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22-1妇人杂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二》的第一部分。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按:

妇人外受风寒,七八日(是个时间泛指),之后,出现了“续来寒热,发作有时”往来寒热的症状;

同时伴随着,原来正常的经期出现中断的现象;

属于“热入血室”,“血室”是女子胞宫的意思;

这种现象的原理,是风寒入里,进入少阳经,胞宫与肝经胆经紧密相连,所以邪气侵入了胞宫导致了经期的经血内结,“如疟状”的往来寒热,“发作有时”;

所以用少阳经的主方,小柴胡汤;

这里的血结,不是真正的经血干枯板结,实际上是肝经胆经的气机有郁结,不能舒展,所以用小柴胡汤,疏肝清胆经瘀热,加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温中暖脾,助肝经胆经的气机舒展;

因为是个阳证,所以是以少阳经为主的小柴胡汤。

这个条文在《伤寒论》有讲过的。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按:

这条跟上条基本类似,

妇人“经水适来”经期正常来临,碰到“伤寒发热”;

虽然“昼日明了”白天没有明显的问题,(当然少量的症状肯定还是有的,比如舌色有瘀血表现,精神不充沛脸色欠佳,头痛烦躁之类的);

到了晚上,“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

治法仍然应该考虑小柴胡汤;疏解肝经胆经的气机,排出瘀血,才能转好;

“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是强调不要用寒凉的下法、吐法等错误治法。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按: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这条跟前面2条类似,但略有加重;

“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病了七八天之后,发热没有了,脉象“迟”;

但是出现了“胸胁满,如结胸状”,胸肋是肝经的循行部位,所以是肝经的郁结;

“谵语者”说明上焦瘀热还比较严重,血热上饶于心,所以谵语;

这也是热入血室,相比前面两条,是瘀热时间长,瘀热严重了;

“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首先是刺期门,放掉瘀堵的肝经邪热;

此时不刺期门,光服中药的效果,可能不如刺期门的缓解来得迅速;

随后,其实还可以服用小柴胡汤,加以调理。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按:

妇人经期,血下胞宫空虚,邪气入血室,成以上3条的小柴胡汤证;

不是经期,阳明邪热入胞宫,逼迫下血,这也是热入血室;

阳明经热,邪热扰心导致谵语,但是身上没有汗,只是头上有汗,这是阳明经邪热不能外散;

既然入了血室,就不仅仅是阳明经,而是在厥阴肝经了;

身上没有汗,也是因为厥阴肝经的气机不通,肝主疏泄,所以汗液不能排出瘀热不能散出;

所以“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占占,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按:

这个半夏厚朴汤,在《伤寒论》里就有,其实不限制男女;

只是有一个要点,这个方剂,很多时候病人还有精神方面的问题;

比如:紧张、抑郁、恐惧,善悲欲哭,甚至四处奔走、常蜷缩阴暗处、面色萎黄;

本质上是气机的郁结,肺胃的宣降失常,痰涎凝结,脾虚不能化湿,痰湿交阻,袭扰神明,导致精神类病症并发;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温中化湿;

半夏,燥湿降痰结;厚朴三两,燥湿散痰,破气滞降肠气肺气;

紫苏,解表散寒,紫苏叶气味芳香,散结气解肺郁的作用。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按:

脏燥的病症,男女都有,不仅仅是在妇人;

脏燥是血虚不濡,心血偏燥,表现为精神类病症“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

“数欠伸”反复地打哈欠,伸懒腰,这是肝经血燥的表现;

甘草三两 大枣十枚,有助脾益血、滋润五脏、缓和燥急的作用;

小麦一斤,即常用浮小麦,补养心肝,除脏燥、敛心志、安神明。

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按:

这个不仅仅是妇人的病症;

“妇人吐诞沫”,这是上焦有寒湿痰饮;

当然不能用下法,所以“医反下之,心下即痞”;

虽然有痞证,但是由于“吐涎沫”还在,上焦的寒湿和表寒都还在,所以继续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麻黄解表寒,干姜细辛化内寒湿;

表寒散除,上焦寒湿痰涎也清除,再治痞证,恢复脾胃上下循环,用泻心汤;

考虑到前面有痰涎,应该用半夏泻心汤更好。

本章比较长,内容比较多,我们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