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胃经的常用方根方药(1)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2

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食物的通道,

由于足阳明胃经从脚到头部,

通常我们以阳明胃经来统称足阳明和手阳明,

从口腔,到胃,到小肠,到大肠,到肛门,

食物在这里完成【消】和【化】,

所以阳明经,有2个重要的特征;

-----

第一个特征是血管极其丰富,

身体当中所有的热,都会快速地集中到阳明胃经上来,

人体的手、脚、鼻子、耳朵,在冬季寒冷的季节,

都会感觉到冷;

但是在脸部,是不容易冷的,

就是因为脸部充满了阳明胃经的气血;

-----

阳明胃经的热,通过自己的下降、冷却,

把人体散发的热,向下冷却、回流,

归入脾土、归入肾中,

形成能量的循环,

也就通过睡觉完成了人体的【补肾】工作;

----

炙热的心脏反而会制造出清凉的血液来,

当阳明胃经的接收到的热量过度,

或者不能正常回流的时候,

就会反过来影响到血液,

使得血液发热,不再清凉,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一个小阶段就是【消渴症】,

其中一个表现就是阳明经过热,

这个小阶段的治法,可以参考白虎汤,使用生石膏;

====

第二个特征是从上往下走,

这个很容易理解,

只有阳明胃经从上往下走,吃下去拉出来;

我们在治疗各种病症,比如感冒发烧、肺炎、肿瘤的时候,

中医对【通便】是重要的要求;

----

当然,通便不是说用大黄,

因为大黄是寒凉的,

当太阴脾经寒湿的时候,寒凉的大黄,对太阴脾经的有很大的伤害;

这个时候应该用【枳实厚朴】,效果很好;

当然严重的血虚血热,也会造成长期的便秘、便难;

这样的人,通常是血虚血热女性,

表现为皮肤病、过敏、例假的提前量少、崩漏、淋漓不尽、舌红紫无苔;

治法应该考虑疏肝活血凉血,

参考我们《方根的常用剂量》中的柴胡熟地白芍山萸肉;

====

这里其实有一个矛盾的地方

阳明胃经的热是向上走的,

阳明经的向下走,就是把热向下引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黄帝内经》中叫【做阳明燥金】;

-----

阳明,指的是两阳相合,太阳和少阳的合拢,

这个合拢,不是相加,是压缩、收纳的意思,

五行里面,把【金】的过程,叫做【革】,

就是凉降,能量收拢、回收的过程,

秋天,就是这个【阳热收拢】的过程。

-----

当然这些理论,大家也没必要过度研究,

有一些朋友,开始学习中医,

后面发展成热衷于讨论这些纯理论的东西去了,

如果研究这些五行理论,每天津津乐道,

几年下来,一个方子不会开,

就没有达到学中医的目的了,

当然这是个人的事情;

-----

但是

人家还在后面说呢,

你看中医是没什么用吧,

这个人研究中医那么多年,孩子生病,还不是送去吊盐水!

从这个角度讲,就不是个人的事情了;

我们还是讲究实战,要能简单快速治病为第一原则,

五行的理论还是要以促进中医技术为前提。

====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成语叫【肝胆相照】,

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是一组循环,

脾胃,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另外一组循环,

我们常说【脾经不升、胃经不降】,

脾胃的循环,是典型的圆运动的循环,

跟一个汽车方向盘一样,

如果方向盘左边升不上去,那么方向盘的右边你肯定打不下来;

-----

胃经不降,上面两个特征就出现逆反了,

一个是阳明胃经的食物和残渣,不能正常下降,

一个是阳明胃经的热量不能下降回流脾土和肾中。

导致阳明胃经不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是太阴脾经寒湿不升;

-----

所以我们治疗脾胃的时候,

一般有几味药是负责帮助太阴脾经温热祛湿而上升的;

同时还有1-2味药,是帮助阳明胃经清热下降的,

帮助阳明胃经的下降,

我们就需要简单了解下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

====

面部部分: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眼,

沿着鼻外侧(承泣穴)下行,

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汇承浆,

循行下颚、耳前、止头角;

-----

胸腔部分

主干从颈下胸,

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

----

腹部部分

外形部分循行与胸腹第2侧线,

抵腹股沟处;

----

下肢部分

下循下肢外侧前缘,

止于第2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脊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

我们在看《黄帝内径》和《金匮要略》的时候,

经常看到【趺阳脉】,

就是脚背高点的穴位脉搏;

这里就是胃气,

只要胃气尚在,就有救治的可能,

当然西医的手术、化疗之后,很多胃气已经决绝了。

====

篇幅比较长,

我们下篇继续讲阳明胃经的相关病症。

黎明素问

20231213

写于G2624途中

全部讨论

2023-12-14 16:01

讲的真好继续学习

2023-12-14 07:47

赞,老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