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方根的重要意义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0喜欢:11

今天开始我们重新全面解读《伤寒论》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是核心

很多初学中医的朋友,对【六经辨证】这个新概念,搞不明白;

今天开始我们重点讲讲;

---

【六经辨证】框架的核心方法就是,一个人所有的症,全部列出来;

分解归类到六经中不同的经上;

这个我们在《六经辨证绝离不开十二经》文章中已经提到了;

病和症分不清的朋友,请先看懂《病和症的区别》;

---

我们花几篇文章的时间,把《伤寒论》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分解:

张仲景的《伤寒论》核心就是分成了6个病类,每个病类之间又有密切的关联;

为了方便我们讲解和理解,我们还是按六根经的分类来学习;

只是学习的顺序,跟《伤寒论》有所不同;

---

《伤寒论》先讲三阳(太阳、少阳、阳明)和三阴(太阴、少阴和厥阴);

这样排列的根据是,邪气从外向内侵入的过程;

但在我们这里

我们按照中医实际治疗中【六经辨证】的顺序来排列。

---

现今社会,丰衣足食,邪气从外侵入的情况在减少;

当然从外侵入的也很多,

包括空调,包括新冠、包括现在西医束手无策的甲流、衣原体之类。。。

但是由于饮食寒凉的原因;

太阴脾经的寒湿,已经成了主要、核心的病症;

所有的其他病症,包括新冠和所谓的【衣原体】病症,都是源自于这个脾经寒湿;

详细我们后面在太阴病和太阳病里面会讲。

----

所以这里我们讲解的顺序是:

先讲后天之本脾经相关的太阴病;

然后我们讲和太阴病关联的,阳明病和厥阴病;

再讲少阴病和太阳病;

附带我们再讲下手太阴肺经的方根方药;

最后我们讲少阳病。

===

早先看《伤寒论》以及相关的注解书的时候,我是没有方根的概念的;

包括大部分的注解的名家,包括成无己、黄元御,包括现代的已故胡希恕老先生;

都没有讲解方根;

典型的就是已故胡希恕老先生,总体上,是强调整个方剂的应用;

强调的是2个方剂的组合,甚至是3个方剂的组合;

已故刘渡舟先生对胡希恕老先生评价也颇高,

当前学习这种方法的人也很多;

我也学习了很长时间。

----

但是经我学习和应用;

我感觉问题还是比较多,效果也不好;

因为整个方剂的应用,2个方剂的组合,依据的是多个症状与《伤寒论》条文的匹配;

这种匹配,本质上来说是不严谨的;

对经验的要求很高,

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痛苦、非常难以逾越的鸿沟;

===

最初接触到【方根】这个思路是,我最开始写这些文章的初期;

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甚至还不怎么会【六经辨证】,更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伤寒论》;

于是我用了一个很笨的方法:

我网上搜索国医大师们,针对西医的绝症,所开的方剂;

对这些方剂,我进行分解和注解,以便帮助大家理解;

---

有趣的是,估计没有几个网友对这种【方剂分解】感兴趣;

大部分网友只是对治疗家人或自己的病感兴趣;

倒是我自己在分解这些方剂的时候,获得了重大的收获;

我发现这些绝症,国医大师所用的方剂,都是由固定的方药组合来实现的;

不记得在什么时候,在手机文章里碰到了【方根】这个名词概念;

一下子让我自己有了很大的突破。

----

原来《伤寒论》的条文和方剂,我是始终难以记住的;

包括常见的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真武汤、肾八味、乌梅丸。。。

即使看了很多遍注解和分析,也搞不明白,也记不住;

更不要说会灵活应用了。

---

因为有了【方根】的概念;

《伤寒论》的所有方剂,随即开始豁然开朗;

以真武汤为例:

白术、茯苓、生姜、附子、白芍

这里有几组方根:

针对太阴脾经水湿的方根:白术、茯苓;

针对太阴脾经寒凉的方根:生姜;

针对少阴肾经虚寒的方根:附子;

针对厥阴肝经血虚的方根:白芍。

----

原来,我们要记住真武汤是比较复杂的:

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这种症状的综合描述,我相信,不光是我,包括大部分的初学者,是没法搞清楚的,背诵也是效果很差,事倍功半;

我们多少自学的、或者初学中医的朋友,被这种笼统的症状表述搞得晕头转向;

更不要说去拆解这个真武汤的方剂了。

---

但如果按照【六经辨证】和对应的方根方药,

我们要掌握换个方剂,就很轻松了!

