面。

 

至于资本年会(策略会)的各种金股更是让人捧腹,呼声最高的金股往往是走势跌得最离谱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任何人都无法跟社会生存法则(姑且称为“定律”吧)作对。啥意思?我来解释一下。钱是稀缺的吧?要是不稀缺,谁还那么辛苦地上班?这就决定了钱一定是不好赚的。可是,当大家都看好的金股若真能如期上涨,意味着多数人都能轻松赚到钱,这有悖于上面提到的定律。但凡有悖于定律的事情,一定是这个事情错了,定律不会错。若定律错了,意味着我们生存的社会是倒金字塔结构,这有可能吗?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富有,只有极少数人贫穷,然后让这极少数人服务富有的绝大多数人,那底下的人岂不累死?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就不会对所谓的“金股”抱啥希望了。

 

以上是哥我近20年跟踪的结果,当然,极少有人会统计和思考这些,反正那么多人都挤破头参加这种看似高端的年会,每人都想着能挤进去听一下,至少不会错过什么,万一里面有好的资讯呢?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心态,所以持股过程中就会受到这些消息的干扰,频繁操作,结果就是即便买过牛股,也难以吃到最甜美的那段。

 

实际上,即便是为了践行价值投资而学习各种投资知识,也未必能把投资做好。巴菲特,一个承诺去世后把99%财产都捐出来的世界顶级富豪,他是没必要向世人隐瞒什么的。他老人家已把投资真谛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众,可是这么多年来,能学到的投资者还是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股市是人类社会的浓缩,人性在其中一览无余。我们身边经常出现短时暴富的人,而这些人中突然一夜返贫的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的智慧配不上他获得的财富,有点类似德不配位的意思。我们经常听说在股市里,一年五倍的人不少,但五年一倍的人却不多,就是因为短期内有偶然因素,但长期能在股市保持盈利,那就只能靠智慧了,巴菲特能被称为“股神”,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所谓的投资技巧。

 

换句话说,只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整明白了,不仅能不断在股市获取高额回报,而且人生也就越接近没有烦恼和痛苦。如果把投资知识称为“术”,那么,做人做事的道理可称为“道”,道是比术更高层次的东西,是一种对我们生存世界的认知,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的方向。道和术的关系,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比方说你现在身处深圳福田区,打算开车去惠州办事。如果你要顺利、快速到达目的地,你必须把两件事情做好,一是把方向把握好,你去惠州应该是往东走,如果你往南山、广州方向开,你开得越快离目的地越远。二是你的开车技术要好,这样才能达到“顺利”、“快速”的效果。

 

上面例子中,你对方向的把握,就是一种“道”,而你开车的技术,就是“术”。我们的股票投资,也许相对复杂一点,但原理都差不多,不管多么复杂,都可以归结为“道”和“术”这两个方面的功力,但“道”是比“术”更重要的东西。

 

道实际上就是一种认知。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云南的孙小果,不久前被枪毙了。其实孙小果是被他母亲害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母亲不管他做了什么错事、坏事,都要包庇他,纵容他,溺爱他,那结果怎么样呢?孙小果就觉得这世上没啥事情是他母亲摆平不了的,于是杀人强奸无恶不作,最后发现这些恶行他母亲没有办法摆平了,所以只好让法律来制裁他,枪毙他。估计他的母亲到现在都不知道惯子如杀子的道理,这就是认知缺陷带来的后果。

 

股市投资的结果,实际也是市场给你对事物认知程度的回报。你越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你就能在其中获利越多,市场给你的回报就越丰厚,可以认为这是市场对你认知的一种奖赏。你对事物的认知越不足,那亏损额就会越来越大,可以认为这是市场对你认知不足的惩罚。也就是说,每一个想在股市像巴菲特那样持续获利的人,是必须要在“道”和“术”两个方面持续下功夫的。

 

我们知道“术”就是专业知识,在股市投资这一领域,其实就是通过年报来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研判它是不是一家好公司,只要持续深入研究年报,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是很容易作出判断的。

 

