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16-2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的方剂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卷中·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十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的方剂。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

这条在《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里;

火邪,有惊狂不安;

火劫亡阳,导致心神不安,神明散乱,所以用桂枝甘草,引津液上行,宣通心阳;

用生姜大枣,温中补脾虚寒;

惊必有郁结痰结,所以加蜀漆(现在用常山苗代替)破痰结郁结;

用龙骨的甘涩平,用牡蛎的酸咸寒,一阴阳交心肾,宁心安神。

因为病邪不在肝脾,所以,不用芍药。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按:

心下悸,既有可能是心血虚所致,也有因为寒饮所致;

一般的心悸,多用桂枝茯苓通阳利水;

但是本条从方剂反推,可能是外有寒邪闭郁阳气,内有水湿上逆;

所以用半夏麻黄丸,小丸缓治,不伤正气。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

这条讲脾胃虚寒,气不摄血,导致上逆吐血的治疗;

侧柏叶,清肃而降,治血上逆;

干姜、艾叶温中,暖气以摄血;

马通汁,能育阴止血,引血下行,同时制约干姜、艾叶的燥性;

马通汁,刘渡舟老前辈说是指白马的马尿,也可以用童便代替;

但胡希恕老前辈说,马通汁是马粪;

就命名而言,金汁是指大便,童便指男童小便;所以马通汁是指马的大便的可能性比较大;

另外,胡希恕老前辈举了实际的案例,明确说过他见过用马通汁的老医生;

所以马通汁是指马粪,相对可信一些。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按:

这条也是中气虚寒、阳虚,气不能摄血,导致下血便血;

比前一条更加严重,所以用了附子、白术、灶中黄土、白术、甘草;

“远血”,先大便,后出血,血来自直肠的以上部分,肛门较远,称为远血;

中气虚寒,脾阳不运,气不摄血,所以便血;

大便下行,气也下泄,血随之而下,所以先便后血,为远血证;

中气虚寒,气血来源不足,所以面色恍白,恶寒倦怠,腹痛喜按,舌淡脉弱,应该可能同时存在的病症;

灶中黄土,又叫伏龙肝,配附子、白术、甘草,温中驱寒,健脾统血;

阿胶、生地,凉血养血;

黄芩,清热凉血坚阴,防止上述温热药物伤阴动血;

从而振奋脾阳,统血生血。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按:

这条讲的是湿热郁结,导致下血便血;

这种湿热导致的下血,多带有脓血,又叫做脏毒;

应该同时还伴有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

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排脓消肿,活血行瘀;

赤小豆行水湿、解热毒;当归引血归经,举血上行不再下陷;

祛湿除热,下血即可治愈。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按:

这条指手少阴心经的热盛失血;在《伤寒论》太阳病152条有类似的条文;

心阴不足,心火亢盛,迫血旺行,所以吐血衄血;

邪热扰心,所以心烦不安,还应该有,面赤舌红,烦渴便秘,脉数等等症状;

泻心汤,清热泻火;

黄芩、黄连清热降火,泻心经热;

大黄苦泻,引血下行,使气火下降,血不妄行。

前人有说,泻心就是泻火,泻火就是止血。

小结一下:

实热:

吐血、衄血,属手少阴热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下血便血,湿热郁结,近血,赤小豆当归散;

脾虚:

下血,先便后血,远血,用黄土汤。

脾胃虚寒,气不摄血,上逆吐血,用柏叶汤;

心悸动:

火邪,惊狂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水湿、风寒,心下悸,用半夏麻黄丸主之。

好,《金匮要略·卷中·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十六》的方剂,今天就讲到这里。