太阴脾经寒湿的主证是舌苔水滑、有齿印、易溏;

少阴肾经虚寒的主证是: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下利;

厥阴肝经的症很多(下次我们单篇讲),(身为阵阵摇者)风动就是肝经缺血的主证;

所以以上N多真武汤的症状,就可以分解为:

有太阴脾经寒湿的症,用白术茯苓和生姜,两个方根;

有少阴肾经虚寒的症,用附子;

有厥阴肝经血虚的症,用白芍。

-----

那么把生姜换成干姜,可以不可以呢?

如果你死背条文和方剂,肯定是不可以;

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了方根,就变得可以了;

太阴脾经寒湿,用方根白术茯苓祛湿,用干姜炙甘草驱寒,未尝不可;

什么时候应该把生姜换成干姜呢?

有汗出、怕热的时候,(可能厥阴和阳明有虚热)不用生姜;

但同时还有常腹痛、易溏、舌苔水滑、有齿印,这就要改用干姜;

加上下利、四肢厥冷,就可以继续用附子,变成四逆汤;

真个真武汤变成了:

白术、茯苓、干姜、炙甘草、附子、白芍;

当然如果身体水肿、舌湿滑比较重,炙甘草要少放一点,甘草滞留水湿的缘故;

所以这里也明确了生姜和干姜的区别:

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

===

使用【方根】又出来了另外一个好处:

剂量的记忆变得很简单!

原先一个方剂的剂量,记忆起来靠的是背诵,十分辛苦,且效果差;

现在针对方根了;

我们发现《伤寒论》中大部分的方根的用量都是2-3两;

比如真武汤中,白术2两、茯苓3两、生姜3两、白芍3两;

炮附子一枚是多少呢?大概率也是3两;

----

那么我们调整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可不可以呢?

当然是可以的;

比如附子是3两,我们改成2两或者4两,可以不可以?

答案是可以的,

根据病人少阴病症的程度,我们自然可以自己增加或减少附子的用量;

当然需要的是对原来3两的力量,事先心里有数;

生姜3两、白术2两、茯苓3两,我们增加也是可以的;

如果寒重,我们增加生姜到5两、10两也未尝不可;

如果水湿重,我们增加白术、茯苓到4两5两也是可以的。

===

掌握了方根,我们对于方剂的拆解,就容易很多了;

如果上面的真武汤证,同时还有鼻涕、鼻塞,有汗;

那么就有太阳表证,桂枝汤证,就可以加上桂枝,保证桂枝等同于白芍的用量;

如果上面的真武汤证,有鼻涕、鼻塞,无汗;

我们就加紫苏叶,或少量的羌活独活,或少量的麻黄解表,任意一个方根;

这个看他平时出汗是否多,确定用哪个太阳病的解表方根更合适。

===

方根的熟练,对于学习名医的方剂,非常方便;

比如李东垣的《脾胃论》;

说实话我一直看不懂他的方剂思路,直到我有了【方根】这个武器;

他的补中益气汤,大家听得比较多:

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

我们用方根的思路分解,就一目了然了:

太阴脾经:党参黄芪升麻 + 白术炙甘草

厥阴肝经:柴胡当归

阳明胃经:陈皮

----

其中白术炙甘草,好理解;

从而我们可以学习到,另一组方根组合:党参、黄芪、升麻;

针对脾经虚弱、中气不足的情况,以后可以参考使用。

----

当然,柴胡当归这个方根,我现在多用柴胡白芍;

因为当归助湿,尤其是大便溏泄的人不能用当归。

说句题外话,

李东垣的《脾胃论》中,

除了补充益气汤,

升阳散火汤,偶尔我用过一次,效果不错;

【脾胃论】中的各种方剂现在用得都比较少;

因为,他的方剂大部分针对的是少阳热证的;

现在因为饮食寒凉、太阴脾经寒湿,少阳热证的人很少;

所以李东垣的方剂原方用的比较少了;