如何才能获得“道”?没有别的办法,唯有多阅读。别信那些所谓的“天赋”,人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化才能越来越有智慧的。一个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不接触社会不接触书本的人,哪怕到了八九十岁,其智慧也跟不上一个持续学习且年龄仅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我们日常中积累那些人情世故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大多是小聪明,还谈不上智慧。因为我们人生短短几十年积累的东西,怎么可能跟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的东西相比呢?我们现在和将来遇到的所有事情,在人类历史上都发生过的,只是经历的人不同而已。而这些事情,在书籍上都有记载的。我们通过阅读,自然就能知道解决各种问题的答案了。

 

巴菲特和他的拍档芒格,就是靠大量阅读获得智慧的。芒格先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这一生当中,未曾见过不读书就智慧满满的人。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的阅读量之大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和他一样。我的孩子们打趣我说,我就是一本长着两条腿的书。”他们俩是把几乎所有可用的时间都拿来阅读经典书籍、新闻和年报上了,而我们的绝大多数投资者,却是在开市时间盯盘,好像盯着盘他们的持股就不会下跌一样。由于盯盘耗尽了当天大部分的精力,然后余下的那点精力,这些人就刷手机看各种评论,特别是那些“大咖”的评论,生怕一旦错过就损失无数个亿一样,然后就根据这些评论来预测行情。我只听说过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可是这些人却偏偏拿现在的经济情况和经济学家对经济的预测结果来预测股市,活生生创造出“经济是股市的晴雨表”这种谬论,你说搞不搞笑?(相关论述请见《经济不好,股市就一定不好?》)这些人的一天就是在盯盘和刷手机学谬论中虚度了完了还向我抱怨说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股市,甚至把健康也搭上了,颈椎腰椎没一样是好的,高血压精神病一样没少,居然还不断亏损。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其实他天天都活在过去,毫无进步,而人家巴菲特却是每天都有进步,即便是每天仅进步千分之1,一年差距可能还不大,可是在复利的作用下,十年下来差距可就大多了,六十年下来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1+0.1%)365=1.44

(1+0.1%)365*10=38.40

(1+0.1%)365*60=3208461239

这就是多数人学不到巴菲特的根本原因。可更为搞笑的是,这些学不到的人,拿着巴菲特的理论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失败后就说巴菲特的理论在中国行不通,甚至认为巴菲特的理论是伪科学,一定是老巴隐瞒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实际上,智慧不仅能帮我们在股市获利,更重要的是智慧能使我们真正远离痛苦和烦恼。世上一切痛苦、不幸和惨剧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人的无知造成的。来看一个监控拍下的视频,这是年初在我老家真实发生的一幕。

从视频可看出,骑电动车的女士根本就没在意身边的水泥搅拌车,居然跟这种大车抢道,所以悲剧就发生了。其实,这种事情在之前就没少发生,只要她稍留意下每天的重要新闻,这场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这种大车是有盲区的,遇到这种车时不仅不应跟它抢道,而且是能离多远离多远。这种事今后还会发生吗?我一直默默祈祷不要再发生这种事,可遗憾的是,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历史总是不断重演。就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国内其他地方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很多婚姻不幸、事业不顺、罹患大病的人,第一个怪罪的,往往是怪自己的运气不好,除了怨天尤人外,更多的是求神拜鬼,似乎这样就能转运了,其实这些都是无知的体现。

 

想想啊,一个婚前不作任何考虑的人,对对方连最基本了解都没有的人,之前两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成长路径不一样,而且又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相当于两个原本陌生的人拧在一起过日子,事先没作了解,对方不适合才是大概率事件呀,换句话讲,婚姻不幸才是正常的,婚姻幸福那就是例外了。

 

一个整天混日子的人,要是事业还顺利,那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如果说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业务技能上做到精益求精,甚至达到行业内最专业的水平,我觉得他想事业不顺都难。

 

至于罹患大病的人,其实多数也是可以避免的。“病从口入”、“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可是真正愿意在这两方面下功夫的人却是不多的。吃健康的食品,保持每天都有适度运动,我觉得想生大病都难,而且从很多医学数据跟踪情况看也是如此。

 

