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看法转载monkqiu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0喜欢:0

关于股价涨跌,我不擅长判断。只能说,我控制不了资金,但是我在等待跌停价买入的机会。
大部分历史文章都在我的新冠药物研究之路,给大家分享里,新的文章稍晚我会更新进去,作为个人研究的索引。

1、慢即是快,快即是慢
君实临床的确慢一点,但是审批一定会快一点;友商前期流程上快一点,但是没有完整的数据(或者说有数据但是不足以支持快速获批),最终还是会慢一点,也可能遥遥无期。

孙副在CDE对新冠药物研发的指示说的很清楚:“要组织专家对现有研发药品进行认真遴选,分类给予支持和指导,对于临床数据完整的,及时推动审批上市;对作用机制明确、潜在疗效明显、安全性好的,及早介入支持开展临床试验”。

结合第一批队药物的现状,可以看出正反两个例子:君实VV116在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EUA以来,大大小小安排了三个以上的三期临床,包括乌兹别克斯坦重症重做,MRCT国际多中心临床的开展,上海与Paxlovid头对头临床等,以及上海的同情用药和前瞻性研究等,还包括轻中症的单臂临床,后续个人期待安排暴露预防临床。坦白的说,由于疫情的变化,部分临床前期推进有难度,直到3月中下旬上海爆发才提供了临床加速的可能性。虽然现在出结果的只有与Paxlovid的头对头临床(达到终点但最终数据还没出来),但可以看得出来,君实及相关各方的确是按照孙副的指示,尽一切可能,及早介入开展各项临床试验,保证临床数据完整(头对头数据还没公布,但一定会完整公布的),那么接下来就是CDE来体现它“及时推动审批上市的职责”了。

反过来看友商,巴西临床明显已经失败,其它临床数据也迟迟不敢揭盲,没有Omicron的数据,临床还是以降低病毒载量为终点,最重要的,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一个媒体敢于公布说,艾滋夫定三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以及公布终点。如果临床数据都做不到完整,可靠,公开透明,CDE怎么能够及时推动审批上市?

辉瑞默沙东的新冠药物,都是三期临床中期数据分析就向FDA申请上市,一个月之内都批准了EUA,人家也算严谨吧,为啥不卡审批流程,到了国内一堆人就YY审批先来后到?谁说过报批了一定会通过?没有在提交材料第一时间审批通过的,应该考虑的是,会不会被打回来。

2、单盲临床试验是不是严谨?
很多质疑在于,VV116的单盲临床可靠性不足,单从单盲和双盲定义来看,这个无可否认。但是,大家都没看到的是:一、这个单盲临床直接头对头的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药物,不是安慰剂;二、乌兹别克斯坦已经做了VV116的临床已经EUA,最近正式上市。乌兹别克斯坦新的双盲重症临床入组已经接近完成(两个半月前开始,一个半月前入组过半推断)。上海大量同情用药数据,在这一系列临床试验及同情用药基础上,为了加速审批流程,才设计了头对头的单盲临床;三、VV116的参照物瑞德西韦在欧美临床使用中体现出来的效果和安全性;四、君实的MRCT国际多中心双盲临床已经在上海、香港等地开展,上海入组完毕,后续双盲数据也会验证。

引用我在前文的一个看法:通过操作把一个临床数据不足效果不够好的药品捧上市,这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但是如果一个药品已经有很好的对照药物,极好的同情用药数据,亮眼的海外数据,在临床实验中也观察到了肉眼可见的效果,最后做不出来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这个也是应对疫情的不负责任。

接下来,VV116单盲、双盲、单臂的数据也会不断出来,更多的地方会及时在临床中使用EUA的药物,不断的帮助人们对这个药物的效果更好的认识。

3、关于临床终点设计
和Paxlovid头对头的临床,设计之初的主要终点为:一、至持续临床恢复的时间(截至第28天),二、截至第28天发生COVID-19进展(定义为进展为重度/危重COVID-19或全因死亡)的受试者百分比。这是严格按照CDE的新冠药物临床指南进行设计的。到了5月9日,临床终点变为至持续临床恢复的时间(截至第28天),第二个主要重点变为次要观察指标。这个变动前期电话会议纪要中也有佐证,整个实验组都没有多少转为重症,如果VV116和Paxlovid在这一项上都拿的是满分,那么这一项上怎么体现出统计意义上的非劣?一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一起去考小学数学,都拿满分能说谁比谁数学更好?

只能说,在Omicron病毒下,大部分打了疫苗的人群中,想做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转重症或者死亡比例数据,难度极大,除非去kr那个独特的环境做临床,不然后面的药物基本都会判死刑。不只是中国,盐野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它甚至连疗效终点都没有达到。

看看辉瑞Paxlovid在美国标准风险病人的临床设计,它的主要终点为Time to Sustained Alleviation of All Targeted COVID-19 Signs/Symptoms ( Time Frame: Baseline through Day 28),其实翻译过来就是“至持续临床恢复的时间(截至第28天)”,和头对头临床终点一模一样。

咱们再看看瑞金医院头对头临床的名字,“评价 VV116 对比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即 PAXLOVID)用于轻中度 COVID19 患者早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VV116 用于轻中度 COVID-19 的早期治疗达到临床方案预设的主要终点。”

单从名字看,这临床设计已经是针对所有轻中症患者了,所以终点修改也是合情合理的,我都不理解有什么好质疑的了。更何况,如果临床这样设计,最终的批复适应症,会不会是所有轻中症患者?拭目以待。

心情有点乱,不想写了,逻辑再对,钱没有赚到手,心情都好不了,还好我成本够低,没关系,我可以等待业绩

全部讨论

2022-05-24 14:31

如你所愿,跌停了

2022-05-24 18:37

这人品德不行,典型的捧一踩一。

2022-05-24 15:31

毕竟是宁光院士领导的临床试验,设计肯定是按照cde标准来的,实时跟进。和一些不专业蹭热点的临床试验完全不同

2022-05-24 15:29

支持!坚定看好!唯一担心的就是真实也能批,那么君实的利好效应就大打折扣,只能后期拼营销了!

2022-05-24 14:23

放量下跌还是躲远点

2022-05-24 14:06

收盘前买点,赌明天!

2022-05-24 13:54

重症转化率不好比较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扩大临床病例来解决,要知道疫苗的三期都是2-3万例的,如果800例不能比较出来我想8000例应该是可以的,国际多中心也是很常见的做法,君实总体有做2000多例可能后期能有一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