同样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里面的方剂,同样是针对热证的,所以我们现在用得也很少;

但是李东垣、吴鞠通,是理解【六经辨证】的大医家;

我们从方根的角度拆解他的各个方剂,

对于提高我们的中医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

方根的熟悉,对于判断方剂的正确与否,有非常大的好处;

比如前面的文章《寒是当今中医开方之大谬》中举例的多个方剂;

面对现在绝大部分寒凉饮食、舌苔水滑的孩子;

他们的太阴脾经寒湿必须的方根就浮现出来了;

要用温热药物:白术茯苓干姜炙甘草。

----

他们生病的感冒、发烧、咳嗽,西医所谓的甲流也好、衣原体、支原体也好;

我们一看到“黄芩、鱼腥草、生石膏、金银花”这种寒凉中医药方剂;

我们就知道----医生开错了!

我们也知道,电视里铺天盖地的广告,小孩咳嗽是肺热,其实也是错误的!

===

方根的应用,直接对应的就是【六经辨证】;

可以说,如果不会拆解方根;

基本就不会【六经辨证】;

大概率中医的技术水平就好不到哪里去。

----

《伤寒论》的每个条文,每个方剂;

如果我们用方根拆解的思路去学习;

进步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实际上我们所要记住的,常用的方根总共不到20个;

我们要记住的,六经的主要症状,就7-8个大类;

前面的文章《学中医难吗?》写过,

真正按这个框架去学到位的话,最多也就3个月,

可以达到目前省级名医的水平!

-----

我们在学习中医书籍和讲座的时候,也要留个心眼;

不讲【六经辨证】;

不讲“方剂拆解”的讲座和书籍,光讲条文的,尽量不要先看;

特别是把中医条文,动不动跟西医的病名相对应的,不要看!

尤其是初学者;

耽误几年不会开方子是小事,浇灭中医学习的热情是大事!

具体就不好多举例了,得罪人太多。

===

常用的方根(不一定全,大概写一下我常用的)

(1) 太阴脾经寒湿:

白术茯苓、干姜甘草、干姜细辛、厚朴、生姜炙甘草大枣、党参黄芪升麻、吴茱萸、花椒、肉桂粉;

(2) 阳明胃经:

热证: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枳实厚朴大黄、大黄(这一组热证其实很少用到); 湿证:桂枝泽泻、枳实厚朴、半夏陈皮;

(3) 少阴肾经虚寒:制附片、制附片干姜炙甘草、制附片白芍、桂枝炙甘草;

(4) 太阳膀胱经表证:

表实:杏仁紫苏叶、羌活独活、麻黄杏仁、生姜葱白、葛根麻黄杏仁 表虚:桂枝白芍、桂枝;

(5) 少阳胆经热证:柴胡黄芩半夏、柴胡黄芩、柴胡半夏

(6) 厥阴肝经虚热血虚:

疏肝: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熟地黄

活血:白芍、熟地黄、熟地黄丹皮山萸肉山药泽泻、柴胡熟地黄丹皮白芍黑芥穗

(7) 手太阴肺经咳嗽:

咳嗽用柴胡炒枳壳桔梗前胡、胸闷用柴胡炒枳壳桔梗、咳血或浓痰加苇茎汤

感冒后喉痒用桔梗杏仁

===

好了,

六经的方根方药前言部分,先写这么多,

因为【方根】对于中医学习,中医【六经辨证】都非常的重要,

后续我们针对每根经,再单独细化来讲

黎明素问

20231129

全部讨论

2023-12-01 07:51

我看有人支原体有人用小儿麻甘颗粒,说是肺热。三四天好了。

2023-11-30 13:58

先生!
太阴脾经:党参黄芪升麻 + 白术炙甘草。
李东恒的方子本人用过,效果不大,应该是不懂得根据症状调整的缘故。请教下:如您所述,党参黄芪升麻,是用于脾经虚弱、中气不足。如果症状以寒湿为主,党参这三种还需要加到方子里吗?而且此方子中黄芪用量还较多。谢谢

2023-11-30 21:33

这次支原体很多不仅入侵太阳、少阴,太阴,有的六经都被入侵,我自己就是六经病都见到了,所以简单的方剂不用合方治不了病

2023-12-17 23:16

2023-11-30 13:28

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