我曾认识一个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大家都知道,打麻将是一项久坐的活动,很多打麻将的人,都是连坐几个小时不挪身的,这是最伤身体的。而他更离谱,就是几个牌友除了一起打麻将还猛抽烟,是一根接着一根的那种。有一天他身体不舒服去医疗检查,结果是肺癌,他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而是怪自己运气不好。其实稍想一下都知道,他这种长期行为不导致患肺癌才是没天理。

 

我举的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实际上人世间,各种不幸和痛苦的表现形式是千千万万的,但道理都差不多,绝大多数都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芒格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巴菲特也说,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这些话,都是满满的智慧哪。

 

我真的很感激巴菲特和芒格这俩人。哥我以前也曾坐在CBD看似高大上写字楼的格子间,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大城市高层写字楼的窗户都打不开,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日复一日做着各种事务性工作,下班后还要参加各种聚会,以便通过这种方式去开发客户。客户虐我千百遍,而我还要待之如初恋。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也正是那时,我接触到他们俩的介绍后,对他们进入了深入研究后,突然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应该说,是巴菲特教会我应当如何正确地在股市投资,芒格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

 

是芒格让我明白了,只要足够专业,你根本用不着浪费时间去开发客户,更不应该为了讨好别人而专门去练习喝酒和泡茶。成年人的交往里面,看的是你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实力,而不是说你对他敬了多少酒倒多少茶,这些用处都不大。你如果没有价值,你对人家再好,人家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不要说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哪怕是你的家人,不少都是这样。苏秦当年没有出息的时候,天天面对的是家人讥笑和责备。他挂六国相印后,情况才来了个逆转,这个历史应该大家都知道。这种事情几千年过后的今天一样会发生,将来也不会少。

 

谈判桌上的天平只会向有实力的那一方倾斜。磨刀是不误砍柴工的。所以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如果没有出息,你身边的人,都是坏人,如果你混的好了,你身边的人,都是好人。人与人的交往当中,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靠的是你的实力和价值,而不是说你凭你对人家有多好,做的再好,人家会越觉得你没有价值。看清了这些真相,认清了这些本质,那么你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做到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

 

于是我决定,与其拿宝贵的时间去参加那些不喜欢的饭局和聚会,不如把那些宝贵时间用来看年报和读经典书籍上,有智慧了,能力提高了,客户的资产能保持增值了,客户自然排着队找你。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事实确实如此。也可算是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求人不如求己”的涵义了。

 

亲们,不管你身处金字塔尖的富豪还是暂时身处塔底的普通老百姓,都是需要不断增强你的智慧的。身处塔尖时,你凭智慧不被挤下来。你暂时身处塔底时,却可凭借智慧向塔尖迈进。获得智慧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大量阅读。你会发现,大量阅读后获得的智慧给你的回报,会远超你因阅读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毛主席说过,饭可以一天不吃,脸可以一天不洗,但书不能一天不读。也正是他一生都在争分夺秒读书,获得满满的智慧,所以几乎从未握过枪的毛主席,却能指挥千军万马,夺取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当你把历史读个遍,你会发现,站在你面前的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高官巨贾,你都能从容对待。因为你很清楚,他们都是人,若干年后都会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他们也要遵循最基本的人道,否则一样会遭天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也。历史上的皇帝你都见识了遍,还有啥高层次人你没见过的呢?

 

当你拥有了满满的智慧,你会发现,“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这话还真不是虚的。手无寸铁的王阳明就是靠智慧平息朱宸豪的武装叛乱的。吕布虽有勇力却无智慧,所以在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里,他只活到第十九回。

 

当你拥有了满满的智慧,你会发现,金钱无法让你远离痛苦,但智慧却可以。人世间几乎所有的问题,在你那里大多都能找到答案。

 

当你拥有了满满的智慧,你会发现,虽然身无分文,但却可以富可敌国。南怀瑾先生当年想在浙江金华到温州之间建条铁路,他就仅仅是振臂一呼,3个多亿就筹到并建成了,那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3个多亿呢。

 

哥写的不只是股票,更是整个人生哪。

更多内容请见微信公众号“富哥讲投资”。

全部讨论

2022-09-17 00:01

拜读了,确实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希望自己的投资之路从此可以柳岸花明、收获满满!

2021-03-06 19:59

感慨颇多,收益匪浅,胜读几年书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